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我公孫瓚要得冀州啦!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146字
- 2025-04-04 18:00:00
“明公用人之際,仲堅回去,難道沒有掾屬之職么?”田疇指了指自己的臉,“再者,我前時僥幸列名表章,近來頗有一些關注。若突然離開,恐怕會引起注意,影響到公子的安排。”
這句話讓劉和有了決定:“既如此,就煩請仲堅回返幽州。”
說著,他讓鮮于銀取下腰間盛放半通印的印囊,把囊布翻轉過來,回內室取了筆墨,寫下天子的那兩句口諭。
寫完烘干墨漬后,依然回復成印囊模樣,吩咐鮮于銀務必親自帶到父親劉虞手中。
鮮于銀凜然領命。
“還有一事。仲堅動身之后,我即往南陽一行,與后將軍袁公路同出武關,助天子脫離賊臣。此為公事,仲堅請告知大司馬,務必遣精騎五千來南陽襄助。”
“子泰……可入住我家中,代我主持家務;我離去的那陣,煩子泰代為周旋一二,事后可擇機前來南陽尋我。”
劉和本想讓田疇一同前往南陽,助畫方略。但正如田疇所言,他最近頗有一些關注,據說連王允也有意征辟他入司徒府。
這種情況下,只好暫時讓他留在長安,處理些善后事宜。
與他相比,劉和一向深居簡出,能認出的人不多;最近又解除了人質的身份,身邊少了監控,離開甚至更容易些。
……,……
幽州廣陽郡薊縣,先漢時曾為燕國國都。漢武帝時,燕王劉定國犯法伏誅,除國為郡,此后遂專為幽州刺史治所。
大司馬、幽州牧劉虞,即居于薊縣。
這日他收到大司馬長史、降虜中郎將公孫瓚的文書,聲稱冀州渤海郡、河間國一帶,似有黃巾死灰復燃,請命率軍前往鎮壓,以防黃巾賊大起,威脅幽州。
冀州渤海郡、河間國,與幽州的涿郡接壤。若果真有黃巾賊復起,以其歷來流轉為寇的習性,跨州禍害涿郡是必然的事情。
漢家制度,地方長吏不得擅自離開治所。如去年長沙太守孫堅,縱跨州中數郡前至南陽,還擅殺刺史、太守,可謂駭人聽聞。
其雖名為討董,但在許多士人看來,和謀反并無太大區別。
然而劉虞是大司馬,有跨州調兵、駐軍之權;公孫瓚為降虜中郎將,若有上命,亦可跨州出兵平叛或鎮撫。
無論是從事由,還是從制度上,公孫瓚這封文書都很合理,沒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他當即召來府中屬吏,一同商討這件事情。
有東曹掾、右北平人魏攸,負責監察諸部中郎將、校尉等,向劉虞說道:
“公孫長史轄下的右北平、遼西二郡中,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前年曾圍困公孫長史兩百多日,最為其所痛恨。去年他向明公投誠,不久即去世,其子樓班尚幼,很快向北遷徙以躲避公孫長史的報復;”
“右北平的烏桓大人烏延,獨力面對公孫長史的討伐,麾下僅剩八百余落,正欲避往上谷郡廣寧一帶,往依大司馬府司馬、護烏桓校尉邢舉。”
“如今在公孫長史的周圍,已經沒有了什么對手。屬下認為,他這是靜極思動,想另找地方繼續建功。”
“我亦作如此想,”劉虞微微頷首,“伯珪說渤海郡、河間國有黃巾死灰復燃,我是不太相信的。然河間國乃天子親藩,先孝桓皇帝、孝靈皇帝,俱出河間國一脈。若果真有黃巾起事,覆滅宗親,則我百死莫贖矣。”
他這并非杞人憂天。數年之前,黃巾大起的時候,諸王國被黃巾荼毒,安平王續、常山王暠、甘陵王忠、彭城王和、下邳王意等,或死于劫持,或棄國而逃,下場都非常不堪。
“河間國也就罷了,公孫長史怎么打渤海郡的主意呢?”另一位掾屬說道,語氣中頗有質疑,“渤海太守袁本初公,現統大軍于河內。長史貿然率軍進駐,哪怕有明公的正式公文,本初公又豈能罷休?一旦起了紛爭,必將牽連明公矣!”
毫無疑問,這人必出于袁氏門生故吏之家,才會如此稱呼袁紹。
“這倒無須擔心,”魏攸說道,“聽說公孫長史的軍中,有袁太守的信使出入,或許已經達成什么協議。”
劉虞很大度的笑了笑。
他生性仁和,雖然沒有參加討董行動,卻也并不介意麾下和討董聯軍接觸。
“我本打算讓伯珪討伐遼東。其太守公孫度,為董卓部將徐榮所薦任,到郡兩年,擅殺令、長,任以親信;又自專威福,夷滅郡中大姓百余家,割據之意明矣。”
“然遼東過于偏遠,治所襄平距此千五百里有余,道路亦不通暢。伯珪以輜重籌辦轉運為難,州中亦拿不出太多,我不好太勉強他。”
“如今他向袁紹靠攏,是為討董也好,鎮撫黃巾也罷,終是為國出力。我意允他前往,輜重自籌,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思索片刻,多有贊同。
魏攸又提醒道:“明公讓長史自籌輜重,雖因府庫不豐,到底擔心他有所埋怨。依屬下愚見,可遣賊曹屬公孫范為信使,令他傳遞公文,兼留軍中贊助,必可稍解長史心中芥蒂。”
賊曹屬公孫范,乃是公孫瓚的從弟。因事關其兄,劉虞這次沒有傳召他。
這會聽魏攸一說,劉虞也從善如流,很快召來公孫范,轉其為別部司馬,令他帶著剛寫好的公文,劃歸到公孫瓚麾下。
公孫范稍加收拾,一路趕往右北平的降虜軍中。
降虜中郎將公孫瓚,聽到這位從弟的新任命,頓時大喜:“大司馬這次可謂知我!此去冀州,身邊正需親信領郡、領兵,叔則來得正當其時!”
“領郡?”公孫范愕然。
領郡即為一郡太守、國相。他由大司馬賊曹屬轉別部司馬,官秩由比二百石提升到比三百石,剛換上了通官印。可距離二千石的太守、國相之位,不知還有多少距離。
更何況,從兄什么時候有了這么大的權力,居然可以安排太守、國相的任免?
“叔則有所不知,袁本初已與我訂盟,約以平分冀州。其東部北部的渤海郡、河間國、安平國、甘陵國,皆歸于我之配下。其郡守、國相之位,皆由我指定,袁本初會為我表奏朝廷。”
公孫瓚哈哈一笑:“冀州富饒,雖經黃巾肆虐,四郡國戶口仍有近三十萬,不下于整個幽州!有此四郡國,我何必再局促于大司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