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中藏經
- 譚春雨整理
- 476字
- 2025-03-15 09:05:50
華氏中藏經卷上
人法于天地論第一
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
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此人之常也。
陽施于形,陰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而熱發,否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于面部,見于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彗孛飛走,乃天地之災怪也;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則天地之癰疽也;暴風疾雨,則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鑒者決之以藥,濟之以針,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
人之危厄死生,稟于天地。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于熱,熱而舒緩;陰生于寒,寒則拳急。寒邪中于下,熱邪中于上,飲食之邪中于中。
人之動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驗于天,知天者必有驗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茍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