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急診醫學(第5版)
- 趙祥文 肖政輝主編
- 5字
- 2025-03-14 18:43:44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兒科急診醫學概述
第一節 急診醫學現狀與展望
急診醫學是一門新的跨學科的專業,其發展適應了整個醫學發展的規律,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因此,從建立之初就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得以迅速發展,使危重癥的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
急診醫學的發展史國內外均不長,美國于1970年建立危重病急診醫學會,至1979年急診醫學才被正式承認為第23個獨立的醫學學科。在我國,1974年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率先建立急性三衰研究室,并先后多次舉辦全國危重病急救學術會議,在國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86年中國中西結合醫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成立,1987年中華醫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成立。兒科急診學組也相繼建立。為普及兒科急診專業知識,開展學術活動,溝通信息,起了積極的作用。曾多次舉辦全國性的小兒急診學術會議,舉辦各種類型的急救學習班,推動了我國兒科急診事業的發展。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助下,我國首次建立了一批兒童急救中心,并提供了物資設施和人員培訓,成為發展我國兒科急診事業的骨干力量。1984年衛生部下發有關醫院成立急診科的文件后,全國各省市醫院相繼建立急診科,使急診醫學的發展得到行政組織上的支持。此后,衛生部在制定醫院等級評審條例中,突出地把急診科達標建設作為全面評審醫院等級的先決條件,更為急診科的建立、健全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急診醫學在我國雖然興建的時間不長,但在自然災害的搶救方面,卻做出了輝煌的成績。剛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自南方到北方,先后在淮河流域、長江中游、松花江流域遭受了罕見的洪水災害。受災范圍之大,程度之深,損失之重,都是歷史上罕見的,但由于全國上下一體,積極投入抗洪救災,保障了災民的健康,控制了災情的發展,并奇跡般地創造出“大災之后無大疫”的局面,展示了急診醫學在控制自然災害中的作用,鼓舞和堅定了發展急診醫學的信心,2012年7月北京地區遭受60年來最大暴雨襲擊,受災人數達190萬人,經濟損失高達116.4億元。由于采取了積極的防控措施,使大災之后不僅沒有出現大疫情,反而胃腸道的發病率低于往年。近些年來較大的突發事件,屢有發生,成批的傷病員急需救治,而從事急診醫學的醫務工作者們首當其沖地承擔了這一光榮任務,為搶救垂危患者夜以繼日地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這種救死扶傷的精神,已博得了全社會的好評。
突發事件,往往是突然暴發、涉及面廣、后果嚴重。為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必須在統一領導下,堅決貫徹有效的防控方案,視疫情為敵情,采取“集中兵力打擊殲滅戰”的戰術,調集全國的人力物力齊赴第一線共同防控疫情,為此必須:
1.統一領導、統一指揮
當一些較大的突發事件突然暴發時,必須有統一的指揮系統,在統一指揮下分工負責、有序進行,才能發揮最大的搶救效果。
2.建立應急預案
一些綜合性的醫療機構,平時就應建立起應急預案,以應急需,包括人員配備、物資設置、技術訓練等。一旦需要短時間內即可奔赴第一線。突發事件發生突然、演變迅速,不同的事件在時間、地點、范圍、性質方面都有差異,因此對制訂的預案應結合當前的客觀條件、環境等因素進行調整完善,使其盡可能地貼近實際需要。
3.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我國在各條戰線上采用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應對突發事件搶救生命方面也應貫徹這一精神。①廣泛發動群眾“自救”和“相互救援”,在外地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前,群眾性的“自救”和“相互救援”,是減少傷亡的重要措施,但是有關的知識教育、技能培訓,平時就應該建立。可喜的是已看到目前有的學校,已從兒童開始教給自救的技能,及開展集體應對突發事件的訓練。堅持下去,并普及至每一個人,就可形成一支龐大的自救救援隊伍,以應對萬一。②專業人員培訓: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必須掌握急救的技能,以應對一般的急救任務。在緊急情況下,能成為急救第一線的一員。但是臨床分科較多,如內科、外科、感染科、兒科等,各有其專業的特點,還應加強培訓有關專科的搶救技能,以滿足特殊情況下的需要。
4.必須有完善的急診醫療體系
急診醫學的核心設置是緊急醫療服務系統(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該體系是由院前急救(即現場急救,包括路途轉運)、醫院急診科、醫院ICU三大部分組成,并以醫院為依托。其醫療服務的原則,是以最迅速的方式把最需要的基本醫療服務,送到患者身旁,并將其安全送往醫院,接受有關治療。實踐證明,這三大部分必須緊密配合,構成完善的整體,才能發揮巨大的搶救效能,提高其搶救成功率。任何一環節的疏漏都會影響搶救的效果。
