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性疫苗臨床試驗設計與實施
- 楊煥主編
- 10495字
- 2025-03-14 19:14:09
第一節 美國與中國疫苗監管歷史
一、美國疫苗監管體系形成與發展
1957年德國制藥公司研發的一種控制孕婦精神緊張,防止惡心等妊娠反應的鎮定劑(“反應停”)上市,很快風靡歐洲各國、日本和加拿大。但僅僅過了4年,這個草率上市的藥物就因導致嬰兒出現海豹肢畸形而被強制召回,但此時全球已有多達1.2萬名海豹胎兒出生。“反應停”也曾于1960年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提出上市申請,但負責審評該產品的審評員Frances Oldham Kelsey認為“反應停”的安全性和療效數據都不可靠,拒絕批準其上市,并要求企業提供更多的研究證據,尤其是關于孕婦使用后不良反應的相關數據。Kelsey因最終未批準“反應停”,保護了美國嬰兒免受海豹肢畸形的危害,而受到了英雄般的贊譽。“反應停”事件是人類用藥歷史上的一個慘痛教訓,而美國通過國家監管手段保護本國人群免受危害的經驗,證明了完善的國家藥品監管體系對保護公眾用藥安全的重要作用。通過美國疫苗監管體系發展的歷史,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監管機構不僅能夠為公眾提供有效的保護,而且需要構建高水平的科學標準規范行業發展,并作為政府決策的依據。
(一)監管主體的確立
1798年,詹納發表文章公開了天花疫苗接種效果,之后天花疫苗的應用迅速得到普及,但不久市場上就出現了假天花疫苗。為了扭轉假疫苗泛濫的現狀,1813年,美國聯邦法律規定總統可以指定疫苗供應商儲存真正的疫苗產品,保證任何公民申請使用時可以獲得疫苗。詹姆斯-史密斯醫生被任命為第一位疫苗供應商。1822年,北卡羅來納州發生了疫苗導致天花疫情暴發的事件,于是美國國會廢除了1813年法案,將疫苗完全移交給地方當局管理。
1901年,美國圣路易斯州接種的白喉抗毒素被破傷風疫苗所污染,造成13名兒童死亡;同年在美國新澤西州9名兒童接種了受污染的天花疫苗后死于破傷風,由于以上發生的系列疫苗公眾安全事件,迫使國會1902年制定并通過了《生物制品法》,并沿用至今。自此開啟了聯邦當局全面監管疫苗的歷史。美國FDA在1906年成立,疫苗的監管歷史比藥品監管提早了4年時間。1944年《生物制品法》成為《公共衛生法》的一部分,直到1997年制定《現代化法案》對其進行了修訂。
(二)監管機構的變遷
1902年,美國國會確定的首個疫苗監管機構就是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前身,即海軍醫療服務機構衛生實驗室。1948年,監管職責交由NIH下設的國家微生物研究所承擔。1955年,發生了Cutter實驗室制備的脊髓灰質炎疫苗事件,因該疫苗在用甲醛(福爾馬林)滅活相應病毒時不夠徹底,未能殺死所有活病毒,導致12萬名接種疫苗的兒童中有4萬名染病,其中56人終生癱瘓,5人死亡。自此惡性疫苗事件后,公眾強烈要求對疫苗應進行更為嚴格細致的監管,也直接導致了美國對疫苗行業制定了更嚴苛的法規和標準。于是NIH新成立了生物制品標準處(DBS),從疫苗生產、運輸、保存和使用的各個環節上都實施了更為嚴格的控制,并建立起來完整的檢測、質控、報告和監管網絡,同時加大了懲罰力度。
196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將DBS與FDA合并成獨立機構。當時NIH同時承擔疫苗研究和疫苗監管兩項職能,已經造成內在的職能沖突。隨后審計部門發現DBS簽發上市的221批次疫苗中的130批次均未符合規定的效價標準;其中低效價115批,另有15批次雖效價合格但沒有通過DBS的檢驗。加上DBS在流感疫苗上監管不當的表現,引發社會廣泛的批評。衛生教育和福利部(HEW)于1972年決定將DBS從NIH劃轉到FDA,并重新定名為生物制品司,與藥品司級別相當,同時明確將所有生物制品按照《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的規定進行監督和管理。
1982年,FDA內部機構進行改革,生物制品和藥品合并成立了國家藥品生物制品中心。1988年該中心一分為二,重新成立生物制品審評與研究中心(CBER),負責評價和監管生物制品包括疫苗產品;藥品評價和研究中心(CDER),負責評價和監管化學藥品。在隨后的幾十年中,FDA的內部機構職能雖然時有調整和重組,但由CBER負責疫苗產品監管的職能一直未曾改變。
(三)現代化監管體系的形成
20世紀90年代,FDA面臨審評資源短缺、審評進度緩慢、審評任務積壓等突出問題,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處方藥用戶付費法案》(PDUFA)解決了FDA經費短缺的限制。1997年出臺了《現代化法案》對監管制度進行現代化管理,目前美國疫苗監管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非臨床研究的要求
FDA對疫苗的非臨床研究提出了嚴格要求。完成疫苗非臨床研究的安全性評估是為開展臨床試驗提供支持,確定安全劑量范圍和接種程序,更好地權衡疫苗研發的風險獲益,識別可能的或未知的毒性和靶器官。在開展安全性評估時,還應考慮疫苗本身固有的毒性、雜質或污染物殘留的毒性、組分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毒性,以及與引發免疫反應相關的毒性等風險。
2.臨床試驗的申請
依照美國《聯邦法規匯編》(21 CFR)第312條款,在開展疫苗臨床試驗之前,必須向FDA提交研究用新藥(IND)申請。在申請中需要描述疫苗質量控制方法、疫苗安全性信息、臨床試驗方案等,注冊申請人/申辦者在申請獲得默示許可后,方可開展疫苗臨床試驗。
3.上市許可制度
新疫苗上市許可(NDA)申請的審評標準與新藥上市申請的注冊要求一致,適用PDUFA法規。FDA要評估疫苗產品的研制和生產方案,依據臨床試驗結果批準產品上市。
4.批簽發制度
