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上計長安,殊為不易
書名: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作者名: 秋郢本章字數: 4299字更新時間: 2025-05-10 07:00:00
率軍返回安德城,劉和舉辦了一場慶功宴,招待諸位立下功績的將吏。
投效不滿半年的騎司馬趙云,大司馬府別部司馬劉備,以及其麾下的關羽、張飛等,盡數出現在了宴會上。
反倒是一些老資歷的將吏們,因著表現一般,只能與士卒們一同慶祝。
如今這戰亂初現的世道,宛如大浪淘沙。能力出眾的將吏終究會出頭,而那些僅以資歷、關系居于上位的人,就免不了會被淘汰下去。
非但在軍中,各州郡的長吏也是如此。一些往日的名士,無法適應這個世道,或者沒有足夠的武力,就只能棄官歸家,乃至于死在強鄰、盜賊的手中。
如平原國相陳紀,雖然名滿天下,也擔任過朝廷五官中郎將、侍中重職。但這次如果沒有劉和、公孫瓚援助,只能棄官而走。
劉和明白這個道理,對這新投效的諸人,表現得非常重視。
他首先領眾人一起酹酒于地,祭奠陣亡的將吏們,而后向關羽致以初獻:
“云長陣斬賊首張繞,為此戰第一大功,請受我之初獻!我已經擬好給朝廷報捷的文書,為云長請以校尉之軍職,列侯之爵賞!”
平定黃巾賊三十余萬,其破敵之功,自是屬于劉和;其次便是關羽的斬將之功,以校尉之職、列侯之爵相酬,乃是題中應有之義,朝廷上也不會有任何的阻礙。
饒是以關羽之沉著高傲,此時也不禁有些目眩。
白身而至校尉、列侯,這是何等難得的際遇!大漢受命以來,除了親近外戚,恐怕也沒有幾人能夠獲得。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長氣,把心境平復下來,舉盞向劉和致酢,又向劉備施以一禮。
能夠獲得這次立功的機會,也虧了劉備的聲援。
而且,他率領的百余名騎卒,嚴格來說乃是劉備個人的部曲,有好些都折損在了這次突襲中。
劉備連忙回禮,心中略有些苦澀。
倒不是因為自己的部眾立下此等大功,后來居上。這等容人的雅量,他劉備還是有的。
然而,他的兩名族弟,卻在此戰中一死一重傷,再也無法追隨于他。
涿縣劉氏中,和劉備同齡的子弟本就不多,大部分見他放棄經業,招兵從武,都不愿棄家追隨。難得有三四人信任于他,隨他輾轉數州,到現在卻已經盡數折損……
劉和再次致以亞獻,褒揚率領幽州騎的鮮于輔、率領郡國兵的鮮于銀:
“兩位校尉隨我守備甘陵國,覆滅來犯的黑山賊,此戰中又立下顯著功績。我已向朝廷報功,為兩位請以名號,以彰聲威!”
鮮于輔、鮮于銀二人各自稱謝,致酢相和。
帶名號的校尉,秩一千石,佩銀印青綬,比一般校尉的地位要高上不少。
他們有獨立領兵之權,其軍可稱為“營”,以自身名號為營名,擬于北軍五校。
例如公孫瓚,因討伐張純之功,升遷為比二千石的騎都尉,卻仍然要從屬于朝廷派遣的中郎將孟益。直到再次立功,降伏了遼東屬國烏桓首領,才從朝廷得到了“降虜”之名號,立降虜營,為降虜校尉、降虜中郎將。
而各將軍、中郎將名下的校尉,雖有帳內、左、右、前、后等名目,乃至督軍、佐軍、贊軍之職稱,卻并非朝廷授予的正式名號。
褒獎了這兩位,劉和再次致以三獻:
“騎司馬趙云,前時俘獲黃巾賊前鋒渠帥;大司馬府別部司馬劉備,守備高唐縣、平原縣有功;郡國兵前鋒騎張飛,身先士卒,力抗黃巾賊主力,斬殺賊寇數十。”
“此三人功勞顯著,亦當兼任朝廷官職,以示褒揚!”
