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皮疹

皮疹(rash eruption)是兒科疾病中常見的病癥,常見于傳染病、皮膚疾病及過敏性疾病。可根據皮疹出現的時間、順序、部位、形態、消失時間及其他特征為臨床診斷提供線索。

【皮疹分類】

1.按皮疹形態分類

(1)斑疹:

是真皮內血管擴張,只有局部皮膚發紅,不高出皮面,壓之褪色,大小不等可溶合成片。見于斑疹傷寒、丹毒、風濕性多形性紅斑、環形紅斑等。

(2)丘疹:

是表皮或真皮層內局灶水腫,炎性浸潤或毛囊角化、炎癥形成,除局部顏色改變外,還高出皮面,大小不等,可溶合成片。見于藥物疹、麻疹、猩紅熱、濕疹等。

(3)斑丘疹:

斑疹、丘疹同時存在,或在丘疹周圍有皮膚發紅的底盤稱斑丘疹。見于幼兒急疹、風疹、猩紅熱、藥物疹等。

(4)蕁麻疹:

為稍隆起皮面蒼白或紅色的局限性水腫,是速發的皮膚變態反應所致。見于各種食物、藥物過敏。

(5)皰疹:

為表皮內或表皮下形成腔隙,內含漿液,稱為水皰;內含膿液稱為膿皰疹;皰疹直徑 > 1cm稱為大皰。見于水痘、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手足口病、新生兒膿皰瘡等。

(6)出血疹:

是皮膚或黏膜下出血的體征,壓之不褪色。依大小分為:一般直徑 < 2mm,稱為瘀點(出血點);直徑 2~5mm,稱為紫癜;直徑 > 5mm,稱為瘀斑;片狀出血伴皮膚顯著隆起,稱為血腫。見于血液病、重癥感染、血管損傷、中毒等。

2.按病因分類

(1)感染性皮疹:

即由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螺旋體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皮疹。臨床上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敗血癥、傷寒、斑疹傷寒、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手足口病、腸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等。

(2)非感染性皮疹:

見于藥疹、濕疹、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川崎病、結締組織病、風濕熱、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血液病、腫瘤、維生素C缺乏病等。

【診斷】

(一)病史

1.注意年齡、發病季節、傳染病接觸史、流行病學史、預防接種史、過敏史及用藥史。

新生兒出疹有新生兒紅斑、先天性梅毒、濕疹、尿布疹等,新生兒膿皰疹有出血疹時,注意新生兒出血病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膿毒癥、敗血癥、DIC等。幼兒急疹見于6個月至2歲。風濕熱的環形紅斑、皮下結節多見于5~15歲。

2.出疹前驅期表現 前驅期表現,對傳染病皮疹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很重要,麻疹出疹前3天,有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眼、鼻卡他癥狀明顯;風疹無明顯前驅期,只有耳后、枕后淋巴結腫大;幼兒急疹前驅期約3天,出診前表現為高熱、激惹,熱退疹出;腸病毒感染前驅期約3~4天,出診前臨床表現與感染的腸道病毒種類有關,伴有低熱,部分患兒有高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前驅期24小時可有發熱、頭痛、嘔吐、激惹。

(二)皮疹的特點及伴隨表現

皮疹出現的時間、部位、出疹順序、持續時間及有無脫屑、色素沉著的特點等,對診斷和鑒別診斷很重要。

1.麻疹皮疹

發熱第3~4天出疹,初起呈玫瑰色,后呈暗紅色斑丘疹,先出現于耳后、頸部、發際,再到前額、面頰,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最后到四肢,皮疹大小不一,直徑多2~4mm,可融合,疹間可見正常皮膚,出疹時發熱加重,全身及呼吸道癥狀加重,皮疹持續2~5天后依出疹順序逐漸消退,有麥麩狀細微脫屑,手足無脫屑,皮膚留棕色色素沉著,麻疹患者早期頰黏膜相當于下磨牙處有白色斑點,0.5~1mm,有時有紅暈環繞,稱為麻疹黏膜斑,見此斑可助臨床早期診斷麻疹。

2.猩紅熱皮疹

在發病24小時內出疹,最先出現在腋下、腹股溝、頸部,24小時內遍布全身,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針頭大小丘疹,疹間皮膚潮紅,手壓皮膚轉白色,腋窩、肘、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形成深紅色橫行帕氏征(Pastia's sign),出疹期仍發熱,第一周末開始脫屑,手套、襪套樣大片脫皮,2~4周脫凈,不留色素沉著,面色潮紅、口周蒼白圈、楊梅舌也是猩紅熱的特征。

3.風疹皮疹

低熱或不發熱,半天至一天出疹,彌漫性淡紅色斑丘疹,先面部,很快到軀干四肢,疹間皮膚正常,無色素沉著,輕微細小脫屑,枕或耳后淋巴結腫大、壓痛。

4.幼兒急疹

高熱3~5天,一般情況好,高熱驟退時出現皮疹,細小玫瑰色斑丘疹,先頸部、軀干,再到全身,持續1~2天消退,無脫屑、無色素沉著。

5.急性發疹性疾病的鑒別要點(表1-10)

表1-10 急性發疹性疾病的鑒別診斷要點

(三)伴隨癥狀、體征

皮疹是疾病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同一疾病可出現多種皮疹,不同疾病可出現相同皮疹,故要依據其他癥狀、體征、輔助檢查進行疾病診斷。

1.出血性皮疹

(1)伴血小板減少者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皮疹對稱分布伴腹痛、關節腫痛、血小板正常者,診斷過敏性紫癜。

