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助生殖的倫理案例分析
- 于修成主編
- 1364字
- 2025-03-14 17:09:44
PREFACE前言
1770年,借助人工授精技術,在英國成功誕生首例嬰兒;1978年,借助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在英國又誕生了首例試管嬰兒。這些技術的問世,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引起了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等各界疑惑、恐懼、反對和爭議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盡管如此,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相繼開展了此項技術。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省分別于1988、1986和1985年,也都誕生了試管嬰兒。1999年末,我國原衛生部對61家開展該技術的醫院進行調研評估,明確輔助生殖技術屬于限定使用、探索或禁止使用技術范疇,定義為“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及其衍生技術”,統稱輔助生殖技術。2001年2月20日,頒布第14、15號衛生部令,《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和《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簡稱“兩個辦法”)及《基本標準、技術規范和倫理原則》相關實施細則?!皟蓚€辦法”頒布和實施以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的醫學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在國際前沿技術領域已嶄露頭角,治療周期數和成功率逐年攀升。據權威機構評估,我國已由發展生殖技術大國跨入世界強國,是治療周期數最多的國家,成功率也名列前茅。
輔助生殖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不孕不育患者帶來了親生子女,促進婚姻關系穩定,利于社會安定;但同時也給不孕癥婦女帶來了并發癥等風險,如刺激卵巢藥物會導致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多胎妊娠等;同樣給供卵者帶來痛苦和傷害;也帶來了倫理道德、法律法理、社會風俗、人類繁衍等方面的問題。
201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聯合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出版了“全國輔助生殖技術規范化培訓教材”,由生殖倫理與管理學組負責編寫《輔助生殖的倫理與管理》分冊,在該書中提出了諸如“保護后代、保護供受者利益、嚴禁技術濫用、嚴防商業化和醫源性疾病發生等”17條生殖倫理原則。《輔助生殖的倫理案例分析》以“兩個辦法”及實施細則為指導思想,以《輔助生殖的倫理與管理》為參考依據,分為八個編寫組,前后共組織了四次審稿會,為嚴防書稿抄襲,增加對所有書稿的查重工作。幾經易稿,精雕細刻,最后逐篇推敲審定,清理重復和雷同案例,甄選典型案例236個。其中國內案例197個,覆蓋全國三十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臺灣?。粐H案例39個,覆蓋全球六大洲。這些案例,實屬來之不易,是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書中每個案例主題鮮明,設計【案例敘述】版塊,來闡明案例故事情節;為彰顯主題思想,必然會引出醫學證據,以【醫學觀點】予以說明;涉及的生殖倫理問題,在【倫理討論】版塊闡述,逐一對照《輔助生殖的倫理與管理》中17條生殖倫理原則,突出重點,深入分析,解決難點,消除困惑;牽扯到的法理、情理和社會家庭的反應、輿論等問題,依次在【法理討論】【情理討論】【社會輿論】版塊中闡述。力求每個案例均具政策性、科學性、邏輯性、可靠性、實用性和可讀性。
本書適用于輔助生殖各類專業人員、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和相關倫理、法理、社會人文等人員,以及不孕不育患者參閱。在此,衷心感謝各編寫組長、副組長以及所有編者和審稿者,沒有大家的積極支持和認真編寫,就不可能有這本書。
出版之際,懇切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吝賜教,如有疑問歡迎發送郵件至郵箱renweifuer@pmph.com,或掃描封底二維碼,關注“人衛婦產科學”,對我們的工作予以批評指正,以期再版修訂時進一步完善,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