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診:從初學到提高(第2版)
- 徐培平
- 1031字
- 2025-03-15 06:21:39
八、脈象辨識問題
怎么辨識脈象,這是一件很主觀、也很困難的事情。困難就在于脈象是主觀的,因此把脈客觀化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目前,對脈診的客觀化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用脈診儀之類,但似乎都沒有在臨床上得到很好的運用。
從脈象形成的原理看,一言以蔽之,乃氣與血耳。脈乃血脈,賴血以充盈,靠氣以鼓蕩。脈象的諸多變化是氣血變化的反映。脈的搏動是氣的表現,脈體的充盈是血的表現,而氣與血相互影響,與全身臟腑有密切關系,反映在寸口動脈而成脈象。
李時珍在談其診脈的體會時曾說:“非候五臟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臟六腑之氣也。”
脈象種類很多,在切脈過程中,我們要探查脈象的哪些因素?許多脈象有脈位深淺的差異,比如浮脈、濡脈、芤脈、散脈、革脈都是脈位在表;沉脈、牢脈、伏脈脈位較深。因此,首先應區別脈是浮脈還是沉脈。切脈時手指是從淺表往深層逐漸探查的,首先輕觸皮膚(即“舉”),即可探出脈象是否浮;無浮脈則又加壓(即“尋”),在這個層次可觸到許多脈象;然后用第三種力量即“按”,此時檢查是否沉脈。按照指力大小的順序來探測脈象的位置。
其次,脈搏搏動的力量大小也有區別。脈搏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弱)。虛脈類有虛脈、微脈、弱脈、散脈(散脈兼有虛象);實脈類則有實脈。
再是脈體的長短。長脈、弦脈的脈體為長。短脈和動脈脈體較短。在做寸、關、尺三部探測時,可首先區別出脈象的長脈、短脈,然后才能進一步探測寸、關、尺的脈象。
四是推算脈率的快慢,這個是脈的“疾遲”問題。與脈率有關的有數脈、疾脈、遲脈、緩脈。其至數比較容易區分。
五是探查脈律是否規整。與脈律有關的有促脈、結脈、代脈、散脈。這也有較客觀的標準區分。
六是脈流的滑利程度,主要表現為滑、澀兩脈。
七是脈管的軟硬程度,主要表現為弦、緊等脈。
八是脈體寬度程度,主要表現為大脈、細脈、洪脈等。
對這八個方面都考究下來,基本上對脈象的脈位(左、右、上、下)、脈勢(虛、實)、脈率(疾、遲等)和脈律(結、代等)、脈形(洪、緊、滑、澀、動等)等已經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難明,心中難了”。這樣就能獲得較為具體的脈象。
在這之后,還需細分寸、關、尺的問題,觀察是否存在某部位出現異常的脈象。最后結合望、聞、問三診的情況,判斷四診是否相符,從而決定脈象在治療決策上的取舍。
把脈時能把上述思維程序了然于胸,逐步操作,才能讓自己不被紛繁的脈象所迷惑。古人所說“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這個“巧”大部分就是脈診思維程序格式化、程序化的結果,多加實踐,自然會有“熟能生巧”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