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尚書臺首次奉詔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103字
- 2025-04-13 18:00:00
回到尚書臺,士孫瑞照例出門相迎。
他心情顯然不錯,還沒等王允開口,已經先笑著說道:“子師公辛苦了!好在事情終于解決,子師公也無須再為難。”
王允點了點頭,算是補上了他這尚書臺之長的認可,隨即又沉聲問道:“詔令存檔何在?”
士孫瑞早有準備,從衣袖中取出一封存檔遞給他。
王允接過來看了看,頓時一愣,連忙又仔細看了第二遍,頓時松了口氣,語氣也輕松下來:
“君榮果然擅于通權之道!這封詔書獨出心裁,援引制度經義,解釋受封因由,也比我預料的要周全。傳達至州郡之后,或能讓天下人信服。”
他怎么就忘了,董卓還有外戚的身份呢?
以功勛外戚的名義遍封諸子,不算過分;繼而恩蔭其嫡長,再以獨女承嗣,也比直接封其孫女為縣君要合理很多。
“子師公謬贊了,”士孫瑞笑道,“我如何敢貪天之功?此詔令,乃是出于陛下親撰!”
……,……
太師府中,董卓捧著宣下的詔令,神情頗為歡喜。
他隨手取了一枚都鄉侯印綬,遞給一旁望眼欲穿的董璜:“你可為都鄉侯,自我新增的食邑中領五百戶。”
董璜拜倒在地:“小子謝仲父之厚賞!”
恰在此時,前相國長史劉艾來見。
雖然已經被撤去朝堂職務,但他依然是太師府的上賓,門中自然不會攔他。
劉艾到了中堂,很是緊張的問董卓:“北闕一帶有傳言,說太師欲以令孫女為縣君,此事可有之?”
“有之,”董卓從一排印綬中取出一枚,“詔令已下,封為渭陽君。”
“太師誤矣!”劉艾跌足而嘆,“太師可知,這縣君之封,依朝廷制度,僅及于皇后之母么?便有例外,也都限于母氏,何曾及于兒女、孫女?”
“太師請來此封,必為天下人所詬病,誠非朝廷、太師之福!”
“居然還有這一番說法?”董卓恍然,“難怪司徒不愿一同受封,原是礙于此項!”
盡管生性跋扈,但他也是出于體制之內,一步步走到高處的。在官場上輾轉了二三十年,也曾備位九卿,頗能理解朝廷制度的輕重。
哪怕獨擅朝政,董卓于名爵上也一向頗為克制,擢用的也大都是頗有能力的士人。
若非如此,朝臣們也不會繼續追隨于他,并在表面上保持著對他的尊崇;
而他麾下的那些得力將領,地位也不會止于中郎將、校尉,甚至沒有任何一人帶上將軍、列侯之印……
想到這兩天對王允的逼迫,董卓一時頗為懊惱,向劉艾說道:
“往者請封家母為池陽君,乃是子芳在籌謀,諸事皆順。子芳一去,孤身邊再無一人熟知朝廷故事制度,亦無得力之人參詳。”
“近日為著對孫女的格外寵愛,只顧著上書請封,卻沒想到還有如此干系。以至于幾番凌壓司徒,孤之過也。”
“事已至此,太師也無須過于自責,”劉艾安慰他道,““尚書臺諸公,皆一時之選。既然下達詔令,定然有所考慮……可否借詔令一觀?”
董卓便把詔令遞給他。
劉艾目光掠過,心中略有驚詫。
朝廷中幾位黃門侍郎,無一不是書法大家,怎么會是這等新手字跡?
待到看完,劉艾思索了片刻,忽然明白過來。
他笑著對董卓說道:“敢問太師,宣達詔令之人,可曾告知此詔令出自天子親筆么?”
“你說這詔令是天子所出?”
“然也,”劉艾笑嘆著,向董卓解釋了詔令中援引的制度、經義等,進而恭喜他道,“太師可以不用擔憂了,令孫女縣君之封雖有僭越,但有天子這封別出心裁的親筆詔令,即可無損朝廷威嚴。”
這正是制度、經義的妙用。天下士人皆習經,若朝廷制度合乎經義,大家都會予以認同,而朝廷的威望、詔令的效用也就有了保障。
董卓的臉色卻沒有放松,反而更加嚴肅了一些。
天子尚未親政,卻能獲知政務,然后直接下達詔令,而尚書臺也予以了認可?
出于權臣的警惕,他感覺這不是什么好事情。
“子芳可以確認么?這詔令,的確是出于天子親筆?”
劉艾把詔令遞還給他:“太師且看這字跡,明顯出于習書不久之人;還有這行文的語氣,仔細讀來,亦有跡可循。”
董卓也仔細的看了兩遍。看到其中提到援立之德,又以嘉句悼懷自己夭亡的嫡子董瑛,臉上微有動容。
難得天子有這番心意,又是在竭力補救自己的疏失,這次就不要計較了罷……
他把詔令收起,對一旁的董璜說道:“阿白這縣君之封,來得著實不易!你也不必管承明殿的事了,先回一趟郿塢,在塢東起壇,擇吉日授其印綬,以示朝廷名爵之重!”
……,……
劉協出過那封詔令后,心中又有一些忐忑。
他擔心的不是詔令本身的問題,如字跡是否會貽笑大方之類;而是發出詔令這件事。
前一天的時候,司徒王允已經提醒過他,讓他戒驕戒躁,不要太出風頭,以免引起董卓的戒心。
這下他都直接發親筆詔書了,董卓會不會有所警惕?
如此等了三天,依舊是風平浪靜。原本頗為橫蠻的董璜,甚至難得的正經覲見了一回,感謝他下詔給予的鄉侯之封。
這下劉協完全放心了。
果然,身為先孝靈皇帝僅剩的獨苗,又為董卓所擁立,他還是挺安全的。
他放心的繼續隨蔡邕習經,繼續以存檔的詔令練習書法。
而繼董璜覲見之后,董承也再一次前來覲見,言語中頗有為國舅王斌鳴不平之意。
據他所言,天子的成年外戚,向來都有縣侯之封,數千戶之邑。如他的從兄董重,昔年即受封為修侯,食邑三千戶。
而王斌以國舅之重,居然僅得五百戶都鄉侯,實在有違漢室尊崇外戚的傳統。
劉協聽出了他的言外之音。明著是為王斌說話,實際是為他自己。
這次董卓大封親眷,孫女受封縣君,從子董璜也封了都鄉侯,卻完全忽略了他。
以至于他這個正牌的外戚,位同九卿的中二千石高官,還是個食邑兩百戶的都亭侯,和人家剛過百日的嬰孩一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