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王司徒壓力很大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045字
- 2025-04-13 07:00:00
劉協自昭陽殿東廊返回,侍女阿蘋跟在他身后嘮叨著:
“陛下?。≌娌荒茉僮莻€位置了!上次陛下差點被廊柱砸到,貴人嚇得手足無措,至今仍有余驚!”
“此事無妨,”劉協擺手道,“廊柱已經換過新的,反而比其他未經替換的地方更加可靠些?!?
“再者,朕對黃門令苗祀聲稱無事,宮中卻似乎仍有閑言,說有廊柱襲朕。那朕就繼續坐在那處廊柱下,讓一眾宮人看在眼中,閑言自會平息。”
阿蘋還想繼續勸諫,忽然想到了什么,連忙止住了聲音。
地震之中,有先漢時的舊廊柱裂開倒下,徑直襲擊天子。這事情傳揚出去,那些擅長讖緯、禍福的術士,不知道會編排出什么說法來。
她跟隨劉協回到后寢溫室,正要遣人通傳晚膳時,忽有宦者來報,說司徒、尚書令王允在東配殿外侯見。
劉協遂止住了她:“晚膳先不忙。王司徒這時候來見,必有要事,可先見過再說。”
由宦者引導著進入東配殿,見禮之后,王允取出征辟郎官的章程文書,由宦者呈上來請他過目。
劉協大致看了一下,問王允道:“太師已經看過了是么?”
“然也,”王允躬身答道,“老臣想著此事乃陛下首倡,故而前來回報?!?
“司徒有心了。”劉協點了點頭,又仔細看了一遍。
雖然還有些不合他的需求,但能夠促進這件事,于他這未親政的天子而言,已經是難得的成功。
等這樣的事再多幾件,他就提前有了一些話語權。到時王允有什么欠妥之處,他也具備了一點干預的能力。
包括這次新征的那些郎官,劉協也有一些想法,準備從中擇取合適的人作為班底。
他笑著說道:“若是朕說有什么意見,司徒大概就為難了……且先這樣罷。”
王允卻不以為然,向劉協勸諫道:“陛下固然聰慧,然畢竟年幼,還需戒驕戒躁,隨蔡侍中多加學習。朝政的事,自有太師、諸朝臣費心,必能處置妥帖?!?
劉協略一思索,明白了王允的意思。
看來他這次的風頭有點過了,或許引起了董卓的一點戒心?
他有點隱晦的看了看殿外,那里照例是兩列執戟郎衛。其中的一人,似乎正是他確認過的董卓親信。
于是他點了點頭:“太師秉政,朕自然是放心的?!?
“如此就好,”王允似乎動了一點感情,“老臣本欲長隨陛下,助太師盡心輔佐。然太師施恩過重,所謂‘受非分之惠,將罹不測之災’,老臣自認無力承受,歸家或有時矣……惟請陛下善自珍重,不負太師援立之恩?!?
“王司徒竟要棄職歸家么!”劉協頓時大驚。
你不是還要行美人計的嗎?不是還要聯合呂布誅除董卓的嗎?怎么能現在就撂了挑子?
王允沒有回答,只是深深低下頭去。
劉協看著他這模樣,心中著實犯了嘀咕。
到底他是真的想辭職,還是只是說給自己聽,或者說給門外的董卓親信聽?
想了想,他問王允道:“太師究竟給了什么恩惠,以至于讓王司徒覺得到了非分的地步,居然擔心引來不好的事情?”
“老臣心意已決,言之無益,”王允似乎不想多作解釋,躬身說道,“如今天色已晚,不好多加打擾陛下,請容老臣先行告退。”
說完,他向著劉協的御案深深一揖,退步離開殿中。
劉協愣了片刻,還是沒法確定他到底是何心思。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董卓必然給了他很大壓力,讓他心情極為沉重。
只是,你要么就完全不提,要么就把話說清楚好么?說一半留一半,留我在這摸不著頭腦,很有意思?
劉協心里吐槽著,一晚上都沒怎么睡好。
到了第二天,黃門侍郎鐘繇送尚書臺存檔過來時,劉協叫住了他,少見的提出了要求:
“鐘侍郎,煩請去尚書臺問問,太師最近給了王司徒什么封賞?”
他知道以鐘繇的能耐,肯定能幫他打聽到消息。
果然,沒過一會兒,鐘繇就回來稟報道:“太師欲依先漢時蕭相國故事,以鎮撫百姓、不絕糧道之功,予司徒以五千戶食邑之厚封?!?
“僅僅只是這個么?”劉協頓感疑惑,“如此封賞,司徒完全當得!”
他覺得任何一個朝臣,看到王允這兩年努力經營三輔、盡心維持朝局的功勛,都不會對這封賞有什么異議。
“司徒自是當得,”鐘繇繼續解釋道,“但和這封賞一起的,還有給董璜、太師諸幼子的鄉侯、亭侯之賞,還有……還有給太師孫女董白的縣君之賞!”
“原來如此!”劉協恍然大悟,知道了問題是出在哪個地方。
給幼子的鄉侯、亭侯之賞倒也罷了,孝明皇帝、孝章皇帝之時,對宗室諸王特別慷慨,封幼子為侯的事情時有發生。
例如東平王蒼,就曾經一次性從兄長孝明皇帝那收到十九枚列侯之印,讓他家的孩子們每人帶上一個。
董卓雖然不是宗室諸王,可他如今的權勢地位,又哪是宗室諸王比得了的呢?
只是這給孫女的縣君之封,實在是過于離譜……
劉協聽蔡邕講過一些前代故事。得封縣君的,一般為皇后的母親。
如和熹鄧皇后的母親新野君、安思閻皇后的母親滎陽君、順烈梁皇后的母親開封君、孝桓鄧皇后的母親昆陽君、靈思何皇后的母親舞陽君等。
又有孝安皇帝乳母王圣,為野王君;孝桓皇帝乳母趙嬈,為平氏君。此二人皆是因荷寵擅權受封,已在制度之外,但好歹也占了個“母”字,于天子有一番撫育之恩。
董卓掌權之后,請封其母為池陽君。朝廷以其身為攝政,捏著鼻子予以認可,沒敢援引王莽母親功顯君的先例;
現在他居然變本加厲,請封孫女為渭陽君!
朝廷要真是認下來,那該怎么援引制度?詔令怎么寫才能符合經義?怎么才能合理解釋、并讓天下人信服?
到時候,天下人只會認為:這個朝廷,就是個草臺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