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呼吸康復緒論

一、呼吸康復概念

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CVD)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多是由不良的健康行為引起的,如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飲食和吸煙。呼吸慢性疾病已構成嚴重的疾病負擔,目前的醫學研究更多的是通過研發新藥來控制這些慢性疾病的進展,而有效的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能夠改變潛在的不良健康行為的呼吸康復策略卻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呼吸康復是指對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在進行細致的患者評估后,所采取的個體化治療,包括(但不限于)運動訓練、教育和行為改變等綜合干預措施,以期改善其生理與心理狀況,并促進長期健康增進行為。呼吸康復通過改變患者的運動、營養和健康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改善功能狀況,減輕呼吸困難的癥狀,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減少未來醫療保健的使用,降低死亡率的目標。

在過去的30~40年,呼吸康復的定義幾經變遷,經歷了從醫學實踐的藝術到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描述,從人們對呼吸康復進行定義之初就突出強調了個體化和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的重要意義。1974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CCP)首次對呼吸康復進行了定義,1981年美國胸科學會(ATS)也發布了呼吸康復的定義。1981年的定義為:呼吸康復是一門醫學實踐的藝術,其中包含個體化、多學科的方案,這些方案通過準確的診斷、治療、精神支持及教育來穩定或逆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生理和心理問題,使患者因肺部疾病導致的功能障礙及對生活的影響得到最大可能的恢復。這一版定義中呼吸康復的目標是:①控制和緩解呼吸系統疾病的癥狀和并發癥;②教育和指導患者能夠完成日常活動的最佳技能。1999年ATS更新的定義中將呼吸康復的目標發展為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需要緩解其癥狀,減少殘疾,提高參加體力活動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2006年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病學會(ATS/ERS)聯合修訂的定義中首次提出呼吸康復是一項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多學科聯合模式,針對有癥狀及日常活動能力下降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所進行的綜合干預措施,并且將其整合到患者的個體化管理中,制訂康復方案時考慮通過穩定或逆轉疾病的全身表現來緩解癥狀,使患者的功能達到最優化,增加參與度,減少醫療費用。

目前使用最多的呼吸康復定義是2013年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病學會(ATS/ERS)提出的版本,這一定義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幾點:

(一)呼吸康復的整體性

雖然呼吸康復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干預措施,但不是各個部分單純的疊加,而是將每一個部分有機結合的整體,這些治療措施需要整合成一組治療方案,由該領域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實施。

(二)呼吸康復的綜合性

呼吸康復是綜合性的干預措施,需要一個專業的多學科協作的團隊,包括醫生、護士、專科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行為分析醫師、運動生理師、營養師及社工等。針對每一例患者不同的治療目標,不同的功能損害程度及殘疾程度制訂相應的康復處方。任何一個特定的呼吸康復方案組成取決于可以獲得的資源。

(三)全面評估

首先必須對每一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復雜且獨特的疾病特點進行全面的評估,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

(四)個體化

呼吸康復需要針對每一例患者所患的呼吸系統疾病、合并癥、治療情況、由疾病導致的心理與社會后果等特點制訂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并且需要將所有的措施進行整合成全面而連續的并能貫穿于患者疾病過程中干預措施。

(五)必需要素

雖然呼吸康復是一個包含多項治療的綜合性干預措施,但運動訓練、教育、行為改變是其必需要素。盡管運動訓練是呼吸康復的基石,但僅僅依靠運動訓練不足以提供最好且持久的益處,必須將運動訓練和教育相結合,教育患者加強自我管理的技巧并且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行為方式。

(六)同時關注了患者生理和心理狀況

針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呼吸康復不僅考慮了患者軀體狀況,還要兼顧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況。與藥物治療相比,如支氣管擴張劑,呼吸康復可以更大程度地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提高患者運動能力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花費。但這些獲益并沒有同時帶來傳統的生理學指標的改善,如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造成這一矛盾的現象的原因是呼吸康復是針對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全身可治療的狀況進行干預,如外周肌肉功能障礙,不健康的行為,焦慮和抑郁等。為了能夠全面描述呼吸康復的效果,必須要有一個以患者為中心、全面的結果評估。

