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朕的班底將至矣
書名: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作者名: 秋郢本章字數: 2067字更新時間: 2025-04-22 18:00:00
法駕經郿縣、武功縣入上林苑,過建章宮遺址,五日后返回長安城。
劉協卻沒有進未央宮,而是讓法駕走城墻、宮墻之間的馳道,親自把蔡邕送回他位于北闕外的家宅。
隨后,他又吩咐執金吾董承道:“前往不其侯宅邸?!?
不其侯就是伏完,乃貴人伏壽的父親。
伏壽入宮,本是皇后的不二人選,如今冒出一個董白,直接預訂了皇后之位,他怎么也要拜訪下不其侯伏完。
這一點考慮,哪怕是送女兒入宮協助董白的董承,也非常能夠理解。
說起來,這還是劉協第一次前往伏壽的娘家。無論是不其侯伏完,還是陽安長公主劉華,都非常的欣喜。幾個在家的兒子伏雅、伏典、伏均、伏朗等,都被叫來拜見。
伏壽的生母樊盈,身為妾室,原本沒有資格覲見天子,也因為伏壽之故,得以列席堂中。
一番應酬之后,劉協說道:“朕想請姑舅屈任左中郎將?!?
左中郎將是蔡邕曾任過的舊職,主光祿勛左署郎。如今他轉任侍中、光祿大夫已三月,左中郎將這個職務依然空缺著。
至于“姑舅”,是劉協本著劉華的關系對他的稱呼。
在這個時代,可沒有什么“姑父”、“姨父”之類,只有同姓長輩才得稱“父”,異姓長輩一律為舅氏。
伏完下意識的拒絕道:“陛下與永君相處逾年,當由她處得知過臣家中的門風,并不樂處朝廷顯職?!?
“此次另有情況,”劉協說道,“為了永君,請姑舅務必屈就?!?
陽安長公主劉華聞言,也在旁邊勸他:
“陛下難得光臨,又說了是為永君,你還拒絕什么?就算永君不用你幫襯還情,還有雅兒呢!上次若非我進宮求告陛下,那司隸校尉劉囂能消停?雅兒能這么快脫罪?”
她是孝桓皇帝長女,食邑比伏完還多,在家中一向頗為強勢,伏完頓時招架不住:“罷了,臣從命就是?!?
劉協笑道:“如此朕就待姑舅前來覲見了,也多謝姑母代為聲援?!?
因著執金吾董承也在場,他有些話不好細說。再加上旅途勞累,劉協繼續和伏完、劉華閑聊了幾句,便起駕回了未央宮休息。
第二日食時之后,劉協照例入西配殿讀書,侍讀的人又加了一個法正。
待到蔡邕講學完畢,黃門侍郎張昶取來近期詔令存檔,同時還有這次征辟郎官的名單。
劉協頗為驚訝:“尚書臺這就送過來了?”
他原本以為,還要和司徒、尚書令王允掰扯一番呢。
“是司徒公讓臣呈送陛下的,”鐘繇躬身回答道:“司徒公說,這征辟之事,本就是陛下的主張;所征辟的郎官,也是侍奉于陛下,自當給陛下過目?!?
劉協點了點頭,仔細查閱這份名單,以及附帶的閥閱資歷。
名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司隸諸郡的士子,由各郡長吏負責選錄;一部分是人在司隸的外州士子,由司隸校尉劉囂負責選錄。
司隸諸郡中,有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年二十九,以孝聞,為京兆功曹。其先為先漢御史大夫杜周,又有太仆卿、建平侯杜延年,為孝宣皇帝所表之麒麟閣功臣之一。
京兆杜陵人韋康,字元將,年十八,有雋才工書法,年十五辟京兆主薄。父韋端,曾舉孝廉,現任大司農丞。
馮翊高陵人張既,字德容,年二十五,有容儀,年十六為馮翊小吏。出身庶族,無閥閱。
馮翊東縣人嚴干,字公仲,年三十一,以孝聞,為東縣小吏。出身單家,無閥閱……
劉協曾聽王蓋提過,說他父親王允所舉的左馮翊宋翼,曾致信他父親,說馮翊沒有什么士族,這下算是對上了。
好不容易舉了這兩個人,年齡偏大不說,一個出身庶族,一個出身單家。和其他郡相比,看著簡直像是用來占名額的。
但這兩個人既然能脫穎而出,想必都有所不凡?
劉協對家世不甚重視,自然沒有什么偏見,甚至還記住了這兩個人。
再往下看,乃是扶風武功人蘇則,字文師,年二十八,有雋才以孝聞,曾舉孝廉,不就。其先為先漢右將軍、平陵侯蘇建,又有奉車都尉、江陽侯蘇嘉。
扶風平陵人士孫萌,字文始,年十五,未冠未仕,故無字,能屬文。其先為后漢弘農太守士孫睦;父瑞,現任尚書仆射……
劉協搖了搖頭。從這士孫萌的年齡和描述,怎么看都像是湊數的。
而他這名額,按照王蓋的敘述,原本應屬于法正。只因薦舉孟達相代,被右扶風王弘以薦舉非人一同黜落……
接下來是弘農郡,有弘農華陰人楊修,年十七,未冠未仕,故無字,能屬文。其先為先漢赤泉侯楊喜,又有后漢太尉楊震,此后四世皆為三公;父楊彪,前太尉,現任光祿大夫。
弘農華陰人張猛,字叔威,年二十八,有雋才。其先為后漢漢陽太守張惇;父奐,太常卿,以破羌之功,自涼州敦煌郡淵泉縣遷來本籍。
弘農郡提交的這兩個人都挺有意思,一個是未冠未仕的巨族少年,一個是才入籍不到一代的外州子弟。
是不是王弘之前在弘農太守任上時,誅殺了太多的世家大族,以至于只能推出這兩個人了?
他繼續看下去,就到了河東郡。
有河東安邑人衛覬,字伯覦,年三十七,有雋才工書法,曾辟郡吏,不就。其先為先漢丞相、建陵侯衛綰。后漢有處士衛暠,受孝明皇帝之征,中途死于河東安邑,遂家之。
河東襄陵人賈衢,字梁道,年十八,有雋才,年十七辟郡吏。其先為先漢太中大夫賈誼……
劉協抬起頭,笑著向法正說道:“阿正,如今你也出仕了,怎可無字?由蔡公或者朕為你賜字如何?”
法正略一思索,向劉協拱了拱手:“君在師前,臣請陛下賜字。”
他這個選擇,劉協絲毫不感到驚訝。
既然法正在“經”、“權”之間選擇了“權”,那肯定就是誰來賜字都行。
如果是蔡邕先提出,他一樣也會同意,然后換上另外一種說得過去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