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脊柱脊髓動靜脈畸形的手術治療
國內最早的脊髓血管畸形手術治療的文獻記載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趙雅度教授報道的1例57歲男性病例。該病人進行性雙下肢麻木無力伴二便障礙9個月,經腹主動脈造影明確診斷后通過顯微手術成功切除病灶。根據病人的病史以及術中所見情況,該病人極有可能是1例硬脊膜動靜脈瘺病例。
沈陽軍區總院以及上海第一醫學院的蔣大介,周良輔等學者也于同年開展了脊髓血管畸形的手術治療工作。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與積淀,我國脊柱脊髓動靜脈畸形的手術治療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凌鋒教授與張鴻祺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脊髓血管畸形復合手術。通過術中DSA以及術中亞甲藍(美蘭)血管造影,術者可在術中明確病變的血管構筑,明確病變的切除程度并精確定位殘余病變的部位。這項技術克服了脊髓血管畸形尤其是病變累及髓內病例的治療瓶頸,極大的提高了此類疾病的安全治愈率,使我國在脊柱脊髓血管畸形手術治療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我國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療的先驅是珠江醫院的李鐵林教授以及段傳志教授。該中心自1986年6月開展了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療工作。李鐵林教授于1996總結了珠江醫院單中心10年的治療經驗,通過冷凍干燥硬膜顆粒,NBCA,可脫性球囊以及彈簧圈對脊髓血管畸形進行栓塞治療,其納入病例亞型多樣,涵蓋了脊柱脊髓動靜脈畸形的主要分類,包括脊髓動靜脈畸形,髓周動靜脈瘺,椎旁動靜脈畸形以及硬脊膜動靜脈瘺,同時對該治療方式的心得與經驗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與總結,對我國神經介入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神經介入的快速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中心開展了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療工作,許多神經介入的前輩對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策略以及栓塞材料的選擇進行了大量創新與探索。中日友好醫院周寶玉等學者與1987年診治1例出血起病的脊髓動靜脈畸形病人,通過導管注入明膠海綿成功的降低病變的血流量。
1988年,四川省人民醫院的楊向進等學者通過液體栓塞劑栓塞治愈1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
解放軍總醫院的李寶民,周定標等學者于1990年最早報道使用PVA顆粒栓塞脊髓血管畸形,他們的病例中包括3例科布(Cobb)綜合征,這也是國內最早報道的體節性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病例。
Onyx栓塞劑是次乙烯醇異分子聚合物 (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EVOH) 溶解于二甲基亞砜 (dimethyl sulfoxide,DMSO) 形成的簡單混合體,其中加入了微粒化鉭粉,使之在X線下可視。相對于NBCA,該栓塞劑在部分椎旁動靜脈畸形、硬脊膜動靜脈瘺和神經根動靜脈畸形的栓塞治療中具有更多優勢。2005年貴州省人民醫院的龐尊中、黃成賽及顧福嘉三位學者首先在國內報道了使用Onyx治療硬脊膜動靜脈瘺的臨床經驗,他們認為Onyx具有不粘導管的優勢,可以使栓塞劑在病變中獲得更充分的彌散從而提高病變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