(七)促進長期堅持健康的行為

對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想通過一次6~12周的干預如運動訓練就能獲得顯著的長期效果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還需要教育患者形成真正的健康行為,以維持呼吸康復的長期效果。通過干預使患者形成健康行為是呼吸康復的實施過程中關鍵的一點。

總之,呼吸康復是針對患者呼吸系統疾病的所有病程,由不同的專業人員提供連續的干預措施,體現了整合醫療的概念,能在正確的時間給患者以精準的治療。呼吸康復涉及的治療措施包括戒煙治療、促進患者居家或在社區中進行規律的運動或體力活動,促進患者形成協同合作的自我管理的策略,優化藥物治療方案及提高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在需要時向患者提供舒緩醫療及臨終關懷服務等。呼吸康復的實施需要配合和交流,需要健康照護提供者、患者、家庭的協同合作一起完成。

二、呼吸康復發展簡史

(一)國際呼吸康復發展簡史

經過近40年的發展,呼吸康復已經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療方案中的一項標準的治療措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OLD)指南和ATS與ERS聯合發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中均將呼吸康復列入慢阻肺治療方案中。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早期,呼吸康復并沒有被普遍接受。呼吸康復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科學研究結果證實了其有效性。呼吸康復發展源于慢阻肺臨床實踐,針對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復人們研究最多,發展最完善。慢阻肺康復的發展史就是呼吸康復發展史的縮影,以下就人們對慢阻肺康復認識中的重要事件和研究做一簡單回顧。

1.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這一時期臨床醫生認識到通過綜合的照護措施能使慢阻肺患者獲益。這些綜合照護措施包括呼吸技術訓練,行走及其他形式的鍛煉,氧療,氣道廓清技術等,這些措施構成了目前呼吸康復方案的雛形。

1974年Thomas Petty報道了在他們醫療中心的患者,較沒有接受綜合性照護措施干預的患者,干預組患者具有更少的癥狀,并且消耗更少的醫療資源。其他的研究者也報道了接受綜合性醫療照護措施對減緩疾病進展,改善活動能力和提高生活質量均有效果。一些對照分析結果還顯示呼吸康復能夠使患者在生存方面獲益。這一時期的研究均來自于個人觀察,臨床對照研究也多來源于沒有隨機或沒有對照病例的前后自身對照研究。因此支持這一時期研究結論的數據基礎是有限的。

1987年,Gordon Guyatt及其同事發表了他們研究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調查問卷,即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調查問卷(the Chronic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CRQ)。這一問卷對于呼吸康復的發展非常重要,后續應用該調查問卷作為評估呼吸康復結果的一系列臨床試驗顯示出明顯的改善。定時步行試驗的發展和普及也被證實對呼吸康復評估非常有用。至此呼吸康復具有了兩種獨立的能夠評估其結果的工具。

1991年Casaburi首次發表了針對慢阻肺患者分別采用高強度和低強度運動訓練對比其生理學療效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該實驗是研究19 例慢阻肺患者在不同強度運動訓練下患者生理學療效的隨機試驗。該試驗雖然樣本量小,但是試驗設計科學,結果顯示運動訓練的確能改善生理指標,并且進一步分析顯示了這些結果的改善是劑量依賴性的。

1994年Reardon等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接受呼吸康復治療的患者勞力性呼吸困難(通過踏車試驗測定)能夠得以改善。這是第一個臨床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呼吸康復能夠減輕呼吸困難。后續的臨床研究揭示了與呼吸困難改善相關的一些生理學指標的變化。同年Goldstein等通過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呼吸康復能夠改善病患的生活質量,進一步證實了呼吸康復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

1995年,Ries等發表了截至當時最大規模的關于呼吸康復療效的臨床試驗結果: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納入119例慢阻肺患者,研究對比了接受8周綜合性呼吸康復治療組與僅接受8周患者教育的對照組,結果顯示治療組的運動耐力、癥狀控制及行走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試驗結束隨訪后發現這些陽性結果在1年以后均減弱。

