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遺精
遺精是非性生活時精液外泄的總稱,有夢遺與滑精之分。有夢而遺,名為夢遺;無夢而遺,或清醒時精液流出者,名為滑精。一般而言,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者,一月遺精一次,屬正?,F象,若遺精頻繁,每月4次以上,或清醒時流出者,則為病態。
一、診斷
(一)病史
可有習慣于被褥過于溫暖沉重,或內衣褲過緊史;或膀胱過度充盈史;或有生殖器炎癥史,如包皮龜頭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癥;常有情志內傷,久嗜醇酒厚味史;或有沉迷于色情書籍、圖片、影視史;或有手淫過度及性交過度史等。
(二)臨床表現
已婚男子在每周已有1次或以上性生活的情況下,無人為刺激時仍出現精液自行遺泄?;蛭椿槌赡昴凶宇l繁出現精液遺泄,每月4次以上,并伴有不適者,病情持續1個月以上者可診斷為遺精。常伴見頭暈、耳鳴、健忘、心悸、腰酸、精神萎靡等癥狀。
(三)體征
可有包皮過長、包莖、包皮炎等;直腸指診:可有前列腺腫大、壓痛等。
(四)輔助檢查
前列腺B超、精液常規與前列腺液檢查可助病因診斷。
二、鑒別診斷
1.溢精
溢精是指性生理成熟、無性伴侶的階段每月遺精1~2次,此為正常的生理現象,無需治療。遺精是不因性活動(包括性交、手淫等方式)而精液頻繁泄出,屬病理現象。
2.早泄
遺精是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頻繁泄出,當進行性交時射精是完全正常的。早泄則是性交之始或性交之前精液即已泄出,影響進行正常性生活或性生活不滿意。臨床中,許多早泄患者多有遺精病史,或與遺精并存,而遺精者則很少有早泄史,早泄多是遺精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3.精濁
精濁多在排尿終末或排大便時有少許白色液體從尿道口滴出,往往伴有尿頻尿急或尿痛、會陰與下腹不適等。遺精則多發生在睡眠中,或在清醒狀態下發生,伴有射精感,量較多,較黏稠,一般無疼痛。
4.膏淋
以小便渾濁如米泔樣,且排尿時尿道熱澀疼痛,見于西醫學的乳糜尿與男性泌尿生殖系某些炎癥性疾病。
5.尿道旁腺和球腺分泌物
成年男子在性興奮后會有少許清澈透明黏液從尿道口溢出,可以像女性排卵期的白帶一樣拉成絲,多在陰莖勃起后出現,此為尿道旁腺與球腺分泌物,主要起潤滑作用,并非遺精與早泄。
三、辨證論治
辨虛實:初病多為實,久病多為虛;體壯多為實,體弱多為虛。結合舌脈癥辨之。
明臟腑:細查病因、病史、癥狀、舌脈,一般而言,勞心過度、欲念無窮所致多為心??;體虛多病、滑泄不固者病多在脾腎;濕熱者病多在肝。
審寒熱:伴見口干口苦、溲黃便結、舌紅苔黃或膩、脈數者為熱證;伴見口淡不渴、尿頻清長、舌淡苔白、脈緩者為寒證。
分陰陽:陰虛者多伴見頭暈耳鳴、目眩腰酸、舌紅少苔、脈細數;陽虛者多伴有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沉細。
1.陰虛火旺證
(1)主癥:
①夜寐不實,多夢遺精,陽興易舉;②五心煩熱;③舌質紅,苔黃;④脈細數。
(2)次癥:
①頭暈耳鳴;②面紅升火。
治法:養陰清火,交通心腎。
方藥:大補陰丸(《丹溪心法》)加減。
知母、黃柏、熟地黃、龜甲、豬脊髓。
中成藥: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2.濕熱下注證
(1)主癥:
①有夢遺精頻作;②小便短黃而渾或熱澀不爽;③口苦煩渴;④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次癥:
①尿后有精液外流;②陰囊潮濕。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升清。
方藥:萆薢鞏堤飲(龐保珍經驗方)。
萆薢、黃柏、茯苓、車前子、蓮子心、牡丹皮、石菖蒲、白術、蒼術、牛膝。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3.心脾兩虛證
(1)主癥:
①遺精遇思慮或勞累過度而作;②心悸健忘;③食少便溏。
(2)次癥:
①頭暈失眠;②面黃神倦;③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方藥:歸脾湯(《嚴氏濟生方》)加減。
人參、白術、當歸、茯苓、黃芪、龍眼肉、遠志、酸棗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棗。
中成藥:歸脾丸,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4.腎虛不固證
(1)主癥:
①遺精頻作,甚則滑精;②腰酸膝軟。
(2)次癥:
①頭暈目眩,耳鳴;②健忘;③心煩失眠。腎陰虛者,兼見顴紅,盜汗,舌紅,苔少,脈弦數;腎陽虛者,可見陽痿早泄,精冷,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苔白滑,舌邊齒印,脈沉細。
治法:補益腎精,固澀止遺。
方藥:強腎長城丹(龐保珍經驗方)
芡實、蓮須、金櫻子、沙苑子、煅龍骨、煅牡蠣、蓮肉、菟絲子、山萸肉。
中成藥:金鎖固精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四、預防與調攝
1.正確認識生理性遺精現象,避免心理上不必要的負擔。
2.向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宣講性生理衛生知識,提倡性道德,尤其不看色情書畫、影視等,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3.消除恐懼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適量運動。勞逸結合,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
5.節制性生活。
6.少進酒、茶、椒、蔥、蒜、姜等刺激食物;不用燙水洗澡,睡時宜取屈膝側臥位;被褥不宜過厚、過暖,內褲宜穿著寬松。
7.包皮過長者,應做包皮環切術;有龜頭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者應及時診治。
8.病后切忌濫投補澀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