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人何以縱容董璜?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226字
- 2025-03-22 07:00:00
董璜所謂的出以勞軍,大概是犒勞他自己,以及他那些屬下罷?
這部分費用,朝廷自然沒有給他的;掌管少府的楊彪,出身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本人名聲顯赫,乃前任司徒,也不會搭理他。
可要是他威逼天子,寫下一道手詔,還真有可能繞過朝廷和少府卿楊彪,直接從少府轄下的上林署、中藏府署等處,淘出一些財物來……
王允沒有揭穿董璜,只是溫言說道:
“大軍回返,犒勞諸事,自有尚書臺主持。去年賴上天降吉,諸臣同心,司隸諸郡皆大豐收,花費足可支應。董侍中不必以此煩擾陛下?!?
“下臣明白了,”董璜連忙答應,湊上前向王允陪笑道:
“也是下臣愚鈍。尚書臺既有司徒公主持,哪里需要擔心犒賞的事呢?”
他這話并不完全是恭維。王允主持尚書臺,確實做得很好。
僅去年整理三輔,安置西遷過來的上百萬百姓,讓他們墾荒復田,獲得豐收,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太師之前屯兵雒陽畢圭苑,和關東、河北叛軍對峙近一年,也都靠著王允的后勤支持。
如今關東、河北兩地起事反董,冀州、兗州、豫州、徐州租賦,皆被州郡截留養兵,朝廷的賦稅便短了好大一截。
青州這兩年一直有黃巾肆虐,州內已經頗為殘破,沒向朝廷請求支援都不錯了,哪能有賦稅解送?
幽州的大司馬、幽州牧劉虞,雖擁護漢室,但州內產出不豐,往年都要依靠冀州、青州轉運錢糧,才能養得起度遼、漁陽諸營駐軍及護烏桓校尉麾下,以應付北部邊患,沒有余力支援朝廷。
并州的情況也差不多,大部分地方都用于安置南匈奴了。州中六郡的漢人編戶,合計起來不到十萬,還比不過關東、河北的任何一個郡國。朝廷派駐的匈奴中郎將,連自給自足都困難。
同樣擁護漢室的荊州刺史劉表,去年十一月才剛剛到任,因著孫堅擅殺州內刺史、太守,袁術又占據最豐饒的南陽,形勢混亂無比,還在整理州務,沒有能力支應。
另外一位宗室出身的州牧,益州牧劉焉,轄下倒是豐饒??伤詽h中被米賊占據、道路不靖為由,拒不繳納租賦。
其他更遠的揚州、交州,朝廷政令已經不暢,道路更加不靖,沒法作什么指望。
至于涼州,屢經羌人叛亂,向來要依靠朝廷支出平叛,自然更加指望不上的。
前年董卓入雒陽前,還在和皇甫嵩一起平定王國叛亂;待入雒陽之后,留守的皇甫嵩被召回,軍隊被董卓吞并,如今就由著韓遂、馬騰廢掉王國,胡亂折騰……
這樣算下來,朝廷十三州部中,眼下能依賴的僅有司隸一部。
司隸轄下有七郡,東為三河,即河內、河東以及雒陽所在的河南;西為三輔,即長安所在的京兆,以及左馮翊、右扶風,再加上三河、三輔之間的弘農郡。
甚至這七郡之地,也并非都有產出。其中的河內為討董聯軍占據屯兵,河東有白波賊乃至南匈奴入寇,河南則被董卓自己遷徙一空。
真正可收其租賦的,唯有三輔與弘農。
在這種情況下,王允經營三輔的功勞,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對董卓及麾下,都有著極其巨大、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哪怕親近跋扈如董璜,身負總領禁軍的重權,也受到過董卓的嚴厲飭令,不敢得罪于王允。
他恭維了王允一番之后,就聲稱有巡視諸營的公務,準備離開溫室。
有這位司徒公在,他想做什么小動作都不成。既然已經確認過天子的情形,何必繼續待在這里?
王允哪能輕易讓他脫身,立即叫住了他:”董侍中且留步,老夫還有話說?!?
董璜只得停下腳步,繼續陪笑道:”司徒公有何指教?“
”老夫哪能指教于董侍中,”王允語氣依然溫和,話中的意思卻不容置疑:
“只是天子尚未親政,不預朝廷之事。董侍中今后若有什么建言,徑去尚書臺即可,不必來后寢煩勞陛下,以免再次發生今日這類事情!”
“下臣遵命。”董璜無奈應下,懷著些許的郁怒離開。
等到他一去,這后寢溫室里的氣氛,顯而易見的松弛了許多。
王允從容的慰問了貴人伏壽,伏壽則向司徒王允斂衽為禮,感謝他申飭董璜的這番心意。
若非這位司徒公到場,那囂張跋扈的董璜,她還不知要怎么打發呢!
“貴人言重,”王允遜謝道,“此間事情既了,老臣亦當告退?!?
辭別貴人離開溫室,回返尚書臺的路上,王蓋有些擔憂的問自家父親:“依大人之見,太醫的話可靠么?天子若果真昏迷幾日,該當如何?”
“無妨。一時受驚而已,靜養幾天即愈。朝堂之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真正影響朝堂的,是天象的事,是太師返回長安的事。和這兩件相比,天子靜養幾天,并不影響大局。
不過,王允還是告誡兒子道:“此事不可宣揚,止于后寢、中朝即可?!?
“唯?!蓖跎w立刻應道,心里為天子和自己松了口氣。
盡管事情是董璜做的,可他畢竟是當值的侍中,覺得自己需要為此擔責。
眼看四下無人,他大著膽子向自家父親問道:“大人何以縱容董璜?”
王允反問道:“我如何縱容他了?”
“董璜跋扈貪暴,京中多有傳聞。小子雖魯鈍,也知道他以太師將歸為由,要挾陛下出少府庫藏,必然有其私心。更何況,天子還因此受了驚嚇……大人見而不罰,自然就是縱容?!?
“你能看出這一點,甚善?!蓖踉噬愿行牢俊?
這個長子,雖然不夠沉著,但還是有點眼力的,性情也頗為正直。
曾幾何時,他自己也是極為正直的人。
王允十九歲出仕,在縣中為郡吏,有小黃門趙津貪橫放恣,為一縣巨患。他親自設計抓捕,直接殺掉,為家鄉除掉一害。其中固然有建功邀名的考慮,但更多的是出于正直的真性。
后來他為豫州刺史,與時任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討平黃巾,受降數十萬。他在繳獲的黃巾賊文書中發現,深得孝靈皇帝信重、權勢傾于天下的中常侍張讓,居然指使家中賓客與黃巾賊交往。
于是他當即查明情形,找到證據,向孝靈皇帝上書告狀。
此事過后,同立大功的皇甫嵩、朱儁皆拜將封侯,他卻得罪于張讓等中常侍。
但哪怕一再被征下獄,從吏流涕奉藥請他自殺,以免辱身受苦,他也未嘗屈服和后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