1996年,Maltais等研究發現慢阻肺是一種累及肌肉系統的疾病,與正常受試者對比,慢阻肺患者骨骼肌的氧化能力更低,并且患者的骨骼肌氧化能力能夠經過運動訓練改善。這一結果提示慢阻肺是可治療的疾病,通過運動訓練能夠有效治療。2000年,Griffiths等報道了一項納入200例慢阻肺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首次證實了與標準藥物治療組相比呼吸康復能夠節省醫療資源,包括減少住院天數及患者拜訪家庭醫生的次數。該研究為呼吸康復可能降低醫療花費提供了證據。后續的一些非隨機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該結論。

2.21世紀:呼吸康復時代的到來

2001年發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OLD)指南明確將呼吸康復列入慢阻肺的治療方案中。在2003年的GOLD指南更新版中,將呼吸康復列入穩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方案中,這使呼吸康復成為慢阻肺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人們逐漸認識到呼吸康復不僅是運動訓練。2003年Bourbeau等研究發現對穩定期慢阻肺患者進行門診自我管理教育方案,能夠降低約40%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住院治療及59%的非計劃就診次數。這一研究結果提示了教育可以作為一種干預措施在呼吸康復方案中發揮作用,在此之前,教育的作用長期被忽視。自此以后在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中自我管理得到快速發展。

2008年7月美國立法機關支持通過了關于呼吸康復的醫療保險制度。2010年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服務中心開始向呼吸康復患者提供醫保支付。

目前有研究證實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實施呼吸康復能夠降低患者再住院率甚至可能降低病死率。也有研究證實對于病情不嚴重的慢阻肺患者進行呼吸康復治療同樣能夠獲益。越來越多的新的證據提示對于非慢阻肺的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呼吸康復有效且能夠同等獲益,至此呼吸康復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

(二)我國呼吸康復發展現狀和未來挑戰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作為全球四大慢病之一,對我國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慢阻肺是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最新的全國慢阻肺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012—2015年中國20歲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為8.6%,其中40歲及以上患病率達到13.7%,根據2015年人口普查估算全國有9 990萬名慢阻肺患者,如此龐大的患病人群已構成了重大的疾病負擔。慢阻肺已成為我國第三大死因。根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慢性呼吸疾病流行狀況與防治策略》白皮書顯示中國20歲及以上哮喘患病率4.2%,根據2015年國家人口數據估算,全國有4 570萬哮喘患者。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哮喘以導致傷殘損失健康壽命年為主。

國際上呼吸康復發展起源于對慢阻肺的研究,針對慢阻肺的康復獲得的循證醫學證據也是最充分的,歐美各國也都發布了慢阻肺呼吸康復的指南。我國呼吸康復工作剛起步,已經受到各級醫院和醫生的重視。2017年8月中國康復醫學會成立了呼吸康復專業委員會,并于2018年6月進一步成立了呼吸慢病康復、呼吸治療、呼吸危重癥康復等學組及青年委員會,極大地推動了呼吸康復在我國的發展。在呼吸康復專委會及各學組的帶領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呼吸康復培訓班,培養了許多呼吸康復的專業人員,為呼吸康復在臨床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在呼吸危重癥領域實施呼吸康復,國際上也已經研究了多年,而我國處于剛起步階段。

我國呼吸康復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公眾康復意識不足,醫師康復知識缺乏,呼吸康復專業人才匱乏,適宜的呼吸康復技術缺少,多中心呼吸康復臨床研究尚未開展,缺乏國人的循證醫學證據等,其中人才缺乏是最核心的問題。許多呼吸康復的醫師由康復科醫師或者心臟康復醫師兼顧,專業的呼吸學科醫師專門從事呼吸康復的人數極少,各地呼吸康復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亟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目前從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規范化建設指南,在人才培養方面出臺了呼吸康復的單修標準,有望實現呼吸康復人才培養的規范化。

