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經介入加速度發展階段
1989年Guglielmi設計出了柔軟、可控、可回收、電解可脫性彈簧圈(gui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圖1-2-6)。1990年3月6日,GDC首次應用于臨床,栓塞了一例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時至今日,這種可脫的彈簧圈技術已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同時期,法國的Lasjaunias、Berenstein、Ter Brugge等教授從胚胎入手,系統地闡述腦、脊髓血管的發育與解剖,并對腦脊髓血管疾病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編著出版了名著“Surgical Neuro-angiography”,對神經介入的發展和普及做出了卓越貢獻。1997年Feldman等發表了全球首例顱內頸動脈狹窄的支架置入術,1998年Higashida等報道了顱內動脈瘤的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技術,開創了支架技術治療顱底腦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和顱內動脈瘤的先河。
進入21世紀,血管造影平板數字減影設備和高級后處理軟件的相繼問世,創新性神經介入器材的不斷涌現,特別是取栓裝置和血流導向裝置的出現和應用,進一步促進了神經介入臨床應用的快速發展,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急性腦動脈閉塞取栓再通術、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和硬腦膜動靜脈瘺栓塞術等已經成為血管神經外科的標準治療手段之一。

圖1-2-6 Guglielmi設計的彈簧圈系統
A.彈簧圈,箭頭所示為電解脫熔斷處;B.電解脫裝置;C.電解脫前后對比,注意箭頭處熔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