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氏辨舌用藥心法
- 殷鴻春主編
- 2097字
- 2025-03-14 20:19:29
二、病案舉例
病例1
患者男,51歲。
主訴:雙下肢水腫6個月。
癥狀:患者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水腫,逐漸加重,按之凹陷,午后癥狀加重,伴有乏力、氣短,睡眠差,入睡困難。
脈象:脈沉,略洪大。
舌象:見圖1-2-1。

圖1-2-1
【憑舌用藥】
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為陽氣虧虛之象,故重用黃芪補氣助陽。
舌中線有裂紋,舌中央前、中、后均凹陷,選用黨參、炒白術、桂枝、菟絲子、山藥以振心肺脾腎之陽氣。
患者心肺脾腎陽氣俱虛,心陽虛溫煦、推動無力,肺主通調水道,脾司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故患者出現下肢水腫,用黃芪補氣又可行水,選用茯苓、澤瀉、生姜皮、冬瓜皮加強利水消腫之力。
舌尖平,心神失養,故睡眠不好,加炒酸棗仁養血安神。
處方:
黃芪、炒酸棗仁各3,黨參、炒白術、桂枝、菟絲子、茯苓、澤瀉各2,山藥、生姜皮、冬瓜皮、五味子、炙甘草各1。按比例配1周的濃縮顆粒劑,每次6g,每日2次。
治療1周后,患者下肢水腫明顯減輕,體力好轉,睡眠改善。舌體胖大、舌邊齒痕及舌中線凹陷均減輕,舌象如圖1-2-2。

圖1-2-2
病例2
患者女,26歲。
主訴:嚴重痛經10年余。
癥狀:患者嚴重痛經,月經規律,量多舌偏暗,經前1周、經期及經后數日均有腹痛、腰痛及股前部疼痛,痛經時伴有極度乏力、情緒低落、胃腸不適,平素工作壓力大,容易緊張煩躁,腹脹,怕冷,大便正常,睡眠差,入睡困難。
脈象:脈沉,略澀。
舌象:見圖1-2-3。

圖1-2-3
【憑舌用藥】
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為陽氣虧虛之象,故用黃芪補氣助陽,以期氣行則血行,陽回則濕散。
舌淡胖,舌中線略凹陷,心脾腎陽虛之象,選用炒白術、桂枝、菟絲子、小茴香以振心脾腎之陽氣。
舌苔白膩,寒濕彌漫三焦,加茯苓、白扁豆、半夏、薏苡仁祛濕化濁。
中焦中線兩側隆起,胃氣不降,用陳皮、厚樸理中焦之氣滯。
左舌大,肝氣郁滯,選柴胡、香附、延胡索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舌尖平且有紅點,心火上炎,心神失養,故睡眠不好,加柏子仁、丹參養血安神,清心除煩。
處方:
黃芪、小茴香各2,炒白術、菟絲子、桂枝、茯苓、白扁豆、半夏、陳皮、厚樸、柴胡、香附、丹參、柏子仁各1,延胡索、薏苡仁各3。按比例配1個月濃縮顆粒劑,每次6g,每日2次。
治療1個月后,患者痛經明顯減輕,僅月經第一天略有腹痛,體力好轉,睡眠改善。舌體胖大、舌邊齒痕及舌中線凹陷、白膩苔均減輕,舌象如圖1-2-4。下焦寒濕仍重,繼續鞏固治療1個月,后電話隨訪,痛經治愈。

圖1-2-4
病例3(殷鴻春病案)
患者女,42歲。遠程診療。
主訴:牙齦出血及皮下紫癜2周。
癥狀:3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耳后痛,周身酸痛,2周前皮膚出現瘀斑瘀點及牙齦出血,舌面滲血,口內腫脹感,伸舌受限,局部觸痛(見圖1-2-5)。平素時有乏力,手足易冷,大便不規律,偏稀,納眠可。
舌象:見圖1-2-6(所有舌照為患者提供,故清晰度欠佳)。

圖1-2-5

圖1-2-6
【憑舌用藥】
舌質淡,舌體略胖,邊有齒痕,為陽氣虧虛之象,故用黃芪補氣助陽,以期氣充以助攝血。舌苔白膩,舌中線略凹陷,心脾氣陽不足之象,選用炒白術、炒白扁豆以振心脾之陽氣,兼祛濕化濁。加茜草祛瘀通經,以助涼血止血。
處方:
黃芪3,茜草2,炙甘草1,炒白術1,炒白扁豆2。按比例配1天的濃縮顆粒劑,每次11g,每日2次。
第二天,患者微信回復,精力體力好轉,口腔內仍有出血及腫脹感,局部觸痛好轉(見圖1-2-7),舌象見圖1-2-8,雖然仍有薄白膩苔,舌體略見紅象,考慮患者雖素體氣虛為本,但已有熱入陽明,急則治其標,故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直折其熱,遂給予生藥三味:
生大黃、黃連、黃芩各5g,開水浸泡10分鐘,待溫度降低后飲用,日2次。

圖1-2-7

圖1-2-8
第三天,患者微信回復,牙齦滲血明顯減少,口內腫脹感減輕,伸舌仍受限(見圖1-2-9),已經4天無大便,舌象見圖1-2-10。效不更方,隨囑上方:生大黃、黃連、黃芩各5g,開水浸泡10分鐘,繼服2次。

圖1-2-9

圖1-2-10
第四天,患者說大便1次,仍略有牙齦滲血,但伸舌容易些(見圖1-2-11),舌象見圖1-2-12。加地榆炭、茜草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舌淡苔白及齒痕仍明顯,故加黃芪、白術顧護陽氣,修改處方為:
大黃、黃連各2,黃芩、地榆炭、茜草、白術、黃芪各1。按比例配1天的濃縮顆粒劑,每次12g,日2次。

圖1-2-11

圖1-2-12
第五天,患者述牙齦滲血繼續減輕,已無血色口水,為淡褐色(見圖1-2-13),早上1次稀便。舌象見圖1-2-14,上焦右側略有隆起,加紫菀降肺下氣,三焦經仍然顯形,苔白膩(舌面略黃,為喝中藥染苔),加大黃芪用量及茯苓以補氣健脾除濕,加仙鶴草以增補虛止血之力,舌尖略紅,加肉桂引火歸原,處方如下:

圖1-2-13

圖1-2-14
大黃、黃連、茯苓各2,黃芩、地榆炭、紫菀、白術、肉桂各1,黃芪、仙鶴草各3。按比例配1天的濃縮顆粒劑,每次12g,日2次。
第六天,患者出血已經基本消失,減黃芩、黃連的用量,以防苦寒傷陽,處方如下:
大黃、茯苓各2,黃連、黃芩各0.5,地榆炭、紫菀、白術、肉桂各1,黃芪、仙鶴草各3。按比例配1天的濃縮顆粒劑,每次12g,日2次。
第七天,患者述出血完全消失(見圖1-2-15),舌象見圖1-2-16,仍有陽氣虛損之象,去黃連、仙鶴草,加茜草,處方如下:
大黃、黃芩各0.5,地榆炭、紫菀、白術、肉桂、茜草各1,黃芪、茯苓各2。按比例配濃縮顆粒劑,1次4g,日2次,小量鞏固1周。
患者未再出血,完全康復。

圖1-2-15

圖1-2-16
(撰稿人: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