由于大多數疫苗都是在制備工藝中經微生物發酵或細胞生產的產品,連續批次的疫苗可能在成分和效果上有所不同,即同一個工藝生產的疫苗,不同批次間可能產生輕微甚至顯著的差異。為此,監管當局要求疫苗企業對每批產品進行單獨檢驗,FDA還會進行逐批抽查和檢驗,即建立對每一批疫苗產品單獨簽發的制度。
5.生產許可制度
1996年5月FDA宣布免除部分生物制品的注冊許可申請(establishment license application,ELA),但是血漿制品、疫苗和其他衍生產品除外。原因是前述各類產品制備比較復雜,有外源傳染性病原體污染的風險,終端產品檢測可能不足以質控,需要特殊的專業能力和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監管審查和評估。
6.加強對疫苗企業的檢查
疫苗的生產企業要接受FDA定期對生產設備及工藝的全面檢查,對于生產工藝的變更或者甚至對產品包裝的細微改動,都需要進行產品變更申報。FDA還要求疫苗生產及時進行持續改進和升級。
(四)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建立
1990年美國建立了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ccine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VAERS),由FDA與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共同管理。VAERS的目的在于監測疫苗上市后新發的、特殊或罕見的不良事件;監控已知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否增加;查明特定不良事件中蘊含的風險因素;根據已報告不良事件的數量或類別,識別相應的疫苗生產批次的安全性;評估新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生產企業有向VAERS報告嚴重不良事件的義務,包括死亡、危及生命的疾病、永久性殘疾或住院治療等。報告不良事件時,還要求提交診療記錄、尸檢報告等信息,以對不良事件進行更為完整的描述。VAERS會存儲所有信息以備后續參考和分析。
國家CDC利用VAERS數據研究疫苗和可能的不良反應之間的聯系,監管機構利用這些數據,來回應公眾就疫苗安全提出的質詢。國家免疫咨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同樣會參考相關數據來評估疫苗接種后可能的不良反應,并就預防接種的警示和禁忌證提出建議。同時美國醫療和醫保體系的登記系統等逐步發展完善,可以多方位對疫苗臨床應用進行監測及控制風險,為公眾提供了全面的安全性保障。
二、中國疫苗監管體系形成與發展
2019年,中國生物制品事業迎來百年華誕。在漫長的百年發展歷史中,國家監管體系也伴隨生物制品事業同樣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疫苗監管
1919年,北洋政府在北平成立中央防疫處,隸屬北洋政府內務部衛生司,標志著我國疫苗事業的開端。最初的防疫處既負責血清、疫苗的制備,也負責防疫計劃的制訂和行政管理。1928年,防疫處由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成為專門的生物制品生產、研究機構,隸屬國民政府內政部,在衛生部成立后,劃歸為衛生部直屬機關,之后衛生部改為內政部衛生署,又轉歸衛生署管轄。中央防疫處曾先后生產牛痘疫苗、狂犬疫苗、傷寒疫苗、霍亂疫苗、鼠疫細菌性疫苗,以及白喉、破傷風類毒素等。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政府以及民間機構曾組織開展過不同規模的疫苗生產活動,但由于當時國內政治局勢混亂,難以對疫苗實行有效的監管。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的疫苗監管
1.疫苗生產質量標準的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生物制品機構進行統一規劃和調整,1949—1953年間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蘭州、長春、武漢六個中心城市建立生物制品研究所,負責疫苗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是以研究為主、制造為輔的傳染病科研機構。
1950年,經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批準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生物制品檢定所,負責全國生物制品的質量控制、各種標準品的分發,并組織起草修訂生物制品制造及檢定規程。隨后各個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別設立檢定科,根據制品類別配備了專職檢定人員,嚴把制品質量。為了秉公執法,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檢定科在業務上受衛生部生物制品檢定所領導。同年10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生物制品會議,在研究了國內外生物制品制造及質量檢定情況,同時參考蘇聯生物制品及疾病防疫專家意見基礎上,編制了《中央衛生部生物制品法規草案》,對中國生物制品法規的收載品種和編寫原則,以及法規起草分工等均作了明確規定,并對我國生物制品委員會的籌建、職責和工作程序等提出建議。
1952年,衛生部批準頒布《生物制品法規》,這是我國第一部生物制品國家法定標準。1959年1月,衛生部批準頒布《生物制品制造及檢定規程》,共收載了8個生物制品總則規程,15個細菌制品規程,5個病毒制品規程。1979年名稱變更為《生物制品規程》,直到1990年再次修訂時名稱確定為《中國生物制品規程》,在2005年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疫苗檢定質量監督