……,……
劉和的報功文書,連同賊首張繞的首級,以及甘陵國上解朝廷的賦稅,都由上計掾崔琰送往朝廷。
和他同行的,有渤海郡上計掾關靖,同樣帶著報功文書及渤海郡賦稅;又有平原國上計掾陳群,解送平原國賦稅,并有州內郡國長吏推舉劉和為青州刺史的奏疏。
進入東郡之后,又有東郡上計掾任峻。
任峻字伯達,河南郡中牟縣人,曾為縣主簿。關東討董時,曹操進軍中牟,任峻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投入曹操麾下,是最早追隨的數人之一。
曹操對他也極其信重,不僅表奏他為騎都尉,還把從妹嫁給了他。每次出戰,都以他在后方留守,負責軍資輜重的轉輸。
這次前往長安上計,最關鍵的路程就是河南郡內的那段,不僅人煙一空,而且還有牛輔的大軍。曹操以他為上計掾,正可以利用他熟悉郡內的優勢,為眾人指引道路方位。
任峻向眾人通報周邊的態勢,解釋現在出發的理由:
“前時李傕、郭汜禍害完潁川,又攻入了陳留郡,從東面威脅虎牢旋門關。駐關而守的錢塘侯,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已經棄關退往中牟大營。”
“而牛輔之軍遂得以入關向東,與李傕、郭汜一同劫掠陳留郡。河南郡中,已經沒有了董卓的亂軍,正適合押送賦稅前往長安。”
崔琰、陳群等人各自頷首認可。
他們都是聰明人,知道任峻為何有這么一番解釋。
從理論上來說,他們解送賦稅前往長安,乃是為朝廷效命。考慮到長安朝廷在董卓的支配下,董卓的軍隊不應該為難他們。
可如果是處于戰事之中,以董卓麾下涼州軍的糟糕軍紀,哪會去管這些?
若是碰到牛輔麾下的亂軍,不僅他們解送的賦稅會被搶走,連他們自身的性命也難以保全。
由此可見,如今朝廷想要獲取關東的賦稅,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賴于任峻的指引,眾人越過了荒無人煙的河南郡,進入弘農郡新安縣,越函谷關至澠池縣地界。
澠池縣也有董卓的軍隊,乃是中郎將董越。不過他這是駐軍,頗受軍紀約束,不至于太過騷擾地方,更不會為難各郡國前往長安的使者。
一行人繼續西行,到達了弘農郡郡治華陰縣。
這里是崤函古道中最險要的一段,同樣有董卓的駐軍,乃是中郎將段煨所部。
甚至連戰國時期大名鼎鼎、屢屢決定天下大勢的函谷關,最早也是建于華陰縣境內。
然而在先漢孝武皇帝之時,出身弘農華陰的樓船將軍楊仆,恥于做關外之人,奏請天子將函谷關東遷三百余里,這座著名的雄關,從此也就失去了大半的作用。
如中郎將呂布,原本駐于新安縣函谷關。后來他被召往長安扈從,董卓并沒有補充駐軍,就任由那函谷關空著,于軍務上也并沒有什么妨礙。
崔琰、陳群等人到了華陰縣,也就徹底放心下來。
待他們拜會過太守胡種,出示各自的掾吏印綬和郡國文書,自有公車送他們前往長安。
到達長安之后,崔琰、陳群、關靖、任峻等人詣尚書臺上計敘職,向大司農庫解送郡國賦稅。
這是自關東、河北起兵以來,第一次有兗州、冀州、青州轄下的郡國前來上計。司徒、尚書令王允對此非常重視,親自接見了他們。
崔琰、關靖順勢呈上各自的報功文書。王允覽過之后,才知道青州黃巾再次爆發,而劉和、公孫瓚已經在青、冀邊境覆滅三十萬黃巾賊寇。
這是實實在在的大功!
兩人都是中郎將,遇到黃巾賊來犯,跨境擊賊乃是職權之內,并不需要朝廷詔令。
雖然如今的黃巾不比當初,其中多夾雜著老弱婦孺,但三十萬這個數字擺在這里。憑兩人的功勞,封侯拜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他仔細核對過報功文書中的細節,尤其是戰況、斬獲、俘獲、立功名錄、各自功績等,發現并無什么問題。
王允自己擔任過豫州刺史,與皇甫嵩一起剿滅過黃巾賊,能夠判斷出戰報的成色。
唯有那河東解縣人關羽,于萬軍之中直接斬殺黃巾賊首張繞,實在過于驚人。然而有張繞的首級為憑,有甘陵、渤海、平原三郡國的文書為證,自然沒有弄虛作假的余地。
再者,若非戰績屬實,劉和有什么理由為一介白身請以厚賞?又如何讓麾下將吏信服?
繼續看過其他立功將吏的功勞,王允不禁嘖嘖稱奇。
劉和此人,往昔在朝堂擔任侍中之時,他也曾經見過,除了仁厚簡樸之外,并無多少出奇之處。怎么一到了地方,居然就能收攏這么多得力將領,立下這般的破敵大功?
