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醫證候三因學說作者名: 王偉本章字數: 1508字更新時間: 2025-03-15 09:05:28
第二節 現代醫家對證候概念的新詮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傳入,中西文化發生了重大碰撞,西方醫學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動了證候概念的進一步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初,自任應秋教授提出“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色”后,中醫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使得有關證候概念內涵的研究更加深入和豐富。有學者指出,證候是包含有多種因素在內的綜合表現,而不僅僅與疾病相關聯。例如,朱文鋒認為:中醫學所說的證,其內涵、實質,是哲理、醫理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證既是醫學的實踐,具有客觀實在性,又有主觀思辨的抽象性,是一種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學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镎{元認為:證是整體體質反映特征和整體同環境之間、臟腑經絡之間、細胞之間及細胞與體液之間相互關系紊亂的綜合表現。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證候是一種反應狀態。陸壽康認為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有臨床表現的一種機體反應狀態,它可以部分地反映疾病發展變化的本質。李致重則認為“證候是中醫學的專業術語,即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獲知的疾病過程中表現在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及其運動變化”。
此外,亦有學者結合現代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證候的概念進行界定。王忠等認為證候是多種基因參與的,且已經超過了人體正常的網絡調節能力,處于絡病狀態的癥狀群。申維璽等提出中醫的證是機體在致病因素的損害作用下,某些組織細胞的基因表達調控失常,誘發性表達產生一些蛋白質和肽,如細胞因子等,組織中這些蛋白質和肽的含量、生物學活性相對或絕對升高,破壞了細胞因子網絡調節系統的自穩態平衡,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繼發性改變,在體內產生一系列異常的級聯病理生理生化反應,從而引起證候的改變。陸廣莘則將證描述為是人這個主體性開放系統的整體邊界效應,是關于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過程的出入信息。
20世紀80年代,《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對證的概念進行了定義: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王永炎院士認為,證候具有“動態時空”的特點,即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發病部位(空間)和發病階段(時間),證候存在著明顯的動態演變規律,主要體現在病性和病位,而病性和病位的組合往往決定著疾病證候的本質。朱文鋒教授認為“證”是指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所表現的“證候”和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質概念所構成的“證名”,證候是癥狀、體征等病理信息,偏于候的含義。目前中醫學界對證的定義較為統一,即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證可包括原因、部位、性質、邪正關系等。簡而言之,病是第一層次,證是第二層次;病規定證,證從屬于??;病是整體,證是局部;病貫始終,證是階段;疾病的分期則主要是針對病程較長或病理演變具有明顯階段性的疾病,在各分期再根據病機側重點不同而分成若干證型治療。
目前,對于證候較為成熟且受諸多醫家認同的概念為,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癥狀和體征為依據,不同程度地揭示患者當前的病機(由病邪、病位、病性、病勢等綜合而成)。證候概念所反映的客觀對象是人的生理病理活動,人體系統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對于每一層次的具體內容、本質屬性的研究都在取得日新月異的成果。因此,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認識到的具體內容也應有所不同。
然而,上述研究成果對于豐富證候的概念仍存在問題,新的認識成果沒有基于中醫理論體系中的相關概念,很難與中醫學原有的其他概念建立起相應聯系。對疾病本質形成的新認識、新成果,尚未獲得中醫學科學的系統含義,各種有關證候內涵的發展與原有證候概念間存在不能完全契合的現象,這既是證候概念發展所面臨的現實,也是中醫學其他概念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