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寸口、人迎、趺陽三部診法

寸口、人迎、趺陽三部診法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如“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靈樞·論疾診尺》)、“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素問·平人氣象論》)、“兩跗之上脈堅”(《太素·腑病合輸》卷十一),但較為簡單。較詳細的論述則見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從其診斷方法及內容而言,人迎脈候上部,寸口脈候中部,趺陽脈候下部,是對遍診法的一種簡化,屬于遍診法的一種。

(一)人迎脈

位置在咽喉兩側的“人迎穴”附近,所謂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足陽明胃經穴也,但診胃時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氣血盈虧。如“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頸脈動”是指人迎脈跳動,于右心衰水腫病人中多見。

診法:用平指勁,以示指平對頸橫紋有動脈處候之。示指為天候心肺,中指為人候脾胃,無名指為地候肝腎。氣脈上逆血溢于上、陽亢陰虛之甚者,候人迎脈當注意輕取,重取時間不宜過長、用力不宜過猛,免致眩暈厥逆。

正常脈:如石沖天,魚貫而行。

病脈:正常氣口大人迎一倍半。反之,超過或不及是左右盈虧,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氣右出左入,肺之氣脈左出右入。上下有區別時,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為心肺有余,下不足為肝腎不足,即陰虛火旺之征。

(二)趺陽脈

脈診部位相當于下部人的“沖陽穴”,主候脾胃之氣。《傷寒論》中趺陽脈脈象有遲、數、浮、沉、緩、弦、微、大、伏、滑、虛、實等十二種。

趺陽脈正常:浮緩或遲緩。

趺陽脈虛,胃氣則虛。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谷不化。

趺陽脈浮而澀,脾氣不足,胃氣虛也。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

趺陽脈微,則胃氣虛。

趺陽脈浮,則胃氣強;浮則為傷胃,胃氣虛。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緊則為寒。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

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

趺陽脈大,胃經氣盛。

趺陽脈沉,沉為實。

趺陽脈遲,遲為寒。

趺陽脈弦,必腸痔下血。

趺陽脈伏,為寒為虛。

趺陽是候胃氣衰旺存亡之要穴,實踐中病重則切此脈以決死生,趺陽之氣不衰則生機猶存。趺陽脈最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厥證、危證發生時對生機存亡的判斷。因為趺陽脈主候胃氣,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故生機的存亡有時當有趺陽脈為據,臨床上寸口無脈而趺陽猶微存者,預兆生機尚存,而趺陽脈全無者,則示生機已竭。

此外,趺陽脈洪大或沉細皆能預報陽明胃家實或虛。趺陽脈對水氣病猶有預報意義,如《金匱要略》水氣篇說:“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三)寸口脈

以手太陰肺經太淵穴脈動為診。以緩為正常,一息五至為其數。以浮沉定陰陽,浮、數、滑、長屬陽;沉、澀、遲、短屬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浦县| 志丹县| 瑞丽市| 扶余县| 松江区| 嘉义市| 隆回县| 福安市| 麻江县| 花莲县| 宁陕县| 刚察县| 美姑县| 巴林右旗| 冷水江市| 滕州市| 绥滨县| 淮北市| 通化市| 谷城县| 海城市| 汽车| 前郭尔| 伊吾县| 平南县| 南京市| 大竹县| 西吉县| 沁源县| 宁化县| 瑞丽市| 法库县| 凤城市| 河南省| 丰原市| 永顺县| 河池市| 衡阳县| 潢川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