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身份——封神大業的“全權代理人”
《封神演義》是把歷史演義與神魔斗法結合起來的一部特殊小說,神和人在同一個平臺上分營設壘來爭高低、斗輸贏。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希臘神話倒是有幾分近似。而像這樣歷史與神魔各占一半而又緊緊糾結的作品,我國古代小說史上似乎僅此一部(《女仙外史》略有此意而程度遠遜)。
把這兩部分內容“粘結”到一起的重任,就是由“姜太公”這個形象擔當起來的。
擔當重任的“姜太公”,據《史記》其姓名當為“呂尚”,尊稱為“太公望”,而民間則俗稱姜子牙[1]。在小說中,他的“身份”是非常顯赫的。
先來看看他在人間的“身份”。
小說寫周文王(當時是西伯侯)用極為隆重的禮儀到磻溪——姜子牙隱居垂釣的地方請他出山,請來入朝即封為“右靈臺丞相”,把朝政完全交付。到了武王時,進一步加拜其為“大將軍”,“付以黃鉞、白旄,總理大權,得專閫外之政……得專征伐”。而這整個拜將的儀式,前前后后就寫了四千余字,如:
吉辰,武王帶領合朝文武齊至相府前。只聽里面樂聲響過三番,軍政司令門官放炮開門,只見三聲炮響,相府門開。宜生引道,武王隨后,至銀安殿。軍政司忙稟請元帥升殿:“有千歲親來拜請元帥登輦。”子牙忙從后面道服而出。武王乃欠身言曰:“請元帥登輦。”子牙慌忙謝過,同武王分左右并行至大門。武王欠身打一躬,兩邊扶子牙上輦。宜生請武王親扶鳳尾,連推三步。后人有詩贊子牙末年叨此榮寵,詩曰:
周主今朝列將臺,風云龍虎四門開。香生滿道衣冠引,紫氣當天御仗來。統領貔貅添瑞彩,安排士馬盡崔嵬。磻溪今日人龍出,八百開基說異才。
話說子牙排儀仗出城,只見前面七十里俱是大紅旗,直擺到西岐山。西岐百姓扶老攜幼,俱來觀看。[2]
武王之恭敬,場面之盛大,幾乎無以復加。而到了拜將的時刻:
武王忙下輿。宜生曰:“大王可至元帥前,請元帥下輦。”武王行至輦前,欠身曰:“請元帥下輦。”子牙忙令中軍扶下輦來,宜生引導子牙至臺邊,散宜生贊禮……周公旦引子牙上第二層臺,周公旦贊禮曰:“請元帥面東背西。”……周公旦讀罷祝文,有召公奭引子牙上第三層臺,毛公遂捧武王所賜黃鉞、白旄,祝曰:“自今以后,奉天征討,罰此獨夫,為生民除害,為天下造福,元戎往勖之哉!”子牙跪受黃鉞、白旄,乃令左右執捧,禮官贊禮曰:“請元戎面北,拜受龍章鳳篆。”子牙跪拜,左右歌“中和”之曲,奏“八音”之章,樂聲嘹亮,動徹上下。……召公奭讀罷祝文,子牙居中而立。
軍政司上臺,啟元帥:“發鼓豎旗。”兩邊鼓響,拽起寶纛旗來。軍政司請元帥戴護頂之寶,軍政官用紅漆端盤,捧上一頂金盔來……軍政司將盔捧與子牙戴上,又傳令:“取袍甲上臺。”軍政官高捧袍鎧,獻在臺上。……軍政司傳:“取印、劍上臺。”軍政官捧印、劍上臺,又捧一架,架上有三般令天子、協諸侯之物,內有令天子旗、令天子劍,令天子箭……話說軍政司將印、劍捧至子牙面前,子牙將印、劍接在手中,高捧過眉。散宜生請武王拜將,武王在臺下大拜八拜,武王拜罷,子牙令辛甲把令天子旗將武王請上臺來。少時,辛甲執旗大呼曰:“奉元帥將令,請我王上臺!”武王隨令旗上臺,子牙傳令:“請開印、劍!”……[3]
真可謂“備極榮寵”“位極人臣”了。用這么多篇幅鋪陳渲染一場登壇拜將的儀式,無論正史還是稗官,似僅此一例而已。
再來看他在仙界的身份。
按說姜子牙只在昆侖山修行了四十年,比起那些動輒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修道者,實在是“幼兒園”的資格。但是,他的輩分卻很高,是闡教領袖元始天尊的及門弟子,與千年以上道行的廣成子、赤精子同一班輩。而且,他是全權代理元始天尊斬將封神的使者。元始天尊一再強調:“你與我代勞封神”,“與吾代理封神”。在姜子牙登壇拜將之后,元始天尊特意趕來為其餞行,并親自奉酒三杯。這樣的禮遇是其他弟子從未享有的。為了顯示其“代理人”的權威,元始天尊還把自己的坐騎四不相交給姜子牙乘騎,把玉虛宮鎮宮之寶——杏黃旗交其使用。作品特地渲染此寶的威力:
(太公)把杏黃旗招展,那旗現有千朵金蓮護住身體,青光不能下來。此正是玉虛之寶,自比別樣寶貝不同。[4]
“自比別樣寶貝不同”,是說杏黃旗的珍異,也無形地表現了姜子牙特殊的封神使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