面對擁有如此龐大呼吸系統慢性疾病的患病人群及呼吸危重癥人群,我國呼吸康復領域在未來必須增加公眾知曉率、加強人才培養、規范專業培訓、開展臨床研究,并爭取國家衛生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呼吸康復必將大有作為。

三、呼吸康復的體系

(一)呼吸康復的體系架構

從全球呼吸康復醫學發展來看,1997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CCP)和美國心血管肺康復協會(AACVPR)共同發表了第一版呼吸康復的循證醫學指南,2007年進行了第一次指南更新;2013年美國胸科學會(ATS)和歐洲呼吸學會(ERS)發表官方聲明,明確了最新版呼吸康復的定義;2013年英國胸科協會(BTS)發表呼吸康復指南;2017年澳大利亞/新西蘭聯合發布呼吸康復指南。而在我國,呼吸康復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沒有形成體系,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

呼吸康復的基本架構主要涵蓋了教育,藥物管理,氧氣療法,識別和管理急性加重,呼吸困難的管理,運動訓練、增加體力活動,營養支持,改變身體成分,促進心理健康等10大方面。

針對我國呼吸康復醫療資源碎片化、不均衡的狀況,整合資源、構建體系,在國家呼吸專科醫聯體下建設呼吸康復協作組。致力于在呼吸康復醫、教、研方面實現資源整合及合理分配,按照全國分級診療的要求,建立從急、危重癥期—穩定期—社區—居家的以呼吸康復為核心的呼吸慢病全程管理模式,滿足患者需求,實現雙向轉診制度,降低醫療資源利用的目的。

1.宣傳教育 提高全社會和醫學界對呼吸康復的認知度,提高患者和公眾的參與度。

2.建立呼吸康復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突破我國目前呼吸康復人才匱乏的瓶頸,提升呼吸醫師、康復醫師、ICU醫師、PT、RT等專業人員的能力;加強PCCM呼吸康復單修人才的培養,完善護工的培訓、準入與考核制度。

3.構建完善的呼吸病防治體系 從控煙—臨床—呼吸康復,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呼吸疾病防治體系。

4.依托呼吸專科醫聯體建立呼吸康復協作組。

5.推進呼吸康復的轉化醫學發展,加強呼吸康復支撐平臺建設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到藥學、到器械研發、到衛生政策、到社會宣傳、到社會行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6.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以社區和居家為基礎的呼吸康復管理。

(二)呼吸康復團隊的人員構成及職責

1.呼吸康復團隊的人員構成

不同國家呼吸康復團隊成員組成差異很大,取決于團隊設置和可用的資源。傳統呼吸康復團隊人員構成通常包括一名或多名物理治療師(或運動生理學家)、護士、呼吸治療師、呼吸專科醫生/醫療主任,也可包括健康心理學家、營養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社會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員。美國大多數康復團隊除了醫療主任還有項目協調員。各國家呼吸康復團隊人員數不同,歐洲平均6人,北美平均4人。各國家康復團隊成員、患者比例的要求不同,物理治療師在澳大利亞、南美和歐洲占大多數,而呼吸治療師通常在美國占主導。呼吸康復中工作人員與患者的最佳比例尚不可知:AACVPR推薦運動訓練比例為1∶4,教育課程為1∶8,復雜患者為1∶1;BTS推薦運動訓練比例為1∶8,教育課程為1∶16。

2.呼吸康復團隊的職責

呼吸康復項目成員必須掌握常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動脈高壓、間質性肺疾病、肺癌和神經肌肉疾病等的病理生理學、臨床表現、并發癥、有效治療的相關知識。