1958—1976年,先后經歷“大躍進”“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生物制品事業在挫折中前進。
1963年,衛生部、化工部、商業部聯合發布《關于藥政管理的若干規定》,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綜合性藥政法規。全國各生物制品研究所認真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企業管理。檢定科加大了質量控制力度,并把工作重點由單純成品檢定轉向生產全過程。在管辦合一體制下,監管部門引入蘇聯的駐廠監督員方式,直接介入生產過程以實現管控,疫苗供應和預防接種都在體制內循環。1964年,衛生部委托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負責起草《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條例》,之后以貫徹工作條例為契機,開展了全國生物制品大檢查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物制品研究所由衛生部下放到各省市管理,由于受到政治運動的影響,生物制品產業發展十分緩慢,尤其是科研工作幾乎完全停頓。1978年,根據國務院〔1978〕65號文精神,衛生部發布〔78〕衛防字第454號文,將全國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管理權重新收回衛生部。并于1979年6月在上海召開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修訂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條例》。
1982年,通過整頓、檢查和驗收,衛生部對全國6個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昆明中國醫科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頒發了疫苗生產許可證。1983年3月,衛生部以〔83〕衛藥字第9號文決定對部屬6個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檢定科實行由所在屬地所和國家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雙重領導,更加明確了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負責生物制品質量的檢定和監督工作。
(三)疫苗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
1.集中審批制度的確立
198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主席令31號)(以下簡稱《藥品管理法》)。并于同年成立了藥品審評委員會(藥品審評中心的前身),下設西藥、中藥、生物制品三個分委員會;負責對新藥的化學、藥理、毒理、臨床藥理等研究資料進行審評及評價;向衛生部提出可否進行臨床研究和批準生產的意見;與對已生產、使用的藥品進行臨床療效再評價,負責提出淘汰藥品的建議;對外企申請在我國臨床試用的新藥進行評議,提出可否接受的意見。自此新藥與疫苗產品全部由衛生部統一審批。
衛生部根據《藥品管理法》制定并頒布了《新藥審批辦法》及《新生物制品審批辦法》。對疫苗的分類和命名、研究(臨床前研究)、人體觀察(臨床研究)、生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從此我國疫苗的監管與審批進入了法制化時期。
1988年,為進一步完善該辦法,衛生部頒發了《關于新藥審批管理若干補充規定》。1992年,衛生部再次頒發了《關于藥品審批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并于1993年頒布《生物制品管理規定》,對生物制品做了補充規定。
2.《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頒布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時代的到來、跨國制藥工業的蓬勃發展,很多國際制藥公司和合同研究組織(CRO)紛紛進入中國成立合資或獨資企業,同時要求中國按照國際慣例和標準進行新藥的臨床研究,這為我國《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CP)的建立實施,創造了一定的外部條件和環境。1992年,我國政府派員參加了WHO GCP定稿會,回國后開始醞釀起草我國GCP。1997年,衛生部藥政局領導和專家參加了ICH大會,隨后參照ICH GCP,經七次修訂,于1998年3月頒布了我國首個GCP(試行)。后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該規范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完善,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目前,現行版GCP為2020年版。
3.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
199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SDA,簡稱國家藥監局)成立,藥品包括疫苗的監管迎來了獨立專業的行政執法機構。1999年《新生物制品審批辦法》頒布,更新了生物制品分類,并進一步明確了新生物制品研制的要求、臨床研究申報與審批流程、生產的申報和審批流程等。2001年《藥品管理法》修訂,2002年配套出臺《藥品管理辦法實施條例》,提出藥品注冊的概念。2002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并于2005年頒布,2007年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我國疫苗的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基本成形。
