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新生兒視網膜疾病的概述及新生兒科病房管理

第一章 新生兒視網膜疾病概述

第一節 新生兒分類及特點

一、新生兒分類

圍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包括產前、產時和產后的一個特定時期。因各國醫療保健水平差異很大,其定義有所不同。目前國際上有四種定義:①自妊娠28周(此時胎兒體重約1 000g)至生后7天;②自妊娠20周(此時胎兒體重約500g)至生后28天;③自妊娠28周至生后28天;④自胚胎形成至生后7天。我國目前采用第一種定義。圍生期的嬰兒稱圍生兒,由于經歷了宮內迅速生長、發育,以及從母親子宮內向子宮外環境急劇轉換的階段,其死亡率和各類疾病的發病率均較高,尤其是在生后24小時內。

新生兒(neonate/newborn),指從臍帶結扎到生后28天內的嬰兒,是胎兒階段的延續,與產科密切相關。新生兒分類有不同的方法,分別根據胎齡、出生體重、出生體重和胎齡的關系及出生后周齡等來劃分。

1.根據胎齡分類

胎齡(gestational age,GA)是從最后1次正常月經后第1天起至分娩時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兒(term infant):37周<GA<42周的新生兒;②早產兒(preterm infant):GA≤37周的新生兒;③過期產兒(post-term infant):GA≥42周的新生兒。

2.根據出生體重分類

出生體重(birth weight,BW)指出生1小時內的體重。①低出生體重兒(low birth weight,LBW):BW<2 500g,其中BW<1 500g稱極低出生體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兒;BW<1 000g稱超低出生體重兒(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LBW兒中大多是早產兒,也有足月或過期“小于胎齡兒”。②正常出生體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兒:2 500g≤BW≤4 000g。③巨大兒(macrosomia):BW>4 000g。

3.根據出生體重和胎齡的關系分類(圖1-1-1)

①小于胎齡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第10百分位以下的嬰兒;②適于胎齡兒(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第10~90百分位之間的嬰兒;③大于胎齡兒(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LGA):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第90百分位以上的嬰兒。

圖1-1-1 新生兒胎齡與出生體重的百分位曲線

4.根據出生后周齡分類

①早期新生兒(early newborn):生后1周以內的新生兒,也屬于圍生兒,其發病和死亡的概率在整個新生兒期最高,需要加強監護和護理;②晚期新生兒(late newborn):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兒。

5.高危兒(high risk infant)

是指受高危因素威脅的新生兒,包括已出現病態和有發病潛在危險者。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雖然最終只有一部分出現相應的疾病,但其發病和死亡的概率遠高于無高危因素者,部分可能影響后期的生存質量,應密切觀察高危新生兒的病情變化。應當指出,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并不都在出生后立即表現出相應的癥狀或體征,如肺透明膜病、糖尿病母親所娩出嬰兒的低血糖癥常在出生后數小時內發生,敗血癥可出現在生后數天,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可在生后數天或數周后才出現明顯的癥狀、體征;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也在生后數周才出現體征。根據不同高危因素,對高危兒進行連續觀察,將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防治措施。對已經發生嚴重疾病的高危兒,疾病治愈后還應進行長期隨防。

二、足月兒和早產兒的特點

了解新生兒期各系統的生理特點,有助于加深新生兒視網膜疾病在合并先天性、遺傳性等全身病時,對全身,尤其是神經系統方面影響的認識,以便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同時也能加深對小兒眼底病科醫生與新生兒科、兒科等多學科醫生合作重要性的認識。

(一)足月兒的特點

1.呼吸系統

呼吸頻率較快,安靜時約為40次/min,如持續60~70次/min或以上,稱呼吸急促,常由呼吸或其他系統疾病所致。胸廓呈圓桶狀,肋間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新生兒呼吸道管腔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纖毛運動差,易發生氣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難及拒乳。