呼吸專科醫生的角色是回顧每個患者的病史,進行體格檢查以確保患者可能從呼吸康復中獲益并且是安全的。呼吸專科醫生與其他呼吸康復項目成員一起觀察患者的病情穩定性,制訂臨床治療方案(包括補充氧氣治療),協助管理呼吸康復項目過程中任何可能出現的意外醫療問題。在一些國家,包括美國,當呼吸康復項目在進行時,呼吸康復項目醫師必須在現場。物理治療師和/或運動生理學家通常對患者的運動能力進行評估,制定患者的運動方案,執行和監督運動培訓。在一些項目中,這一角色由呼吸專科護士和/或呼吸治療師執行。呼吸科護士和/或呼吸治療師提供與疾病相關的教育和協助制訂治療疾病急性加重的計劃。是否需要其他類型的成員取決于當地呼吸康復項目資源的可獲得性。健康心理學家與項目參與者一起制訂策略處理患者的疾病,控制焦慮和抑郁,并根據需要轉診至心理醫師或精神病醫師。藥劑師幫助參與者了解藥物治療的益處,正確的使用技術和潛在的不良反應。呼吸治療師在患者學習適當的吸入藥物技術中發揮作用,并協助患者管理氧氣治療和/或無創通氣,使用適當的呼吸技巧和管理癥狀。營養師幫助患者學習如何健康飲食和最佳地管理他們的營養需求。為體重不足或惡病質個人提供膳食計劃滿足他們的熱量需求,肥胖者可能會得到一個個性化的減肥計劃。作業治療師幫助患者管理日常生活活動和/或制訂策略幫助他們管理娛樂和/或與工作相關的任務。

(三)呼吸康復提供者的教育培訓

1.教育培訓現狀

呼吸康復提供者的呼吸康復意識應在培訓時開始培養。雖然一些國家如英國有詳細的呼吸康復培訓推薦,但培訓要求通常是模糊或有限的。美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也是這種情況。此外,為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提供護理的初級保健以及其他健康保健專業人員,往往在培訓課程中很少接觸呼吸康復。我國醫學院校沒有呼吸康復相關學科和專業設置。國外一些培訓中涉及呼吸康復,如ERS歐洲呼吸醫學專家的協調教育(HERMES)項目,ATS和ERS呼吸康復的研究生課程(定期在國際年會舉行),ACCP年度會議及專業委員會評審材料,澳大利亞胸肺基金會呼吸康復在線培訓,國家本地課程(如英國、荷蘭),拉丁美洲呼吸協會推薦的呼吸康復課程。但這不是強制性的,通常也不標準,是由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決定的。顯然有必要在現有的醫療保健培訓項目中加強標準化的呼吸康復培訓。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開展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進修(簡稱PCCM專修)及單項規范化進修(簡稱PCCM單修)。單修設定為三個月到半年,在基地和考核方面具備完善而嚴格的管理辦法,旨在提高亞專科領域業務水平。經過嚴格審核和流程,2019年1月PCCM專修/單修基地遴選結果公布。全國共評選出專修基地73家醫院,單修基地103家醫院,其中呼吸康復32家醫院。PCCM呼吸康復單修基地自評表見表1-0-0-1,這是具備進行康復培訓的基本要求。

表1-0-0-1 PCCM呼吸康復單修基地自評表

續表

2.培訓內容

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醫生和相關醫療保健專業培訓員應參加正式的呼吸康復培訓,包括其科學原理、流程和效益。應舉辦涵蓋相關主題的培訓(表1-0-0-2),并提供實踐經驗。

表1-0-0-2 醫療保健人員的教育培訓主題

四、呼吸康復的指征

(一)呼吸康復的指征

呼吸康復適用于任何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其他疾病個體。有充分證據表明,不管基線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水平如何,這種干預都是有益的。

推薦進行呼吸康復的常見原因包括持續的呼吸系統癥狀(呼吸困難、疲勞)和/或功能狀態限制。表1-0-0-3所示的疾病被認為適合于這種干預。

由美國醫師協會(ACP)、ACCP、ATS和ERS制定的慢阻肺臨床實踐指南推薦臨床醫生應該給FEV1低于50%預計值有癥狀的患者制訂個體化的呼吸康復處方,有癥狀或活動受限的FEV1大于50%的個體也可以考慮呼吸康復。雖然在標準肺功能檢查中發現的異常有助于確診和描述患者的生理異常,但肺功能變量(如FEV1)不是呼吸康復選擇的唯一標準。事實上,呼吸康復的反應不由氣流受限的程度來預測。健康狀況、運動耐量、體力活動、肌肉力量、職業表現、日常活動能力的下降,醫療資源消耗的增加,是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評估并決定是否進行呼吸康復的指標。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推薦呼吸康復的指征見表1-0-0-4。

