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復合手術室建設標準
一、基礎設施與設備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復合手術室是集外科手術室功能、介入導管室功能和信息集成功能為一體的新型手術操作空間。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應滿足目標患者人群和多學科神經血管醫師治療組的需求,應符合手術室標準和導管室標準,應方便使用影像資料和其他信息,從而實現顯微外科和神經介入手術的無縫過渡和轉換。
以下結合范例,介紹神經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復合手術室所需的基礎配置。
(一)一般性配置
無菌、溫度、通風、照明、消防安全等一般的手術室要求同樣適用于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此外,需滿足診斷性血管造影導管室的條件,墻壁、門、地板、天花板的X線防護應達到國家標準,滿足放射防護要求。高壓注射器、無影燈、麻醉機、監護儀、鉛衣或鉛屏風等一般性配置不贅述。
(二)必備配置
1.空間大小
復合手術室內設備多且活動性強,手術室所需空間一般應大于常規手術室,一般要求純手術間的使用面積大于70m2。例如某醫院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建筑面積120m2,純手術間使用面積79m2。在設定手術間時,應預留一部分空間以便納入未來更多的血管內治療、顯微外科或其他(如高頻聚焦超聲)治療相關設備。
2.層流
手術室必須具備百級潔凈度層流條件。
3.儲藏室及控制室
神經血管外科復合手術室必須配備有充足的(無菌及非無菌的)儲藏室,來儲藏顯微外科設備、體外循環設備和介入器材等。經屏蔽的控制室也應該包含足夠的空間放置所有的手術系統和數據存儲系統,便于非無菌的工作人員回顧及處理術中影像數據。
4.吊塔
復合手術室移動設備較多,地面上的管道線路等會給移動設備帶來不便,所以要盡量多利用吊塔來提供電力、氣體通路及放置小型設備等,例如麻醉塔和外科設備塔。
5.顯示屏設置
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背后的理念是影像指導,因此手術室必須配有足夠的高質平面屏幕電視監視器,或利用透視,或利用外科顯微鏡,為所有手術人員提供術前和術中影像。另外十分重要的是,所有手術相關人員都應能看到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其他術中監測參數。比如手術時往往要控制血壓,實時生命體征的可視化就十分重要,突然變化的生命體征往往提醒術者可能存在潛在的并發癥。
6.血管造影和介入系統
多軸全方位機器人式血管造影和介入系統是復合手術室內最為重要的設備(圖2-2-1)。該系統由多軸機器人C臂及手術臺構成,能在不移動手術臺的情況下進行術中2D/3D造影及CT成像。該系統不但能提供無框架導航及大容量橫斷面CT成像,更大大方便了血管內治療與外科手術間的切換,幾乎不影響術中麻醉的施行,這點對于復雜神經血管病變手術而言十分重要。

圖2-2-1 多軸全方位機器人式血管造影和介入系統
A.復合手術系統;B.可透線手術頭部固定系統;C.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7.可透線床板與頭架及其附加系統
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的手術臺必須滿足血管神經外科醫師和神經介入外科醫師的力學及人體工程學需求,也要考慮到復合手術室整體的布局與流程。碳纖手術臺不但能透過射線,并且有足夠的強度承受患者及介入設施的重量。碳纖手術臺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對患者和術者的射線暴露少,且圖像質量高。對于介入手術,操控臺最好在手術臺旁,便于簡單調控手術臺、透視角度和選擇有關的功能。對于神經外科手術,手術臺最好能在各個平面移動,包括側向傾斜、頭高腳低位。理想情況下,頭架應內置有可透過射線的牽開器系統,如DORO可透線手術頭部固定系統及附加系統,而傳統的牽開器系統不能透過射線。除了手術臺旁操控臺,必須有另外的可供麻醉師或巡臺護士控制術中手術臺位置的控制通道,以防手術臺旁操控臺被器械護士臺阻擋。
8.顯微鏡
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要配備高質量的顯微鏡,為整個手術室提供實時閉路成像。熒光造影技術可以成為有益補充但非必需。
9.術中電生理監測系統
目前神經外科常規應用的術中電生理監測方法包括軀體感覺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聽覺誘發電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肌電圖(electromyogram,EMG)和術中皮質腦電圖(cortic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等。在腦動靜脈畸形、膠質瘤等切除術中,術中電生理監測能為避免神經功能損傷提供客觀指標,保證手術安全,提高手術效果。在顱內動脈瘤夾閉或血管內治療術中,電生理監測可分析血流情況,指導斷流時間,調整手術方式及選擇動脈瘤夾大小和夾閉位置。其在脊髓血管疾病中也有應用。
(三)附加配置
每一項附加配置都有其優勢,合理地添加附加配置有助于提高復合手術整體水平。
1.造影介入治療專用床板和外科專用床板
前者頭端窄,可較方便地實施3D造影及DynaCT成像,且床板較長,可較方便地實施介入治療。后者頭端寬,有安裝透射線頭架的凹槽。
2.移動CT
移動CT體積小,便于移動,配置于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內,可進行術中CT,快速、無干擾地提供高質量的血管、血流灌注圖像,在某些病例中甚至可以替代術中/術后DSA。從醫學經濟學角度講,根據術中CT結果即時進行修正手術降低了手術相關花費,減少了患者的搬動,提高了手術效率,更經濟、安全。
3.神經導航系統
它是將所有神經影像整合為一體的平臺,是神經血管復合手術室的有益補充。將術前CT、CT血管成像(CTA)、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信息在無框神經導航平臺下輸入、融合所得到的3D參考模型,可提供重要的神經解剖結構的定位。此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彌散張量成像(DTI)和腦磁圖(MEG)等功能成像信息也能加入神經導航系統平臺,幫助描述功能優勢腦組織區和相關的白質束及其與血管疾病的關系。直接將神經導航平臺納入復合手術室保證了將術中所獲取的圖像無縫轉入圖像導航系統,同時其占據的地面空間也比目前的系統少。未來神經血管導航平臺可能還會整合越來越多的術中血管造影圖像和橫斷面圖像信息,便利動靜脈畸形等血管病變的定位與切除。
4.神經內鏡、術中超聲、超聲外科吸引器
神經內鏡使神經外科醫師能在微創的情況下準確地完成復雜的腦部手術,但由于魚眼效應,還未普遍應用于血管神經外科領域。術中超聲很久以來一直都是神經外科手術中一項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能在血管外對腦血流速度進行直接評估。多普勒超聲可幫助判斷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硬腦膜動靜脈瘺等神經血管疾病的血流。超聲血流探頭可用于搭橋術中的定量測量血流量。不斷進展的3D超聲目前已在神經導航綜合平臺中展現出前景,幫助解決術中腦組織移位等難題。對于一些有附壁血栓的巨大動脈瘤,應用超聲外科吸引器有助于去除血栓。
5.信息系統工作站
包括專門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統和視頻采集傳輸系統。工作站視頻采集傳輸系統包括影音實時轉播、錄制設備,對手術過程進行直播或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