第76章 請姑舅為朕勉之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210字
- 2025-04-23 18:00:00
離開西配殿,剛返回后寢溫室,有宦者前來稟報,說不其侯伏完在東配殿外求見。
劉協連忙傳令,以家人禮請伏完入后寢溫室。
伏完于劉協為姑舅,乃帝室之貴戚,以家人禮相見沒什么問題。
而溫室中的侍女阿蘋,甚至還出自伏完的家中。她見得伏完前來,自是喜之不盡,殷勤招呼。
劉協引他來到東廊下的幾案旁,分賓主入座后,便說起了征辟郎官的事情:
“前時朕曾向司徒公提議,在司隸范圍內征辟郎官。一則以此額外的征辟之科,鼓舞地震之后的士民之心;二來也讓司隸校尉劉囂有點事做,避免他繼續擾亂三輔。姑舅當是聽聞過這件事情?”
“然也。”伏完應道。
“如今應征士子的名單已經確定,我粗略看了下,其中頗有一些才俊,他日當為棟梁。”
劉協頗為自得的笑了笑,繼續向伏完解釋:
“之前蔡公任左中郎將時,因他慕靜志隱,很少理事,光祿勛卿宣璠因董卓之故,一概優容。又今年因關東、河北起兵,各地孝廉多有不舉不至者,宣璠索性將現任郎官多安排在右署,讓蔡公不用承擔太多的庶務。”
“因此朕將以平衡左右署的理由,把這次的應征士子全部放在左署;并委屈姑舅擔任左中郎將,為朕統帶、籠絡這些士子,作為我親政之后的臂助。”
伏完微微頷首。光祿勛左右署的這種情形,他是可以理解的。
整個光祿勛下面,一共轄有五署,各自有郎官。
其中羽林郎滿編約有一百三十人,主要來自死于戰事者的將吏遺孤,號“羽林孤兒”,也有少部分的立功軍士。他們在羽林左右騎中為軍吏,協助中郎將統領一千八百左右的羽林騎兵。
虎賁郎則可多至千人,主要出于涼、并二州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號六郡良家子,皆為材力之士,多為世代從軍,乃至有父死子繼的情況。
這兩種郎官稱為武郎,地位相對較低。但歷來有很多將領,都是出自這兩署中,例如董卓早年,即是以立功軍士為羽林郎。
又有左右署,主要是各地舉孝廉的郎官,以及部分由天子賜恩的功蔭、恩蔭之人。
通常每署有兩百人左右,但也有特殊情況,例如今年因為戰亂,各地孝廉多有不舉不至者,一下子就少了近百人;又有不少郎官或因避亂,或因厭惡董卓,紛紛棄職回鄉,以至于幾乎可以把整個左署空出來。
最后是五官署的議郎,署郎年齡普遍都在四十以上,主要是起復的官員,有名望的碩儒,或征回朝堂的地方長吏。
他們若是得到重用,可以直接出任二千石州郡長吏甚至朝廷九卿。統屬他們的五官中郎將,亦為光祿勛諸中郎將里地位最高之人。
伏完在數年前就擔任過五官中郎將,以資歷而論,目前的光祿勛中無人能及,哪怕光祿勛卿宣璠也有所不如。
所以劉協才說,讓他擔任左中郎將是“委屈”,也有足夠的信心促成這樁任命。
然而,伏完自己卻有所猶豫,躬身向劉協說道:“陛下對這些郎官如此器重,臣敢不竭力盡心?惟自恐才識不足,辜負了陛下的期望。”
“姑舅不必謙虛,”劉協認真說道,“再者,讓姑舅出任,還有其他不得已的理由。”
“朕目前尚未親政,又有權臣在朝,權柄非常有限。只有讓姑舅出山,才能憑資歷占住這個位置,讓其他人失去競爭的資格。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這些士子受轄于董卓親信,入了權臣之府。”
他把話說得非常明白,直接點明了自己對太師董卓的防備。
伏完沉默了片刻,接受了劉協的請托:“陛下都如此坦誠了,臣自當竭誠效命。”
“姑舅愿意屈身協助,朕還有什么顧慮呢!”劉協微微低頭,施以半禮。
禮雖不重,卻是慌得伏完避席拜倒,連連謙辭:
“陛下至尊,臣如何敢受陛下之禮?”
“這就是另一個理由了。”劉協嘆了口氣,把自己準備聘娶董卓孫女董白的事告知與他。
此事目前并未傳開,長安城中能得知消息的,僅有收到王蓋傳書的尚書臺諸人。
而按照目前眾人的認知,伏壽父親為中興功臣之后,世代縣侯;嫡母為先孝桓皇帝長女,號為長公主。秉著如此顯赫的家世,又為宮中唯一的貴人,日后這皇后之位,必然屬于伏壽。
就連伏完自己,也未嘗不是這么認為。故而他才會辭官不仕,以免自家聲勢太盛,引來權臣的忌憚。
如今聽說已另有皇后人選,他心中既有失落,也隱隱有些解脫的感覺。
甚至連劉協聘娶董卓孫女之事,他同樣頗能理解。
以董卓如今的聲勢,弄不好就是謀朝篡位。劉協以他為尊戚,至少能依著漢室中興以來的外戚秉政傳統,把董卓歸正到朝廷運轉體系之下。
有了漢室傳統為依據,董卓就不必為了這執政的合法性,繼續做出類似自任相國、太師之類的出格事情了。
至于董卓今后如何,似乎也有一些外戚權臣的故事可循,只是不太美好而已。
以陛下如今的圣慮和謀劃,親政之后,顯然會有好一番斗爭……
沉吟了好一會兒,他向劉協喟嘆道:
“近世以來,朝堂、宮中爭斗頻頻,皇后之位雖尊貴,卻也無有善終者。孝桓梁皇后、鄧皇后、竇皇后,俱以憂恚、感疾而崩,親近外戚或誅或獄,無一幸存。”
“孝靈宋皇后,無罪而以憂崩;陛下生母王皇后,以貴嗣而遇難;何皇后更是闔族皆滅。”
“往者朝臣為陛下納永君,或是引先代為戒,以我家門風素來謙退不爭,欲以永君安寧掖庭也。如今她能脫離這份沉重的責任,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伏完這番表態,讓劉協頗為欣慰。然而,從現實角度而言,未免過于樂觀了些。
他提醒這位姑舅道:“永君畢竟曾有皇后之望,豈能盡得從容?如今新人到來,朝中或有趨炎附勢之徒,以排斥永君來邀取幸進。”
“此時若姑舅能在朝中出任顯職,以示圣眷依然,自可為永君省去諸多麻煩。”
“朕亦會盡心竭力,以保姑舅之地位。這既是為了那新辟的數十郎官,也是為了伏氏和永君。”
“倒是陛下考慮得周到。”伏完躬身施禮,心中卻有一些苦澀。
按照陛下的說法,號稱“伏不斗”的瑯琊伏氏,已經注定要入局,無法再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