呼吸康復的禁忌證很少,但包括任何可能使患者在呼吸康復期間風險增加的情況或干擾呼吸康復過程的情況。大多數人可能會從教育中受益,但對一些人來說,鍛煉計劃可能會帶來無法克服的困難(如嚴重的關節炎、神經系統疾病),甚至可能使患者處于危險之中(如不受控的心臟疾病)。事實上,許多看似禁忌證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患者會逐漸適應呼吸康復過程。

表1-0-0-3 適合推薦呼吸康復的疾病

續表

表1-0-0-4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推薦呼吸康復的指征

(二)呼吸康復治療中特殊人群的考慮

1.合并肥胖

肥胖的慢阻肺患者運動表現較差,功能障礙程度較高,疲勞程度較高,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受體重增加的影響。然而,肥胖似乎并沒有對呼吸康復的結果產生負面影響。慢阻肺患者的全面呼吸康復計劃改善了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而不依賴于肌肉消耗或肥胖。同樣,肌肉消耗或肥胖對呼吸康復后生活質量和運動耐量能達標[超過最小臨床重要差異值(MCID)]的患者比例沒有影響。無論體重指數如何,慢阻肺患者在呼吸康復后的運動能力和自我報告疾病影響有類似的改善。

2.合并心臟疾病

慢阻肺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明顯下降。由于呼吸困難和腿部不適,患者往往避免活動,最終導致活動量下降。這種惡性循環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并導致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以提高運動能力為目的的運動訓練可減少運動誘發的癥狀,從而增加運動耐受性。在慢阻肺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參與心肺康復計劃可誘導外周肌肉適應,減輕運動過程中肌肉運動不適和呼吸困難的程度。4個月的綜合遠程康復家庭項目(Telereab-HBP)對慢阻肺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臟疾病的患者可能更適合心肺康復項目。隨著心臟康復和呼吸康復的理論與技術不斷發展,心肺康復成為改善心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循環和呼吸系統解剖結構和生理作用的密切聯系,單獨進行心臟康復或呼吸康復往往達不到最佳效果,因此應積極倡導心肺康復一體化的理念。當代心肺康復是通過全面、規范的評定,采取綜合醫療干預手段,包括藥物、運動、營養、教育、心理等手段,提高患者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回歸家庭社會生活。心肺康復項目包括運動訓練課程(包括有氧及阻力訓練)、醫學治療評估與優化、呼吸物理治療和呼吸技術、心理支持和行為管理、飲食及營養輔導。

3.老年人

全面的呼吸康復項目對80歲以上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同樣是有益的。接受呼吸康復的年齡大的患者六分鐘步行試驗(6MWT)、爬樓梯能力和整體功能的改善與更年輕的患者相似。呼吸康復對慢阻肺患者的益處與年齡無關,年齡不應該成為將慢阻肺患者納入呼吸康復項目的障礙。

4.兒童

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兒童呼吸康復更是一個新興領域,以呼吸科醫生為主導的兒童呼吸康復,可以使呼吸系統疾病、危重癥及機械通氣、神經肌肉疾病等相關患兒得到科學合理、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維持或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改善身心狀態,并長期堅持健康增進行為。呼吸康復可改善兒童哮喘患者6MWT和FEV1,提高呼吸困難(SOB)問卷和生活質量(QOL)量表得分,提示呼吸康復在哮喘兒童的慢性管理中發揮作用。系統綜述顯示,運動訓練可降低哮喘兒童急性加重風險、運動誘發支氣管痙攣的風險,并提高生活質量。家庭日常呼吸部康復可改善生活質量和肺功能,因此呼吸康復治療應作為兒童哮喘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兒童的呼吸康復有一些問題尚不清楚,比如訓練的強度不同,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評估較少,疾病嚴重程度不根據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INA)來描述,體力活動評估沒有“金標準”,沒有評估炎癥標記物等。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回答這些問題。

(李燕明 王 和)

參考文獻

[1] Spruit MA,Singh SJ,Garvey C,et al.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statement:key concepts and advances i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8(8):e13-64.

