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格物致知,諳陰陽互根互生互化之理,明人體臟腑生克乘侮關系,然后用自然藥物的陰陽屬性調理臟腑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建立新的陰平陽秘,為中醫治療疾病的中矩。這和現代醫學運用理化檢查發現疾病生理、病理改變后的拮抗、逆轉、補充、替代治療明顯不同。傳統中醫在不斷認知疾病、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發展技術,而后升華為理論和系統的理法方藥體系,并不斷豐富完善,在養生和疾病治療、康復等方面皆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中醫整體辨證觀指導下的由外及內、整體歸納演繹認知疾病的方法仍是現代普遍采用的探索疾病病因的一個主要模式,其治療疾病注重整體功能綜合調整的方法也逐漸得到認同,并在臨床不斷轉化應用。

傳統中醫藥學自神農嘗百草、黃帝岐伯問答,經歷了漢代張機博采眾方、創六經辨證,晉代葛洪肘后應急,金代李杲補土益元,再到清代葉桂衛氣營血辨證,王清任解剖明臟腑、制活血諸方,以及現代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用清熱通腑開竅法治療腦卒中,瀉下通腑解毒法治療急腹癥,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青蒿素治療瘧疾,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等,皆為仁人志士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科技水平下不斷實踐、探索后對傳統中醫藥學的發展創新,顯著提高了許多疾病的臨床療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醫根據濁毒、穢毒、溫毒等的認識而產生的相應方藥,對疫情的防控也產生了積極作用。盡管傳統中醫對某些疾病發病機理的認識和治療方法有待提升完善,臨床療效也與人們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但不斷糾偏和試錯是任何一門科學發展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逐漸接近正確的方法。只要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有所發現和感悟,即使有些偏頗,也比墨守成規、“唯古是從”對中醫藥的發展更有積極意義。

傳統中醫藥學數千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整體觀、陰陽辨證觀、聯系動態平衡觀等方法論的指導下,由醫者通過望、聞、問、切而取類比象、司外揣內,不斷認識疾病、發展完善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法的過程,是經驗醫學、實踐醫學,或者說是實證醫學的結晶,是醫學、人文、哲學結合的奇葩。中醫臨床醫生因學術傳承、實踐經歷和學習背景不同,在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上也必然會有諸多不同。即使治療同一患者,不同醫生的辨證和治療方法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對慢性復雜性疾病的辨證與治療),但大多情況下皆可獲得一定的療效,這就產生了不同中醫學派的學術爭鳴。正是這種爭鳴,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促進了中醫臨床整體診療水平的提升。

不同醫者對同一患者辨識出不同證候,對同一種證候不同醫者采用不同治法和方藥,這些都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現象。如胸陽閉阻的胸痹心痛,既可用宣痹通陽的方藥治療,也可用芳香溫通的方藥治療,還可采用辛溫通陽的方藥治療。肝郁脾虛證的患者,既可疏肝以健脾,采用逍遙散為主方治療;也可運土以達木,采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為主方治療。前者使肝木疏達、肝不克脾,脾氣自可復其健運;后者使脾氣健運、氣機升降有常,肝木自可疏達。雖然對同一患者的治法和方藥可有多樣,但皆是利用藥物的陰陽屬性調整機體陰陽平衡,故雖治法方藥不同,但臨床皆有一定的療效。

筆者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工作四十多年,在學習中醫和臨床實踐中時常將點滴的感悟體會記錄下來,或求教于前輩,或議辯于同道,或求證于臨床實踐。記得大學和研究生學習階段,常和同學爭執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問題,各執其是,互不相讓,甚至爭執后幾天不相往來,然后又渙然冰釋、友善如初,其求學之執著、情感之真切,至今讓人感懷,愈思愈覺溫馨。臨床工作二十多年后,仍然會為某個患者的診斷治療和同事產生分歧,在爭論中樂此不疲,以為事理越辯越明。但過了不惑而接近知天命,甚至于耳順的年齡,才知道許多事理并不是越辯越明,而大多是越辯越認為“正確”在自己手中,或者越辯越覺得事理難明。“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是對人們爭論時的形象描述:以點帶面,就會以偏概全,只有摸的部位足夠多,才能接近實物的本體。于是,“博采眾方、勤求古訓”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在沒有機會或能力接觸物體的全貌時,盡力在“糊涂”中求些“致知”,應是為醫治學的一種積極態度。

筆者將點滴中醫感悟整理發表于相關學術期刊,在研究生讀書時便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至今記得收到第一篇學術論文——《脾胃與冠心病的關系》被《山東中醫雜志》錄用通知后的喜悅。1999年我被聘為博士生指導老師后,雖還不斷堅持筆耕,但也多了一種方式——即在工作之余和學生及同事討論方藥的臨床應用、疾病的辨證辨病方法及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沖和的機理時,讓他們將討論結果整理出來,然后自己修改后發表。最近在工作之余,隨意翻閱以前發表的與中醫臨床診療和用藥相關的論文,既感其對臨床有一定意義,也意識到當時的一些認識與觀點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于是用了半年多時間,從臨床實際應用出發,將原來撰寫的文稿進行系統修改,同時增添一些新的經驗體會,著成《史大卓醫論醫話》一書。本書分為醫理發微、方藥尋幽、治病求源三部分,既包括病證結合、疾病病因病機認識,也包括中藥藥引、組方配伍規律、方藥與病證對應和活血化瘀方藥應用要點的思考,還涉及臨床內科慢性疑難病治療的個人經驗體會。此外,本書還涉及了清代宮廷醫案藥引的應用方法,為方便讀者理解、查閱,筆者對醫案中的一些通假字、異體字等未進行修改,盡量保持了原文的原貌。本書涉及范圍雖然較廣,但皆為個人幾十年臨床經驗的積累,若能在和同道分享過程中,對中醫臨床療效的提高有所裨益,則愿可足,誠望同道明鑒和指正。

在此書即將付梓之際,由衷感謝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已故的碩士生導師、中西醫結合血液病專家顧振東教授,以及各個時期指導我學習和臨床實踐的前輩,是他們的博學和仁心仁術督促我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實踐中一以貫之、不敢稍有懈怠;由衷感謝一起工作的同事、同學,在一起臨床和學習過程中,是他們的聰明智慧和無私幫助給我許多啟發,讓我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使許多認知更切合臨床;由衷感謝出版社的同志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許多寶貴建議,并對全書進行逐字逐句校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當然,由于時間或水平所限,書中可能有一些不足或疏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史大卓

2023年5月于北京西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延寿县| 阜阳市| 大洼县| 东平县| 陇南市| 巴林右旗| 化州市| 拉萨市| 横山县| 集安市| 新乐市| 鄂尔多斯市| 监利县| 古丈县| 郸城县| 广德县| 洪洞县| 应用必备| 屏边| 晴隆县| 新宁县| 阳谷县| 泰来县| 准格尔旗| 秦皇岛市| 泸西县| 都昌县| 神木县| 铜鼓县| 右玉县| 蕲春县| 凤山市| 奉贤区| 花垣县| 昌宁县| 新绛县| 广宁县| 边坝县| 手游|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