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三才作為文官中少有熟悉軍務的尚書,一下就看到了問題所在,于是他說道:
“現在這些兵科給事中,能真正懂兵事的可謂鳳毛麟角,說得不好聽點,大多不過是夸夸其談之輩!”
“而且,老夫敢斷言,根本沒有哪個給事中、主事愿意長駐軍營,長期當值!”
“其次,以他們的兵馬素養,不僅無法整肅軍務,反倒成了軍中累贅。真到了兵戈相見之時,更不知會鬧出什么亂子......”
李伯弢聞言,不住地點頭,這位大司馬所言,與自己所思幾乎無二。
只是,李伯弢這番頻頻點頭的模樣,反倒讓薛三才覺得有些古怪,不禁皺眉問道:
“看你的意思,似乎也認同老夫之言?那你為何還要提出此建言?”
李伯弢對此早有準備,聞言微微一笑,神色鄭重地答道:
“晚輩所言的‘文官’,并非指進士出身的文官......”
“嗯?那是?”這一回答倒是出乎薛三才的意料之外。
李伯弢神色不變,沉聲說道:
“在晚輩看來,貢生、監生、秀才、舉人,皆可算作文官!”
薛三才聞言,不由得愣住,竟是思索了許久,才緩緩點頭,心中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
他終于抓住了李伯弢背后的思路,但轉瞬之間,也立刻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處:
“這些人,雖是文官,可他們并無任何軍中素養,若不知兵,又如何帶兵?”
“軍營坐營之事,可不同于一般督撫,督撫只需坐鎮全局,籌劃軍務,未必親上戰陣廝殺。”
“但三大營之下,各軍營的坐營官,卻極有可能要刀頭舔血,直接統兵廝殺!這些‘文官’,真能勝任此職?”
“自然不行。”李伯弢斬釘截鐵地回道。
薛三又是一愣,但他無愧于兵部知兵之人,隨后立刻明白了李伯弢的意思。
所以,這些人要想坐營,必要選拔之后。
雖然李伯弢內心不是這樣計劃的,不過道理上講也沒錯,于是便附和著點了點頭。
李伯弢心中文官坐營官的模板便是——遼左西路軍總兵杜松和和東路軍東江鎮游擊喬一琦。
杜松是以舍人從軍,也即軍事教官(文官)從軍,而喬一琦則是太學生從軍。
這兩人都是投筆從戎,李伯弢則是希望找到類似這樣的人選,成為文官坐營官。
僅以京營為例,一開始,只需在全國范圍內找到五十人,擇優選拔三十三人即可。
讓文官下沉到軍營坐營,對兵部來說,無論任何方面都不是一件壞事。
不過這牽涉過廣,薛三才倒是不便再說些什么。
只是,內心中已對李伯弢刮目相看,用秀才和舉人代替進士入營,擴大兵部權限,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當然,薛三才只是看到了秀才和舉人入兵營,對于兵部的表面好處。
而對于李伯弢來說,擴大兵部權限,讓文官深植京營,爭取薛三才的好感,只是他表面的三個目的。
現在看來,自己拋出的見解,效果還算不錯,沒有被薛三才明顯的反對。
至于如何實現這樣的想法,后續如何推動,李伯弢倒是沒有太多考慮。
他現在考慮的根本不是這一百步以后的事情,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時機,一個能令他走出第一步的時機。
而這個時機則是一個人,只有這個人才能讓他走出第一步——假如,未來的第十代忻城伯“配合”的好,說不定這個時機很快就會到來。
此時,一老一少,兩人聊得不亦樂乎。
薛三才心中已對李伯弢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對于京營的整肅,薛三才自有想法,雖然李伯弢剛才所陳兩言,能看出此子確有才能,但卻和自己所想有所差別。
于是,薛三才不太甘心的問道:“伯弢,你可還有其他建言?”
李伯弢聽聞大司馬問話,心中一喜,薛公居然開始直呼自己的名號,這無疑是一種認可的表現。
于是,他腦中思緒飛快運轉,提出了一條,對于薛三才來說更為重視的提議。
這李伯弢當然不會讀心術,能夠精準判斷薛三才現在最想聽的是什么。
但他早有準備——來之前,李伯弢便想好了這第三條,也即最后一條建言。
無論薛三才是否考較于他,這一條,他都會主動提及,與薛公討論。
因此,當薛公如此一問以后,李伯弢便不遲疑,正色開口道:
“上個月,兵科給事中吳亮嗣條上京營事。”
“其中一條是:京營練選鋒以習長技。”
“吳司諫議:京營用火器者六萬,應嚴汰老弱,教演??砲(槍炮)。”
“關于吳司諫所議條陳,晚輩非常認可。只是晚輩還想補充一點!”
薛三才略微點頭,心中未感失望,李伯弢終于談及他所思考的方向上了。
“有何補充?”薛三才追問道。
“晚輩以為,京營十萬之眾,用火器者占了六成。正如吳司諫所言,要想強健京營,必先精練此六萬火器軍丁。”
“但京營錯綜復雜,其中衛所兵占了三分之一,募兵占了三分之二。
“若是除去衛所兵,能用之兵,頂多四萬,這還是在汰換老弱之前。”
“以晚輩看來,真正可堪用之兵,也不過兩萬有余而已。”
薛三才點了點頭,對李伯弢的推測倒是較為滿意,因為和實際情況相比較,也大差不差。
之所以,去除衛所兵,這是因為京營之中,大部分吃空餉的人頭,幾乎都集中在衛所。
而衛所兵,那是屬于勛貴們的自留地,插手不得。
所議,一老一少自然也就心照不宣的自動把衛所兵給去除了。
李伯弢繼續道:
“而晚輩的建議是,優先訓練這兩萬余人,但須循序漸進。”
“先在其中挑選最精銳的三千人,給予雙倍的糧餉以優待他們,進行操練。”
“將這三千人打造成一支模范新軍,后續人等的操練也可向其看齊。”
薛三才點了點頭,但這里有個重要的問題,“若是給予雙餉,這餉銀何來?”
李伯弢早有準備,于是回道:
“這些糧餉就用淘汰年老體弱之人以及現有的缺額所空出的糧餉來補充。”
“這樣一來,一開始只要汰換三千人,對于六萬之眾來說,只是少數,阻力也不會太大。”
“一旦新軍練成,那便起到了標桿的效果,剩余軍丁自然也希望能拿雙餉。”
薛三才點了點頭,思忖了一番,問道:
“若是依舊給雙餉,那就要裁撤一半軍丁,這樣影響也不小!”
李伯弢微微一笑,說道:“商鞅立木建信,或是郭隗千金買馬骨。那都是第一根木頭,第一匹馬骨。”
“此時,只要照實宣講,能者餉銀加半,弱者淘汰,那只需汰換三分之一。”
“雖比前兵不如,但多數軍丁能夠保留,而且餉銀增加五成,還有什么不樂意的呢?”
“三千精兵在手,大多數人也愿意加餉,此時再趕走一萬人,又有何難?”
“這樣一來,四萬大軍即可練出二萬五千余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