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識現象學教程:關于意識結構與意識發生的精神科學研究
- 倪梁康
- 1298字
- 2025-03-04 17:50:25
一、開端上的科學心理學:“主觀心理學”與“客觀心理學”
我們可以確定一個思想史的基本事實:意識哲學(心靈論)的歷史要比意識科學(心理學)的歷史更長,而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則要比現代現象學的開端更早。胡塞爾所開創的現象學首先是以現代形式的意識哲學或意識現象學或意識理論的面目顯現給世人的。因而現象學與心理學的關系顯然涉及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問題。如果我們在這里討論意識問題的現象學與心理學的視角,那么關于意識哲學與意識科學的關系問題就必須首先得到回答。
這里存在著兩個已經得到普遍認同的定義,也存在著兩個有待進一步回答的問題。其一,心理學是科學,但心理學是不是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是不是“精確的實證科學”?其二,現象學是科學的哲學,但現象學或意識哲學是否成為了胡塞爾孜孜以求的“嚴格的科學”?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同時意味著對現象學與心理學之間本質區別的確定。
大約一個半世紀前,在“心理探究”(Seelenkunde)逐漸成為“心理科學”(Psychologie)的過程中,有兩個發展趨向十分明顯地顯露出來:其一是在內省心理學或主觀心理學方面的起步與停滯,其二是在實驗心理學或客觀心理學方面的進步與發展。33
最初的心理科學的創立者如威廉·馮特、威廉·詹姆斯、海爾曼·艾賓浩斯、卡爾·施通普夫、歐根·布洛伊勒、特奧多爾·利普斯等人,大都是雙重意義上的心理學家:既是大量運用內在經驗反思方法的主觀心理學家(或主體心理學家),也是最早創立心理實驗室的客觀心理學家(或客體心理學家)。以利普斯為例,他基本上與馮特、詹姆斯一樣,主張心理學既要依據內在經驗的哲學方法,也要借助實驗方法來進行精神科學的研究與探討。在此意義上,艾賓浩斯的記憶研究、布洛伊勒的注意力研究都以本己的主體為論題和觀察對象,因而可以說是主觀心理學的工作,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則因為以他人的無意識和夢意識為研究客體和觀察對象而更應當被稱作客觀心理學。
主觀心理學的立場和操作方法與狄爾泰和胡塞爾的基本主張是一致的。這個意義上的主觀心理學對于他們來說無異于反思和自身思義的方法,后者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經驗實證的方法。而且他們都始終堅持,后者必須奠基于前者之中。也就是說,客觀心理學須以主觀心理學為基礎。在此意義上胡塞爾也曾一再強調:真正的客觀性是建立在絕對的主觀性之中。
時至今日,在心理學領域,完全持守甚至部分兼顧“主觀心理學”方法的心理學家已經寥寥無幾。事實上在一百年前他們就因為不夠“客觀”而飽受業內人士的詬病和討伐。如今一個沒有心理學實驗室的心理學家已經被等同于沒有基本科學依據的科學家。可以說,在心理學領域已經完成了一次托馬斯·庫恩意義上的“科學革命”或“范式的轉換”,即發生了一次在心理學領域中的心理學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社會心理轉變。
當然,主觀心理學方向上的心靈問題雖然已經從心理學的領域退出,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各種形式在更大范圍的哲學領域,如意識現象學、心靈哲學、心理哲學的領域,得到繼續研究和重新思考,同樣也在思想史領域,如古希臘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和佛教思想史的領域,一再地被激活和討論。這個方向在總體上也可以被稱作“哲學心理學”,它有別于如今作為自然科學學科分支的“科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