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爾遜學術觀點75條論述
- 劉方柏
- 2597字
- 2025-03-15 05:12:06
四、趣求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識萬個人,是不少人成才之路,也是不少醫家身上所共有的特點。這類醫家有著廣泛的興趣,如喜讀書但不限于醫書,而是廣讀博覽;好旅游,以求見多識廣,身心愉悅;品茗飲酒以提高生活品位;華麗服飾以保形象光輝。這當然是一群思想活躍,生活豐富,學貫古今的醫家。但不可否認的是,名家大師中還有一大群另類,他們身居斗室,遠離塵世,埋頭苦讀自己專業之書,食但求飽,居但求安,衣著樸素,淡于人際。由于中醫學是極具人文性的傳統科學,因而以這種傳統修為作為生活方式的醫家絕非個別。這是一個屬于老子所稱的“知者不博”的群體,江老即是其中一員。他一生飽讀醫書,精研醫學經典,而較少涉獵醫學外的書籍。他一生中除出席南陽學術會外,幾乎未出過四川省。他滴酒不沾,也無飲茶習慣,粗茶淡飯,布衣布履,只有病人關系而無其他社會網絡。然而,他并非崇尚清教徒生活,反而對生活充滿熱愛。我請他參加野炊等活動時,他不僅十分樂意參加,而且表現出對大自然無限的熱愛。江老這類醫家與前面興趣廣泛的醫家相比,其趣顯然較為單純,而這種單純既是其生活反映,更是其一生的選擇和恪守。因而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趣求純”。
“趣”包括情趣和志趣。情趣多由其生活狀況所反映。而志趣作為行動或意志的趨向,則多由工作情況所體現。這里,江老志趣之“純”即凸顯了出來。
江老一生臨床不輟,晚年時為將自己畢生所學傳授后人,開辦了高徒班。此班以繼承江老學術經驗、整理其學術思想為己任。通過公開招生,考試錄取,江老共招收了5名學員(含一名助手),學期3年。學習內容以仲景學說為主體,以《內經》 《神農本草經》 《溫病條辨》等醫學經典為必讀,以各家著述為參讀,以文史哲類書籍為輔讀。學習方法是理論上以自學為主,不定期地進行專題討論、導師講課、答疑解惑。臨床上,學生每日跟師門診,獨立完成診治,老師現場修改審定。形式上要求不拘一格,大膽地提出問題,并由助手進行文字學、文章學、邏輯學、思維學方面的輔導,積極開展教學互動。堅持讀書與臨證相結合,理解與背誦不偏廢,隨時開展集體學習和討論,要求按時完成命題學術論文,鼓勵自選題目勤寫學術論文,定期檢查學習筆記和要求的階段學習小結。總體目標是,系統繼承江老學術思想,使學生經方運用水平顯著提高,知識缺陷得到彌補,理論、臨床和寫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江老用自己的強烈事業心創辦了這個班,在1985年3月2日的開班儀式上,他飽含深情地說:“這遂了我30余年的一個心愿,在我有生之年,一定將我的知識點點滴滴地交出。”在開班一周后的醫德教育小結會上,江老更動情地談道:“我親身體會到,早年陳鼎三老先生因忙于診務,豐富的臨床經驗已經失傳,《醫學探源》只是由學生整理出來的極小一部分,實在遺憾。今天辦這個班,正是為了把陳老先生的學術經驗傳承下去,這是我30年來的夙愿。我們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不是趕時髦,是為了真正把這份遺產繼承下來,不能被任何事沖淡我們的這個目的!我風燭殘年,朝不保夕,就是為了完成這一夙愿!”這是一個醫學家的心聲,這是一個中醫衛道者的誓言!
在這樣光輝人格的感召下,在這種精神力量的驅動下,開班不到半年即在《四川中醫》發起了桂枝湯是止汗劑還是發汗劑的學術討論熱潮,發表學術論文24篇。其中得到江老贊賞的是,學生提煉出導師學術觀點30條。在學習階段小結會上,江老高興地說道:“今天有的同志提煉歸納了30個學術觀點,這些觀點我并未說,全是自己提煉,我感到很高興。”江老這席話為提煉其學術觀點從方法上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寫這部書提供了思想基礎。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老仍未放松,并嚴格要求“每周每個人至少提出一個問題,并簡要附以自己的看法和已查閱過的東西”。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材料,江老不僅過目細審,有的還寫出糾正意見和評語。
江老極重醫德,這在高徒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入學考試僅一道作文題——《傷寒論·序》讀后感。顯然,這既是在測試學員的醫德認識水平,更是在昭示這個班對醫德特別重視。入學后的前10天為醫德教育,要求熟讀《傷寒論·序》和《大醫精誠》后做到以下幾點:①不要企踵榮華,惟名利是務,最低要淡薄;②指導思想要明確,要急病人所急,如仲景所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③治學上要刻苦,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要熱愛事業;④嚴守職業道德(醫德醫風、言行舉止)。
高徒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卓有成效的教學成果,迅速引起了相關方面的重視。1985年10月14日,開班才8個多月的高徒班迎來了一批盛大的采訪隊伍。隊伍由《健康報》社副總編率領,除該報駐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和福建的記者外,四川電視臺和川報記者也參加了采訪。記者們除對辦班形式和短期內即出了如此多的成果表示高度肯定外,對江老的醫德精神表示了特別的贊賞。采訪信息在多種報刊報道后,江爾遜高徒班幾乎成為當時全國正興起的師承教育的效仿模式。

江爾遜與弟子合影(攝于1994年)
1996年10月15日在樂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主持下,舉辦了江老80華誕和從醫60年的慶祝大會。我蒙師恩尤深,在1976年即跟江老進修1年,求學期間來去均住其家中。那時居住條件極差,師母和家人都不在,斗室之內,師生縱談。這期間我不僅走入了恩師的生活世界,更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面對盛會,我感慨萬千,隨即填寫了《滿江紅》一闋:
歲月梭流,今與昨,岐黃癡迷。攻醫道,名師三易,年少家離。羸弱身軀遍嘗藥,披閱著述等身齊。效神農,體驗復精研,揚真諦。
耄耋至,未歇筆,忙診斷,勤授業,兩萬個子丑,矢志不渝。空谷足音越洋渡,桑榆晚景仍奮蹄。偉業豐,不悔衣帶寬,心猶急!
而不曾料到的是,1999年江老即臥病不起,并于當年7月7日溘然長逝。噩耗傳來,我身戰栗,我心滴血!隨即寫出對聯兩副:
壯麗人生
青春年華投入濟世救人事業,六十載臨床不輟揮汗來路
耄耋歲月猶念祖國醫學發展,無數度筆耕口授激勵后生
醫魂永駐
噩耗傳來,神州岐黃學子仰問蒼天,何催斯人逝
撒手西去,蜀中疾病患者側目身畔,疑是您走來
這是對江老一生完整的總結,這是學生對恩師的哭喚,這是患者對名醫的難舍!
老子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江老以自己不拘一格的精神,探索著行走的路;以奮斗不輟的精神,煉成了大師;以鄙視浮華的精神,修煉出高尚的心志;以創造性的精神,培育出人才。其業績早已超越了僅供臨摹的形象范本,而已升華成了一種中醫大家所特有的境界。這種境界所體現的精神,是需要一代代中醫人永遠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