原本這些都需要朝廷御史、本州刺史復核。但執掌冀州牧印綬的袁紹,乃是朝廷叛逆,又與劉和、公孫瓚二人素不對付,自不可能指望他復核兩人的戰績。
而青州刺史焦和,更是庸碌無能之輩,被黃巾賊困在州治,估計連州衙都不敢出,何況跨郡國前往青、冀邊境?
如今四方多事,難得有將領還在平定賊寇,朝廷沒必要在制度上予以苛求。
“兩位中郎將綏靖地方,功勞卓著,朝廷當予以褒揚!”他把戰報放下,笑著對二人說道,“一應立功人等的獎勵,朝廷也會尊重兩位中郎將的意見!”
崔琰連忙替劉和謝過朝廷恩典,關靖卻向王允問道:“敢問司徒公,敝君此次立下功績,可擢任為將軍否?”
王允看過諸上計掾的履歷,知道這渤海上計掾和他乃同郡人,很是親切的應道:“然也。降虜中郎將此次覆滅黃巾賊前鋒,又剿滅守營的頑賊,當擢任為降虜將軍。”
“既如此,敝君有個不情之請,”關靖順勢提出了要求,“降虜之號,乃敝君昔年降伏遼東屬國烏桓首領所得。然此次立功,乃是覆滅黃巾賊,仍以‘降虜’為號,恐是名不副實。”
王允明白了,公孫瓚這是想更改自己的名號。
此事倒也無妨。憑他這次的功績,只要不是前后左右、征鎮方面等重號,以及伏波、樓船、度遼等專有名號,朝廷都可以考慮。
當然,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位同三公的名號,那是想都不用想的。
他問關靖道:“降虜中郎將可有屬意之名號么?”
關靖等的就是這句話,忙不迭的應道:“敝君欲以‘奮威’為名。”
奮威將軍,并非什么重號。然而,這是前冀州牧韓馥讓州之后,袁紹為他向朝廷表奏的官職。
官職名號出于叛賊,朝廷自然不會予以承認。
可公孫瓚偏偏屬意這個名號,顯然是想繼續和袁紹爭奪冀州的控制權。
王允心下頗有不喜。可礙于朝廷的立場,卻不能表現出來,只是頷首道:“朝廷自當考慮,不會拂了功臣報效之心。”
又有平原國上計掾陳群呈上奏疏:
“此次黃巾賊寇侵犯平原,聲勢浩大,賴建安中郎將之力,才得以保境安民。臣父平原國相,與北海孔國相等,舉薦建安中郎將為青州刺史,平定州內黃巾賊!”
這件事倒是可行。
現任青州刺史焦和,無力鎮撫州內,朝廷早已有心瓜代,只是未得其人。
以青州如今遍地黃巾賊的慘狀,朝廷上有哪位重臣會愿意去?誰又有把握把賊情控制下來,并且安置民眾,恢復態勢?
平原國相陳紀,北海國相孔融,都是極具名望之人。他們舉薦劉和,大概是看中了其保境安民的志趣,以及麾下的幽州騎軍;而在舉薦之前,大概也征求過劉和的意見。
既然如此,朝廷大可以同意。而劉和乃大司馬劉虞之子,其對朝廷的忠誠可以保證,太師董卓那邊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最后就是控制東郡的曹操了。
曹操是袁紹的得力下屬,去年在酸棗大營時,又曾經進兵與董卓部將徐榮交戰,乃是切切實實的朝廷叛逆。
他這次派出上計掾,幸好是和劉和、公孫瓚等人的使者同行,而董卓本人又不在長安。
否則的話,誰知道董卓會不會臨時起意,以叛逆之罪,直接把他的上計掾斬殺?
經歷過張溫之事,王允對董卓的人品再無任何期待。
好在如今是他王允代掌朝政,曹操遣人前來向朝廷上計,他可以將其定性為恭順之舉,并破格予以優容。
但接下來如何安排,就是一個問題了。
曹操這行東郡太守、行奮武將軍,都是出于叛軍的表奏和推舉,朝廷自是不會認可。但如今他又實際占據著東郡,并向朝廷解送賦稅。這太守之職,還是必須授給他。
事情報到董卓那里,王允也有信心說服。
實際上,在關東討董之前,朝廷就已經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是他沒有前去赴任。
可他的軍職如何安排?或者說,朝廷授予他軍職,他會做什么?是繼續跟隨袁紹反對董卓,還是在朝廷的名義下對抗袁紹、袁術的叛軍?
就算尚書臺愿意,又用什么理由說服董卓?
王允決定去征求下天子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