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從來有對來客報以入鄉隨俗的習慣,無論,我們從哪個地方來,對于陌生的場所以及場合都要多少封存自己的習慣與本性。農村與城市不僅是中國高速發展中逐步拉近的距離與空間,更多時候它們的喜與憂牽動的是億萬人的憧憬與鄉愁。對于年輕的我來說,不會形成縈繞心頭的愁緒,自古落葉歸根說的也不是我這類人罷!可能,我不懂禮尚往來對于鄉愁有多少促進作用,但至少思想中沒有太多牽絆的我,早已無所謂“禮尚往來”中的“人情往份”。
獨自生活并不意味著脫離人群,或逃避生活中不愿面對的人和事,慢慢發現,很多人想和我一樣,獨自生活,只是生活的牽絆令他們無所適從,既不能跟隨自己的心,又面臨著無用的社交令自己身心疲憊。
雖然我向往朋友如群的生活,喜歡熱鬧的氛圍以及把酒暢歡的無所不羈,可是,那只是過去的時代罷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需要更多的不僅是真摯的友誼與熱鬧的氛圍,更多的是錢罷了!
我經常參加許多酒席與宴會,見過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對于我來說,是冰冷的。他們不會在酒桌上談論人與人的是是非非,也不會被人與人的言語鬧了個氣急敗壞。就像入鄉隨俗的例子一樣,早已封存了自己的習慣與本性。
但是在認知以外,除了在吃席的場面有許多人在叨咕聲中身敗名裂,還有就是饑餓如命的人將菜品一掃而光,這本身反映的就是一種風俗,我不知道風俗是怎么來的,那或許是符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我覺得很多地方的特色未必能形成文化。就拿滑稽吃席的場面來說,完全是人性欲望的釋放。而文化的形成更多時候是克制欲望,對于絕大多數外人來說,類似瘋狂吃席的畫面更多時候是一種茶余飯后的消遣,因為,人們不可能因為中國自古的禮尚往來觀念將本不多余的金錢賦予那些得不到滿足溫飽欲望中的人。這促使饑餓一直饑餓,富余一直富余。有人總想要錢,可是怎么說也不合禮,合禮的是有錢人應該早點把錢交到窮人手里。可是他們并沒有那樣做。包括李嘉誠在內,他已經開始培養自己的孫子輩們來繼承產業了。
如果李嘉誠是無禮之人,更多的人只是根本不懂禮為何在,人們只是隨了錢去飽餐一頓,并帶回去一點,又放飛了自我又鍛煉了體力,擺酒席的人也只是在收入與宴請間權衡金錢的利與弊。這無關乎是禮非禮也,不過是仗著禮尚往來的名義收點錢,并用吃的堵住了他們嘴。
吃飽了是一時的,架不住他們還會餓,因為靠無禮發家的大有人在。禮對于他們而言遵循著無去有回的原則,而大多數有去無回的禮就只能是沒有食物堵住的嘴,繃不住的臉,窮兇極惡的破口大罵了,完全失去了那一絲的習慣與本性。
靠禮發家的人,仿佛最后都沒有發家,因為,生命中夾雜著太多怨氣。
很多時候我在想,是否很多事值不值得,以上大學為例,孩子的成長必然寄托了父母長輩等的期望,哪怕即使沒有寄托很多親戚朋友的期望,他們也能順利讀完整個高中。他們不必言說在校期間的喜與樂,也不必為學習好壞而過度煩惱,只是順利的完成了學業。好像無關痛癢的自己,父母,親戚朋友在某一個階段就要假裝自然的樹立某種形象。這些人中即使摻雜著曾經因為瑣事建立了不好關系的種種人,在這樣一個階段仿佛一種神圣的力量驅趕了偏激與不屑。人們數數自己的錢包,汗顏自己生下了太少的孩子,因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可以帶來的財富從一出生起就是直接的,顯而易見,哪怕是死亡都帶有金錢的影子。過去上大學是一村一人,現在,也不知是學生吃得好了開竅了,還是有什么利益驅使學生,每個人都能考上大學。簡直讓錢包無地自容。但是臉不可能鉆到地縫中去,因為這張臉不時的還要在自己的公眾場合中展現榮光展現壓抑不住的以牙還牙。大學的事也就從此作罷。
上大學算得上是光明的事,開店謀生略微低一等。在網絡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物品觸手可及,可是,開店,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不是被錢所牽連也不會如此好高騖遠,有人假借開店的名義遠走高飛,也僅能以開超市這個名義加以推脫,并不是農村人對于開超市情有獨鐘,也只有開超市符合現代農人力之能及的所有愿景。逃離一詞并非危言聳聽,因為有人實打實的挨過了這一巴掌。盤算的老者是無私的,他不計較自己的死亡得失,當全部的孩子完成考學,結婚生子后。完美的通過一場眾人的歡聚將自己封鎖在一所還沒將禮錢拿來裝修的格外平靜的房屋中竊喜。竊喜是多少人的期望,是多少人的夢寐以求,然而他做的很完美。這也不見怪完美之人令人討厭的原由了。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老實人”不善于耍手段的人,在默默委屈聲中出現了一個很小的舉動。就是大張旗鼓的動了動房瓦,為了維護“老實人”的形象,他們沒有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以某些假借的借口哄騙大眾,于是乎,大眾紛紛拿出錢來,籌集多年以來失去的半條命。
回想過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可以打打麻將,聊聊生活憧憬。這樣的畫面我覺得已經封存在記憶中奢侈的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人們極力追求金錢的今天,物質成了人們內心阻礙,禮尚往來也只是不合理的資本流動。在人情時代,體現的是互幫互助,直到現在,那些我見過和想象過的畫面經常令我在現代社會疲倦生活中留下美麗的影子。
不得不說時代的發展,令社會進步了,也令很多事物不對味兒了。能用錢解決的就不再“勞煩”人情,人們也不再重禮,并把禮當成謀取金錢的手段。所以有人罵,有人哭~。卻在隨波逐流的蕩漾中越走越遠。
走在鄉間路上,熟悉的與路過之人笑面相迎,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的錢交給他們各式各樣的人情往份中,也沒有在“失禮”的問題上搞過什么名堂。但我從來沒有失去過生命中珍惜的朋友,也沒有因此得到一個真摯伙伴。我懂得禮尚往來的意義,更多時候是我的收入支撐不了所謂的人情往份兒。因為,看似不富裕的農村,“禮數”的標準相當于獅子張開了大嘴。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我想,正奉行了禮尚往來的宗旨,無論是對貧困的幫扶措施,還是大到外交政策,都展現出禮的要義。在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以道德方式令每個人自我感化時,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自然有責任領導人民在文化的方向上開拓創新。從道德上來說這本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而區別于“禮數”,以人為本才是禮尚往來的宗旨。
在以人文本之外,不會有文明或文化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