急診科(室)在醫院里是處在搶救的第一線,是對一些危重患者進行重要生命體征搶救的場所,其搶救水平、服務質量、直接反映醫院的技術水平與服務質量。為了加強急診科的組織建設,提高其服務水平,已明文規定,急診科屬臨床科室,在院長的領導下工作。科主任應具有相應的學歷、資歷、與技術能力。各專業骨干醫師應固定輪換醫師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相對的穩定,以提高醫療質量和搶救水平。護士要固定,要求有各科臨床知識和應急能力,做好醫護工作配合。備齊必要的搶救設備,完善各種搶救程序,一旦有成批搶救任務,立即全部投入,同心協力共同把重危患者,從死亡邊緣上搶救回來。急診科在EMSS系統中,又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它既接受院前急救轉運過來的病例,又需要有ICU作為后盾,一旦病情允許即轉入ICU監護或留院觀察。因此院前急救的水平與轉運的條件,是影響搶救效果的重要因素。
ICU是先進設備齊全,急救人員密集,危重患者救治集中的地方,也是醫療衛生資源消耗較大的部門。開始僅有少數大型醫院設有ICU,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要,目前在縣級醫院也較普遍的設置了完善的ICU,甚至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有些鄉鎮級的醫院也根據需要建起ICU,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供國內參考。目前ICU的發展趨向是,由大醫院逐漸向基層醫院擴展。ICU的類型也根據臨床需要,逐漸增多,如呼吸重癥監護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兒童重癥監護病房,PICU等,在兒科以后兩者為主。ICU已經成為對危重患者,維護生命體征,治療搶救的中心,但依然受到專業的限制,必須有醫院作為后盾以解決有關專科的疑難問題。據北京急救中心報道,若急救中心獨立建設ICU,沒有醫院及科室作為后盾,將遇到極大的困難。存在科室不全,床位過少,技術力量局限,難以處理復雜問題。ICU設在醫院內就可及時與有關專科加強聯系,共同努力,使患者早日康復。
院前急救,是指在事故現場,由第一目擊者(first responder)在第一時間內對患者進行的初步搶救。其搶救時機與水平,直接影響到最后的搶救效果。我國人口多、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發生事故的概率也多。且事故發生時,常是突然而至,要求的有效搶救時間又非常短暫,完全等到醫務人員趕赴現場搶救是不現實的,即使急忙趕到了現場,也往往錯失了搶救時機。因此院前急救應視為一項公益事業,由全社會人員參與。在政府行政部門的組織領導下,普及搶救技術,培訓院前急救人員,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為此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3年頒布了“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規范了必須的急救設施,急救人員的培訓、設置、和執業范圍等。在應對突發事故自然災害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但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與發達國家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如培訓合格的第一目擊者,在我國不足1%,而在發達國家達到了30%。因此要求在機關、團體、學校、工廠、火車站、機場、景點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培訓合格的院前急救人員,普及院前急救技能,建立急救網絡,加強院前急救與醫院急診科的有效銜接。使EMSS系統中的三個環節環環相扣,以提高急救全過程的理想效果。如心搏呼吸驟停的患者其搶救的黃金時間是4~6分鐘,在此時間段內,立即給予搶救措施,成活率高,但錯過此段時間,則搶救效果顯著下降。新聞廣播經常報導,在公交車上,有突發心搏呼吸驟停的患者,經同乘車者立即施行CPR措施,并在司機的密切配合下直接將患者送往附近醫院,最后存活出院。這些報道雖缺乏統計數據,但也說明及時院前急救的效果。國外有統計冠心病急性發作后約60%的患者,到達醫院前已經死亡。實踐證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適時正確的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有學者認為無論醫院急癥科和重癥監護病房設備多么完善,技術水平多么高尚,如在患者發病現場缺乏急救措施,這些技術和設施都是用不上的。
院前急救、急診科、ICU三者組成了完善的EMSS整體,全程都貫徹了一個“急”字,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耽誤都直接影響到搶救的效果。院前急救處在急救的最前沿,搶救的黃金時間段內,是重要的搶救環節,也是最薄弱的環節,常因錯失時機及措施不當而喪失了繼續搶救的機會。加強院前急救的組織建設,宣傳院前急救的重要意義,培訓廣大群眾的院前搶救技能,是急診醫學目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趙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