(3)在上胸部、腋下出現瘀點、瘀斑,結合冬春季發病,伴高熱、驚厥、意識改變,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盡早行腦脊液檢查、涂片(出血疹液、腦脊液)、細菌培養(血+腦脊液)。

(4)皮疹出現在指/趾尖、甲床下、結膜、唇黏膜,結合有心臟病基礎,有血管栓塞改變、心臟雜音改變或出現新的雜音,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應做心臟超聲檢查、血培養。

(5)全身皮膚黏膜出血疹伴結膜充血、頸、胸潮紅,頭痛、眼眶痛、腰痛,蛋白尿等腎損害,結合流行季節,流行地區疫情,考慮流行性出血熱,特異性抗原檢測可協助診斷。需要與鉤端螺旋體病、出血型登革熱進行鑒別。

(6)伴發熱、貧血,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考慮敗血癥或膿毒癥或白血病、戈謝病,應作外周血及骨髓細胞學檢查,血、骨髓培養協助診斷。

(7)皮疹伴發熱、咽痛、淋巴結、肝脾大,要考慮川崎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應做外周血常規及細胞形態學、EB病毒抗原抗體、ENA、心臟超聲檢查等相鑒別。

(8)玫瑰疹伴高熱、表情淡漠、相對緩脈、消化道癥狀,外周血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考慮傷寒,應做血、骨髓培養及肥達氏反應、外斐氏反應等檢查。

(9)丘疹中央凹陷、周邊隆起有脫屑或呈疊瓦狀脫屑,見于真菌感染如白念珠菌、曲霉菌感染,皮損直接鏡檢找菌絲、孢子。

(10)發熱、皮疹、皮膚找到有焦痂形成,見于恙蟲病。

2.充血性紅斑

可見于猩紅熱,常伴發熱、咽炎、楊梅舌、口周蒼白圈,發熱后1~2天出疹,疹退后脫皮;還可見于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患兒表現為急性起病,口周、眼周或臍部皮膚充血性紅斑,水皰,癢且疼痛,迅速遍及全身,并出現松弛性大皰,水皰易破裂并剝脫,露出潮紅糜爛面,似燙傷創面,可伴發熱、厭食、嘔吐、腹瀉等癥狀,重者合并肺炎、膿毒癥,皰液或其他感染部位可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

3.盤形紅斑、面部蝴蝶斑伴有光敏感

伴有多臟器功能受損時考慮系統性紅斑狼瘡,應做ENA、抗核抗體、狼瘡細胞檢查。SLE還可出現丘疹、皰疹、出血性皮疹等多種皮膚損害,皮肌炎面部特別是上眼瞼可出現淺紫紅色水腫性紅斑,可成片,表面有灰白色鱗屑,皮疹退后,有皮膚萎縮和棕黑色色素沉著,伴肌痛,對稱性近端肌無力、活動受限,MRI檢查可明確早期病變和范圍,肌活檢可確診。

4.丘疹或多形性皮疹

伴持續發熱5天以上,結膜充血,口唇皸裂,楊梅舌,咽充血,手足硬性腫脹,頸淋巴結腫大,考慮川崎病,恢復期手足膜狀脫皮,因該病是感染引起免疫性中小動脈炎癥,冠狀動脈最易受累,一旦懷疑應做心臟超聲檢查。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在兒童感染中,除了發熱、伴有各種皮疹,也有結膜充血、手足紅斑或青紫斑、腫脹,要詳細詢問與疫情有關病史,如接觸史、疫區居住、旅游史等,及時完善肺部CT、核酸檢查。

5.藥物疹

兩周內有明確的用藥史,瘙癢劇烈,伴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皮疹多對稱性、全身性分布,皮疹可表現為斑丘疹、蕁麻疹、水皰疹、膿皰疹等多樣。當紅斑疹或多形皮疹伴瘙癢、發熱,有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如抗驚厥藥、精神抑制劑、興奮劑)使用史,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要考慮藥物過敏。

6.固定性紅斑

好發于皮膚黏膜交界處,如口唇周圍、肛周、外生殖器等腔口部位,為鮮紅、紫紅、或青紫色水腫斑,呈圓形或橢圓形,界線分明,愈后留有明顯色素斑,見于水楊酸鹽類、磺胺類藥物的過敏反應,重復用藥,在同一部位復發,癥狀加重。

7.皰性藥疹

為廣泛紅斑,迅速出現表淺小膿皰,見于使用β-內酰胺酶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大皰表皮松解藥疹為重癥藥疹,初起面部大片紅斑,很快遍及全身,紅斑中央出現水皰,融合成大皰,皰皮破后,露出大片糜爛面,可伴口、眼等黏膜損害,觸痛,高熱伴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者有心、肝、腎損害,解熱鎮痛藥、抗驚厥藥物多見。

皮疹是多種疾病過程的癥狀,根據皮疹的特點有助臨床診斷,治療原則是先對癥處理,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關鍵。

(趙維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博湖县| 来宾市| 新兴县| 娱乐| 牡丹江市| 宝兴县| 嘉义市| 太谷县| 那坡县| 青海省| 彭水| 北京市| 象山县| 饶河县| 正定县| 卓资县| 故城县| 吴堡县| 武义县| 庆云县| 大连市| 吴忠市| 商洛市| 德兴市| 东阳市| 民勤县| 江门市| 长宁区| 盐池县| 华坪县| 诏安县| 五峰| 泾源县| 荆门市| 定州市| 乐山市| 永吉县| 平塘县| 涞源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