2.循環系統

新生兒心率波動范圍較大,通常為90~160次/min。足月兒血壓平均為70/50mmHg(9.3/6.7kPa)。

3.消化系統

足月兒在生后24小時內排胎便,2~3天排完。若生后24小時仍不排胎便,應排除肛門閉鎖等消化道畸形。

4.泌尿系統

新生兒一般在生后24小時內開始排尿,少數在48小時內排尿,一周內每天排尿可達20次。

5.血液系統

足月兒出生時血紅蛋白平均為170g/L(140~200g/L),由于剛出生時入量少、不顯性失水等原因,可致血液濃縮、血紅蛋白濃度上升,生后24小時最高,約于第一周末可恢復至出生時水平,以后逐漸下降。血紅蛋白中胎兒血紅蛋白占70%~80%,5周后降至55%,隨后逐漸被成人血紅蛋白取代。血容量為85~100ml/kg,與臍帶結扎時間有關,臍帶結扎延遲可從胎盤多獲得35%血容量。白細胞計數生后第1天為(15~20)×109/L,3天后明顯下降,5天后接近嬰兒期水平[(10~12)×109/L];分類中以中性粒細胞為主,4~6天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數量相近,以后淋巴細胞占優勢。血小板計數與成人相似。由于胎兒肝臟維生素K儲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較低。眼科手術時應高度重視出血量與出血風險。

6.神經系統

新生兒腦部相對大,但腦溝、腦回仍未完全形成。足月兒大腦皮質興奮性低,睡眠時間長,覺醒時間一晝夜僅為2~3小時,大腦對下級中樞抑制較弱,且錐體束、紋狀體發育不全,常出現不自主和不協調動作。出生時已具備多種暫時性的原始反射。對新生兒視網膜疾病患兒用藥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

7.體溫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完善,早產兒尤甚。生后環境溫度顯著低于宮內溫度,散熱增加,如不及時保溫,可發生低體溫、低氧血癥、低血糖和代謝性酸中毒或寒冷損傷;但若環境溫度過高、進水量少及散熱不足,可使體溫增高,發生脫水熱。適宜的環境濕度為50%~60%,這是設計新生兒篩查檢查室和手術室環境的依據。

(二)早產兒的特點

1.早產兒外觀特點

正常足月兒與早產兒在外觀上各具特點(表1-1-1),可根據初生嬰兒的體格特征和神經發育成熟度來評定其胎齡。目前國際上有數種評分方法,常用的有Dubowitz評分法和Ballard評分法。

表1-1-1 足月兒與早產兒外觀特點

2.早產兒出生后體重

早產兒出生后第一周的“生理性體重減輕”范圍在10%~15%,超低出生體重兒的體重下降可至20%。一周后早產兒體重開始恢復,至2~3周末恢復至正常出生體重。若早產兒患有感染、呼吸窘迫綜合征或營養供給不足,則生后早期體重恢復、增加緩慢,甚至會出現體重下降。認識早產兒出生后1~3周體重變化,對ROP體重的采集有臨床意義。應該強調篩查標準“出生體重”是在產房出生后的“即時體重”。

3.呼吸系統

早產兒呼吸淺快不規則,易出現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暫停或青紫。30%~40%早產兒呈現間歇性呼吸暫停及喂奶后暫時性青紫。

4.循環系統

早產兒心率偏快。早產兒由于血容量不足或心肌功能障礙,容易導致低血壓。早產兒動脈導管關閉常常延遲,常可導致心肺負荷增加,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腎臟損害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5.消化系統

早產兒胎齡愈小,吸吮力愈差,吞咽反射愈弱,甚至無吞咽反射,胃容量小,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6.泌尿系統

早產兒腎小球和腎小管不成熟,處理水、電解質和酸性物質能力差,易出現低鈉血癥。

7.血液系統

與足月兒比較,早產兒在出生幾天后,外周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下降更迅速。體重愈低,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降低發生愈早。早產兒血容量為85~110ml/kg,周圍血中有核紅細胞較多,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稍低于足月兒。血管脆弱,易出血。常因維生素E缺乏而引起溶血。

8.神經系統

早產兒神經系統成熟度與胎齡有關,胎齡愈小,原始反射愈難引出或反射不完全。此外,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腦室管膜下存在著發達的胚胎生發層組織,易發生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

9.體溫

早產兒不能穩定地維持正常體溫。

上述早產兒各系統異于正常新生兒的特點,提示我們在篩查、干預、治療早產兒的視網膜疾病時,應高度警惕其風險,高度重視與新生兒科醫生的密切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光山县| 盐边县| 吐鲁番市| 德清县| 景泰县| 阿拉善盟| 天镇县| 梧州市| 桦川县| 叶城县| 大渡口区| 南川市| 江源县| 邵东县| 镇坪县| 天水市| 博兴县| 偏关县| 台东县| 清水县| 常德市| 莫力| 蒙自县| 楚雄市| 宝坻区| 垫江县| 宜阳县| 崇礼县| 岳池县| 子洲县| 桐庐县| 庆元县| 红原县| 易门县| 巴楚县| 德江县| 峨山| 自治县| 八宿县|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