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陳演裝傻,沉默不語。
大學士李建泰站了出來。
“臣愿請出督師,進剿賊寇。”
“臣蒙圣上拔擢,入閣理政,唯有殫精竭慮以報國恩。臣是山西曲沃人,闖賊逼近的是臣的家鄉。”
“于公于私,臣皆應如此。”
“圣上龍體事關大明江山社稷,萬不可涉險。臣斗膽,代圣上統兵剿賊。”
崇禎皇帝的臉色緩和起來,“愛卿忠誠可嘉,朕心甚慰。”
“愛卿平身,諸位愛卿,平身。”
“謝皇上。”
李建泰繼續說:“皇上,臣是山西人,對流寇了解頗多。臣愿募餉百萬,治兵剿寇,絕不讓闖賊東進一步。”
“更有進士石嶐,去年中試。石嶐乃陜西三原人,家鄉為賊寇所占,其滿腔不忿。”
“石嶐多次提及,愿往陜北,內連甘肅、寧夏之兵,外結番羌諸部,召募忠勇,勸輸義餉,收復失地,剿寇立功。”
“若事不可為,便內守西河,扼吭延安,以震賊寇。”
崇禎皇帝龍顏大悅,“卿若西征剿賊,朕當仿古推轂!”
李建泰跪倒在地,以頭搶地,“臣唯有一死報國。”
崇禎皇帝站起身。
群臣紛紛躬下身子行禮。
“擢李建泰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并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統領各鎮兵馬,西進剿賊。”
“令欽天監選良辰吉日,朕親自為李先生餞行。”
李建泰叩首在地,“臣謝皇上天恩。”
再接著議事,崇禎皇帝知道也議不出什么了,有了李建泰這一出,也就差不多了。
“退朝。”
“臣等告退。”
太子、群臣退去,崇禎皇帝又召見一人。
那人在宦官的引領下緩緩走進大殿。
“臣李明睿,參見皇上。”
見來人走至,龍椅上的聲音隨之響起。
“李邦華、呂大器不止一次的向朕舉薦你,說你有大才。”
“朕從東廠和錦衣衛那里聽過你的過往,之前你打算進策,讓朝廷遷都西安,以陜西三邊官兵,御駕親征,征剿賊寇。”
“如今陜西三邊淪陷,你又有何良策?”
崇禎皇帝的話,上來就敲打了一番。
你李明睿是李邦華、呂大器特薦的,我朱皇帝用了你,但不是因為他們二人舉薦,而是通過廠衛真正了解過你李明睿這個人。
重點是廠衛。
李明睿并未回答皇帝的這個問題,而是四下打量著殿內,接著行禮,說道:
“臣斗膽,請皇上屏蔽左右。”
崇禎皇帝覺得這人靠譜,應該有點真本事,當即下令:
“除了王承恩,其余人都先退下。”
“奴婢遵旨。”殿內侍奉的宦官紛紛行禮退去。
見四下無人,李明睿這才開口,“啟稟皇上,臣接到皇上詔命,授臣左中允,臣感激涕零。”
“臣自江西一路北行,滿耳賊寇。如今寇已成勢,逼近畿輔,誠乃危急存亡之秋。”
“以臣看來,惟有南遷,可解當下之急,而后再圖進剿之功。”
崇禎皇帝面帶猶豫,逡巡不決,好半天才說道:“此事干系重大,不可如此輕易決斷。”
接著用手指了指天,“尚不知天子如何?”
李明睿一聽就急了,都什么時候了,這玩意問天意有什么用。
要是問天意有用,大明朝就不會多災多難了。
李明睿迅速平復情緒,朝著崇禎皇帝行禮。
“啟稟皇上,惟命不于常,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
“天命幾微,人定則勝。事勢至此,已上燃眉。怎可守舊猶豫,錯失良機。”
“蘇當下危難,惟內斷圣心,外度時勢,不可一刻遲延。否則,筑舍道傍,逡巡不止,臣恐噬臍莫及,悔之晚矣。”
說到最后,李明睿跪倒在地,“望圣上三思。”
沉默許久,崇禎皇帝望了望,四下確實無人。實際上殿內除了王承恩之外的人早就被他下令散去了,不可能有人。
他這么謹慎,無非是有些難以啟齒。
而且崇禎皇帝能夠明顯感覺到,李明睿是真心實意想要南遷,所以,崇禎皇帝也就說了實話。
“朕有此志久矣。奈何無人輔予肱骨,方才拖延至今。”
“聽愛卿如此心意,朕更覺南遷之事可為,只怕群臣不從。”
大明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崇禎皇帝想南下跑路嗎?
當然想。
但他不能那么干。
一個是他拉不下臉來。
二個是出身北方的大臣,他們的家產都在北方,絕不會同意南遷。
聽了半天,李明睿這才明白,合著皇帝和自己想的一樣。就是好面子,希望當臣子的先提出來。
“皇上若真有南遷之意,臣愿上疏,奏請南遷。”
李明睿是江西人,于公于私,他都希望南遷。
崇禎皇帝不置可否,“若真的南遷,途中當令何人接濟?”
李明睿既然敢主動提出南遷,必然是有了完全準備。
“啟稟皇上,臣以為可四路設兵接濟。”
“東路為山東,西路為河南。此二路為陸路,可令兩地巡撫、總兵率軍沿途護衛。亦可派心腹之臣,提前趕往兩地,為圣上先驅。”
“另外兩路為水路。一路為走登萊,由水師護從,沿海南下。一路出通州,自運河南下。”
“只是皇上南下,當受些許委屈,切不可過于聲張。當經從小路,輕車南行。”
“如若南行,二十日便可抵達江淮。屆時可提前令漕運總督路振飛率軍接應。”
崇禎皇帝沉思良久,。
“文王柔順,孔子微服。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朕受些委屈,不算什么。”
“然,此事事關重大,法不可傳六耳。”
李明睿也是無語了,這是我想出來的主意,我還能泄露出去不成?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成害。如此大事,臣豈敢泄露。”
“只愿圣上從速決斷,圣駕但出京師,天下便尚有可為。”
“若一再牽延,死守京師,臣恐龍困淺灘,悔之晚矣。”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朕知道了。”
“朕已命人在文昭閣擺下宴席,愛卿先去用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