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性病學(第2版)
- 張學軍 陸前進主編
- 10字
- 2025-03-14 19:19:08
第五章 皮膚影像學技術
第一節 皮膚鏡檢查
皮膚鏡是一種在體觀察皮膚表面及以下微細結構和顏色,主要針對色素性皮膚疾病的無創性輔助診斷儀器。它不是簡單的放大鏡,因可以直接觀察表皮、真皮、表皮真皮交界處及真皮乳頭,又被稱為“表皮透光顯微鏡”“皮表顯微鏡”和“入射光顯微鏡”。皮膚鏡被廣泛應用于黑素細胞性與非黑素細胞性皮損的鑒別;此外,還用于血管性病灶、其他非色素性病灶及毛發疾病的觀察與鑒別。
(一)皮膚鏡在黑素細胞性皮損中的應用
皮膚鏡在黑素細胞性皮損中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判斷皮損是否為黑素細胞來源;二是判斷黑素細胞性皮損的良惡性。
1.黑素細胞性皮損的四種整體皮膚鏡模式
(1)網狀模式:
最常見,特點是色素網覆蓋絕大部分皮損,色素網看起來像不同線在不同底色(黑色、棕色或灰色)上組成的網格(圖5-1-1A)。
(2)球狀模式:
黑素細胞性皮損中充滿了大小不一、從圓形到橢圓形的結構。此模式見于先天性及獲得性黑素細胞痣與Clark痣。點,d<0.1mm;球,d>0.1mm(圖5-1-1B)。
(3)均質模式:
以彌漫、均一的無結構顏色充滿整個皮損為特征。顏色可以是黑色、棕色、灰色、藍色、白色或紅色。以藍色為主是藍痣的特征性標志(圖5-1-1C)。
(4)星爆模式:
黑色細胞性皮損邊緣有色素性條紋、小點和小球,呈放射狀分布,是Spitz痣的特征性模式(圖5-1-1D)。

圖5-1-1 黑素細胞四種皮膚鏡模式
A.網狀模式;B.球狀模式;C.均質模式;D.星爆模式。
2.黑素細胞性皮損的良惡性判別
組織病理是惡性黑素瘤診斷的金標準。皮膚鏡診斷從主觀到客觀敏感性均大于特異性,為活檢提供依據。
(1)初篩診斷法:
三分測評法,簡便快捷,敏感性高于特異性。如表5-1-1所示,觀察一例黑素細胞性皮損,滿足兩條以上者傾向行病理活檢。
表5-1-1 三分測評法

(2)精確診斷法:
國內外報道的色素性皮損的精確診斷法很多,主要有模式分析法、ABCD法、Menzies 11分測評法、7分測評法和CASH評估法。這些診斷分析方法的共同特點是依據皮損表現建立皮膚鏡診斷標準,操作復雜,相對注重特異性。大多數皮膚病專家傾向于以“模式分析法”作為診斷依據。
模式分析法:
整體外觀由多種組分構成,如一個特定皮損擁有三種甚至更多種不同的皮膚鏡下表現,則需考慮黑素瘤。黑素瘤特異性陽性指征也可見于其他良惡性皮損,但對于黑素瘤更有特異性。發現一至兩條陽性指征就足以支持行組織活檢病理檢查(表5-1-2)。
表5-1-2 模式分析法

(3)診斷面部黑素瘤的四條特異性標準:
面部黑素瘤通常發生在嚴重日光損傷的皮膚,當處于原位癌階段時為惡性雀斑樣痣,進展為侵襲階段時稱作惡性雀斑樣黑素瘤。發生在面部的黑素瘤有如下皮膚鏡特點(表5-1-3)。
表5-1-3 面部黑素瘤的“特異性”皮膚鏡表現

(4)肢端黑素細胞性皮損的四種模式:
由于肢端皮膚較厚,其他皮膚鏡判斷指標不適用于此部位。有四種診斷模式(表5-1-4)。
表5-1-4 肢端黑素細胞性皮損的四種模式

3.甲色素性損害
(1)黑素細胞來源的甲色素:
常為縱行條帶,色素呈顆粒狀(<0.1mm)分布。甲黑素瘤的高危皮膚鏡指征包括顏色和結構不對稱、不規則色素帶、不規則污斑、不規則點球以及Hutchinson征。注意粉紅色皮損時應排除無色素性甲黑素瘤。
(2)非黑素細胞來源的甲色素:
常為非整齊的縱行條帶,無結構,如感染、甲下血腫等。甲下血腫的皮膚鏡特點包括顏色常為紫紅色彌漫污斑、在污斑周圍可見散在出血點等;如不隨甲向外生長,注意排除腫瘤性出血。
(二)皮膚鏡在非黑素細胞性皮損中的應用(表5-1-5)
表5-1-5 皮膚鏡在非黑素細胞性皮損中的應用

(三)皮膚鏡在禿發癥中的應用(表5-1-6)
表5-1-6 皮膚鏡在禿發癥中的應用

(四)注意事項
1.在拍攝過程中,注意儀器的清潔和消毒。
2.檢查部位有外源性色素及較厚鱗屑時,去除干擾后再進行拍攝。
3.根據皮損大小及需要,對觀察的皮損選擇適當的放大倍數。
4.拍攝皮損較大時,選擇多位點拍攝,保證皮損各處均被觀察到。

皮膚鏡(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