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穴位保健篇

基礎知識

一、中醫經絡簡介

(一)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最早起源于《黃帝內經》。同時代的另外一本醫學典籍《難經》,又對十二正經和奇經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首創“奇經八脈”一詞。歷史上第一部針灸專著則應屬《針灸甲乙經》,書中將經與穴聯系起來,以經統穴,進一步完善了經絡學說。可以說,經絡學說是在各朝代醫家不斷地研究和總結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我們先來大致了解一下。

簡單來說,人體的經絡包括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干,主要有正經、經別、奇經三大類。① 正經是指十二正經,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與臟腑有直接絡屬關系,我們平時知道的很多穴位,都是分布在正經上面的。② 經別是指十二經脈分出的重要分支,又稱“十二經別”,主要作用是加強十二經脈間的聯系。③ 奇經是指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具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正經中氣血的作用。

絡脈是經脈的一些小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連屬部分則包括經脈對內連屬各個臟腑和對外連于筋肉、皮膚的結構。

(二)經絡的生理機能

1.溝通聯系作用

中醫的觀點認為,人體全身內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間的相互聯系,臟腑、形體、官竅各種機能的協調統一,主要依賴經絡的溝通聯系作用來實現。

內在臟腑與外周體表的聯系,主要通過十二經脈的溝通作用來實現。臟腑與官竅也是通過經絡的溝通作用來實現。十二經脈內屬于臟腑,在循行分布過程中,又經過口、眼、耳、鼻、舌及二陰等官竅,臟腑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可以通過絡脈反映于相應的官竅。通過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經筋和皮部等相互網織溝通,形成臟腑之間、經脈之間的溝通渠道,相互聯系。

2.運輸滲灌作用

經脈在人體內是作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具有運輸氣血的作用。絡脈及其分支具有布散和滲灌氣血至臟腑形體官竅及經絡自身的作用,各臟腑形體官竅及經絡自身,得到氣血的充分濡養,才能發揮其各自的生理機能。

3.感應傳導作用

經脈系統具有感應各種信息刺激的作用,對經穴刺激引起的感應及傳導,通常稱為“得氣”,即局部有酸、麻、脹感,并沿經絡走向傳導。這種感應傳導可以將針灸等治療的刺激及信息隨經氣傳達生病的器官,起到調理的作用。

4.調節作用

經絡通過其溝通聯系、運輸滲灌氣血作用,及其經氣的感受和負載信息的作用,對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進行調節,使人體復雜的生理功能相互協調,維持陰陽動態平衡狀態。

(三)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系。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病邪就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邪氣由表入里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2.協助疾病診斷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此,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出現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對疾病進行診斷。如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現腰背酸痛,因“腰為腎之府”,而腰部循行的經脈主要是足膀胱經,其屬膀胱,絡腎。

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地用于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

(四)小結

中醫經絡就像現在的電子網絡系統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存在著。經絡上的穴位就像網絡系統的中轉站,匯聚了局域信息;各種絡脈、連屬部分等結構則是網線及終端電腦。當網絡系統出現問題,我們都可以順著網線檢查,順藤摸瓜找出病變部位,給予治療。

對穴位的局部刺激,就像在中轉站發布了一個信息,會在穴位附近的區域傳導,甚至沿著網線傳遍整個網絡,從而起到治療保健的作用。這也是我們運用經絡理論防治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韶关市| 万年县| 霍州市| 山丹县| 开平市| 富裕县| 蒙城县| 察雅县| 新河县| 朔州市| 安阳县| 锦屏县| 贵南县| 屯昌县| 吉水县| 诸城市| 当涂县| 家居| 娄底市| 裕民县| 松溪县| 永顺县| 东至县| 贺州市| 佛坪县| 长垣县| 彭阳县| 嘉善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宿松县| 和林格尔县| 体育| 甘肃省| 衡水市| 平安县| 琼海市| 南开区| 新昌县| 高台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