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郁悶的王司徒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360字
- 2025-04-11 07:00:00
司徒、尚書令王允,臉色沉重的到了太師府上。
長安地震,實在不是一件小事。不僅給三輔一帶的民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傳揚開去的話,必然會影響朝廷的威望。
就連未央宮的尚書臺官署中,都遇到一些小災,乃至傷到了幾名令史。
為此,他特意召來黃門侍郎鐘繇,授意他前往天子的后寢,向黃門令打聽下掖庭后宮的情況。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他耽誤了一些時間,直到這會才到達太師府。
但王允確信,這太師府肯定不會有什么損傷。當初董旻主持重修此處,用的都是最好的一批材料,建得比未央宮的昭陽殿還結實。
除了地震,還有一件事,對王允的打擊更大一些。
他剛從潁川荀氏那邊得到消息,關東討董盟主袁紹,準備從冀州牧韓馥手中奪取冀州!
考慮到之前袁紹已表周喁為豫州刺史,和袁術表奏的孫堅爭奪豫州。可以想見,整個討董聯盟,因著袁紹的私心自用,很可能要走向分崩離析。
如此一來,他所寄予厚望的關東聯軍,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有什么作為了。
而眾軍并力西進、驅逐董卓的愿景,看著也越來越渺?!?
因著神思頗有不屬,王允沒有注意到中門的變化,習慣性的向里走去,卻有一人持戟擋住了他。
太師董卓自堂中迎過來,喝止這大漢道:“此為王司徒,奉先不可無禮!”
王允定睛看時,守在門前的人,已經不是往日府中集會時的董璜,而是一名身精體壯、全副武裝的大漢。
他隨口問道:“如何不見董校尉?”
雖然董璜性情不算好,但一直很尊重他這個司徒、尚書令。當著太師董卓之面,王允尚能和他敘上幾分見面之情。
“子珩去了郿塢,”董卓簡單的回答,也不提其有何要務,只指了指這執戟壯漢,“此為孤的義子呂布呂奉先,還是司徒的州里人。只因一向都在軍中,故而不識司徒,還請勿要相責?!?
“太師言重了。允如何敢當,”王允拱手說道,“是允為冗務耽擱了時間,需請太師原宥才是?!?
兩人一番寒暄,一同步入了正堂。
王允在主位之側坐定,目光一掃,赫然發現九卿之中居然到了六位,位同九卿的執金吾董承也在;三臺之長,若包含他自己,已經盡數到齊。
此外還有司隸校尉劉囂、將作大匠劉艾、光祿大夫蔡邕等兩千石、比兩千石朝臣,這些大部分都是董卓的親信。
看來又不用舉行什么大朝了。王允心想。
有董卓居中主持,在座這些朝臣已經能夠代表朝堂。他們作出了決定,其他人就只能依從。
董卓在主位上落座,向下首的光祿勛卿宣璠點頭示意。宣璠遂下拜出言道:
“長安地震,乃上天于朝堂之警示。下臣認為,司空主地,掌水土事務,須應責去位。伏惟太師明鑒?!?
這是朝廷應對災異的慣例,司空種拂也知此節,一早就向朝堂報了病休以回避。
“可,”董卓頷首道,“種拂去位,當以何人繼為司空?”
有太常卿馬日磾說道:“司空統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宜以三卿補任。計其年資、名望,下臣推薦少府卿楊文先?!?
董卓搖頭不語。
楊彪楊文先,其年資、名望自是足夠的,之前也曾擔任過司空、司徒。但他去年反對遷都,被董卓尋了個由頭,安排宣璠予以奏免,如今怎么會再讓他出任?
他直接說道:“我意以侍中、光祿大夫蔡邕出任,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一時恍然。
太尉空缺已有兩月,董卓至今都沒決定下來;這司空之職一空出,董卓就如此積極,原來是想讓素來倚重的蔡邕上位……
三公之職中,司空的名位、職權最低,任職的要求也相對更低一些。初膺三公之人,往往是從此職起步。
例如董卓自己,率軍入雒之初,即以并州牧轉任司空,此后才升遷為三公之首的太尉。
楊彪知董卓意不在他,主動出言附和:“蔡侍中海內文宗,人所共仰,宜為司空?!?
董卓看向司徒王允。三公之中,太尉至今空缺,司空種拂已經奏免,就看他這司徒的意見了。
王允并不愿意蔡邕繼任。
之前天子在大朝會上作妖,他一直覺得是蔡邕在攛掇。如今蔡邕與天子的感情越發深厚,又是董卓親信,怎么能讓他繼續增長名望?
除此以外,他這會也不怎么想附和董卓。
返回長安至今,董卓越發威福自專,使喚九卿、三臺簡直如同屬吏,幾乎完全把朝廷架空。他這個尚書令,職權也多被侵占,行事頗有不順。
這兩個月里,董卓又放縱司隸校尉劉囂,把三輔一帶弄得雞犬不寧。王允這一年以來好不容易招徠、安置的人戶,再次出現了一些外逃的跡象。
有議郎以此投書到尚書臺切齒相諫,似乎認為那劉囂的行徑,是出于尚書臺的指使。
他王允昔年確實做過類似的事情。還有他同鄉族弟王弘,在弘農太守任上時,也曾大力打擊以前阿附宦者以求官爵的家族,查抄其資財用以安置遷去的民眾。
可這回的事情,真和他無關!
劉囂抄家和罰沒的海量資財,也都出城運往了郿塢那邊,一點沒進朝廷的大司農庫。
他也規勸過董卓,董卓卻不以為意,只顧著經營他的郿塢。
想想這兩年,他王允為了朝廷,為了三輔民眾,小心曲意的逢迎于強臣董卓,但現在似乎沒太大意義。
倒是把自己弄得壓抑得很,名聲也受到了不小的損傷,連屬吏都難以辟召到。
再加上討董聯軍驅逐董卓的愿景破滅……
王允越想越不是個意思,索性繼續保持沉默。
還是蔡邕堅決推辭道:“臣任侍中、光祿大夫不過兩月,如何有資格為三公?有光祿大夫淳于嘉,前時曾持節追謚靈懷皇后,暫代司空舉行遷葬之禮,比臣更加適合?!?
董卓見蔡邕推辭,也不勉強于他,直接一言而決:“既是伯喈推舉,就以淳于嘉繼任!”
衛尉卿張溫繼續議道:“司空雖已應責,但上天所警示者竟為何事,亦當明確。近者有司隸校尉劉囂,大興風俗之獄,擾亂京師三輔。老臣認為,當為人怒接于天怨,遂至地震。劉囂宜避官去位,受法繩之!”
這話聽著很重,實際上已經是留有余地了。
張溫知道劉囂的事情出于董卓,也自知與董卓有過嫌隙,一直小心謹慎,連自家職權被架空也未曾有什么怨言,以免給董卓報復的機會。
好在他曾為太尉、車騎將軍,功業名聲都非同一般。只要小心一些,諒董卓也不敢貿然相害。
若依著他實際的想法,三輔這一帶地震,必是因董卓大舉修建郿塢所致。
再按照緯書《春秋含孽》中所言:“女主盛,臣制命,則地動圻,畔震起,山崩淪。”甚至可以把地震的責任,直接歸到董卓擅權制命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