[2] Nici L,Zuwallack R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definition,concept,and history.Clin Chest Med,2014,35(2):279-282.

[3] Nici L,Lareau S,Zuwallack R.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Fam Physician,2010,82(6):655-660.

[4] Nici L,Zuwallack R.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workshop report:the Integrated Care of The COPD Patient.Proc Am Thorac Soc,2012,9(1):9-18.

[5] Thierry T,Heleen D,Miek H,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Clin Chest Med,2014,35(1):241-249.

[6] Hodgkin JE,Balchum OJ,Kass I,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s.Current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comprehensive care.JAMA,1975,232(12):1243-1260.

[7] Bebout DE,Hodgkin JE,Zorn EG,et al.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outcomes of a university-hospital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Respir Care,1983,28(11):1468-1473.

[8] Sahn SA,Nett LM,Petty TL.Ten year follow-up of a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severe COPD.Chest,1980,77(2 Suppl):311-314.

[9] Guyatt GH,Berman LB,Townsend M,et al.A measure of quality of life for clinical trials in chronic lung disease.Thorax,1987,42(10):773-778.

[10] McGavin CR,Gupta SP,McHardy GJ.Twelve-minute walking test for assessing disability in chronic bronchitis.Br MedJ,1976,1(6013):822-823.

[11] Casaburi R,Patessio A,Ioli F,et al.Reductions in lactic acidosis and ventilation as a resul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 with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Am Rev Respir Dis,1991,143(1):9-18.

[12] Reardon J,Awad E,Normandin E,et al.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outpatient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dyspnea.Chest,1994,105(4):1046-1052.

[13] O'Donnell DE,McGuire M,Samis L,et al.General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Ventilatory and Peripheral 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5 Pt 1):1489-1497.

[14] Goldstein RS,Gort EH,Stubbing D,et a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Lancet,1994,344(8934):1394-1397.

[15] Ries AL,Kaplan RM,Limberg TM,et al.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physiologic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n Intern Med,1995,122(11):823-832.

[16] Maltais F,Simard AA,Simard C,et al.Oxidative capacity of the skeletal muscle and lactic acid kinetics during exercise in normal subjects and in patients with COPD.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3(1):288-293.

[17] Maltais F,LeBlanc P,Simard C,et al.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 to enduranc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2 Pt 1):442-447.

[18] Griffiths TL,Burr ML,Campbell IA,et al.Results at 1 year of outpatient multidisciplinar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2000,355(9201):362-369.

[19] Group CPRC.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dyspnea,quality of life,and healthcare costs in California.J Cardiopulm Rehabil Prev,2004,24(1):52-62.

[20] Raskin J,Spiegler P,McCusker C,et al.The effect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e Northeast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onsortium.J Cardiopulm Rehabil,2006,26(4):231-236.

[21] Bourbeau J,Julien M,Maltais F,et al.Reduction of Hospital Uti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Disease-Specific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Arch Intern Med,2003,163(5):585-591.

[22] Puhan MA,Gimeno-Santos E,Scharplatz M,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0:CD005305.

[23] van Wetering CR,Hoogendoorn M,Mol SJ,et al.Short-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a communitybased COPD management programme in less advanced COPD: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Thorax,2010,65(1):7-13.

[24] Maltais F,Bourbeau J,Shapiro S,et al.Effects of home-base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Ann Intern Med,2008,149(12):869-878.

[25] ZuWallack R.A histor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back to the future.Pneumonol Alergol Pol,2009,77(3):298-301.

[26] Brooks D,Sottana R,Bell B,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in Canada in 2005.Can Respir J,2007,14(2):87-92.

[27] Garvey C,Fullwood MD,Rigler J.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US survey and review of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practices.J Cardiopulm Rehabil Prev,2013,33(5):314-322.

[28] Spruit MA,Pitta F,Garvey C,et al.Differences in content and organisational asp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Eur Respir J,2014,43(5):1326-1337.

[2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Guidelines fo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s.4th ed.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1.

[30]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Subcommittee on Pulmonary R.Pulmonary rehabilitation.Thorax,2001,56(11):827-834.

[31] Clini E,Holland AE,Pitta F,et al.Textbook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32] Rochester CL,Vogiatzis I,Holland AE,et al.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policy statement:enhancing implementation,use,and deliver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5,192(11):1373-1386.

[33] Baltzan MA,Kamel H,Alter A,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capacity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Can Respir J,2004,11(6):407-413.

[34] Berry MJ,Rejeski WJ,Adair NE,et al.Exercise rehabilitation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tag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60(4):1248-1253.

[35] Couser JI,Guthmann R,Hamadeh MA,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exercise capacity in olde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Chest,1995,107(3):730-734.

[36] Qaseem A,Wilt TJ,Weinberger SE,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nd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Ann Intern Med,2011,155(3):179-191.

[37] Vogiatzis I,Terzis G,Stratakos G,et al.Effect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peripheral muscle fiber remodel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in GOLD stages Ⅱ to Ⅳ.Chest,2011,140(3):744-752.

[38] Ramachandran K,McCusker C,Connors M,et al.The influence of obesity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PD.Chron Respir Dis,2008,5(4):205-209.

[39] Tunsupon P,Mador MJ.The Influence of Body Composition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Lung,2017,195(6):729-738.

[40] Broderick J,Mc Grath C,Cullen K,et al.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disease impac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obesity.Physiotherapy,2018,104(2):248-250.

[41] Troosters T,van der Molen T,Polkey M,et al.Improv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COPD:towards a new paradigm.Respir Res,2013,14:115.

[42] Troosters T,Casaburi R,Gosselink R,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1):19-38.

[43] Jonsdottir S,Andersen KK,Sigurosson AF,et al.The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Eur J Heart Fail,2006,8(1):97-101.

[44] Giannuzzi P,Temporelli PL,Corra U,et al.Antiremodeling effect of long-term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heart failure:results of the Exercise i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ELVD-CHF)Trial.Circulation,2003,108(5):554-559.

[45] Bernocchi P,Vitacca M,La Rovere MT,et al.Home-based telerehabilitat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AgeAgeing,2018,47(1):82-88.

[46]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中國社區心肺康復治療技術專家共識.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8,16(3):41-51,56.

[47] 趙冬琰,武亮,胡菱.當代心肺康復一體化現狀與展望.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8,16(1):13-16.

[48] Louvaris Z,Vogiatzis I.Physiological ba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or heart disease.Breathe(Sheff),2015,11(2):120-127.

[49] Bennett D,Bowen B,McCarthy P,et al.Outcome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r COPD in Older Patients:A Comparative Study.COPD,2017,14(2):170-175.

[50] Kirkby S,Rossetti A,Hayes D,et al.Benefi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ediatric asthma.Pediatr Pulmonol,2018,53(8):1014-1017.

[51] Wanrooij VH,Willeboordse M,Dompeling E,et al.Exercise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Br J Sports Med,2014,48(13):1024-1031.

[52] Eichenberger PA,Diener SN,Kofmehl R,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airway hyperreactivity in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ports Med,2013,43(11):1157-1170.

[53] Bingol Karakoc G,Yilmaz M,Sur S,et al.The effects of dai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t home on childhood asthma.Allergol Immunopathol(Madr),2000,28(1):1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锦州市| 金阳县| 洪雅县| 德钦县| 元朗区| 上虞市| 高邑县| 高平市| 乌鲁木齐市| 余姚市| 芷江| 新化县| 灵石县| 深水埗区| 香格里拉县| 怀化市| 当雄县| 白朗县| 青阳县| 英山县| 灵宝市| 金川县| 江安县| 延川县| 西昌市| 垫江县| 鹿邑县| 乌审旗| 兴海县| 敦煌市| 工布江达县| 始兴县| 山东| 肇庆市| 澜沧| 名山县| 平山县| 曲水县| 共和县|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