2019年8月26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于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2020年1月2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依據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完成對《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27號)的修訂及發布,隨后相關配套文件相繼頒布。
(四)疫苗監管體系的調整和完善
1.實行疫苗批簽發管理
2002年12月國SDA頒布《生物制品批簽發管理辦法(試行)》,自2003年1月15日起對疫苗等生物制品實行批簽發管理。該辦法在2004年以及2017年先后進行兩次修訂。現行版為2017年12月20日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審議通過,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辦法規定:對獲得上市許可的疫苗類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源篩查的體外診斷試劑以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規定的其他生物制品,在每批產品上市銷售前或者進口時,指定藥品檢驗機構進行資料審核、試驗現場核實、樣品檢驗。未通過批簽發的產品,不得上市銷售或者進口。
2019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以下簡稱《疫苗管理法》)經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共11章/100條,其核心充分體現了疫苗“戰略性”與“公益性”的地位;在藥品監管層面進一步明晰監管事權的科學配置,協同多元政策目標,形成疫苗供應和監管體系的有效均衡。《疫苗管理法》尊重市場規律,要求上市許可持有人對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疫苗安全承擔主體責任,規范了上市后管理的整體要求,創新生產工藝變更分級管理以提升監管針對性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法律責任章節大幅提高制度性震懾力;還首次明確了疫苗的責任強制保險制度,電子追溯體系致力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為確保《疫苗管理法》有效貫徹執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再次組織修訂《生物制品批簽發管理辦法》,2020年12月11日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3號文公布,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2.建立疫苗AEFI報告系統
由于疫苗本身的特性、接種過程復雜以及其他偶合因素,疫苗接種后會發生一定比例的不良事件。這些事件中有些較為嚴重,波及面較廣,影響較大,如不及時處理,易引起嚴重后果。疫苗上市后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監測系統能夠及時獲取疫苗引起的不良事件信息,以便盡早采取有效措施。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都已建立了較完善的監測系統。WHO也將其作為評價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疫苗監管能力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在經歷重大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如2003年非典(SARS)事件后,我國于2005年逐步建立了AEFI三級網絡監測系統,最初在10個省份試點,到2012年監測系統已覆蓋到全國所有縣市和鄉鎮,由衛生系統和藥監系統共同使用,并進行持續的改進和完善。
3.疫苗臨床試驗相關技術指南的頒布
我國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于2003年以后陸續發布了指導疫苗臨床研究的系列技術指南,對新疫苗、新的聯合/多價疫苗、艾滋病疫苗、含鋁佐劑疫苗以及其他需要通過臨床評價的疫苗所進行的臨床試驗提出相關的技術要求。其中《疫苗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是我國頒布的首個專門針對疫苗臨床試驗的技術指導原則。
為規范預防用疫苗臨床試驗的安全性評價,我國《預防用疫苗臨床試驗不良反應分級標準指導原則》于2005年10月發布。隨著臨床研究實踐和對人體醫學認知的深入,以及實驗室檢測技術的進步,為進一步規范預防用疫苗臨床試驗的安全性評價,加快不良事件分級標準與國際接軌,我國在2019年12月完善和更新了《預防用疫苗臨床試驗不良事件分級標準指導原則》。
為進一步加強疫苗臨床試驗質量管理,促進臨床研究質量的提高,保障受試者權益與安全,根據GCP,結合WHO對疫苗臨床試驗質量管理的有關要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了《疫苗臨床試驗質量管理指導原則(試行)》(食藥監藥化管〔2013〕228號)并于2013年10月31日實施。
為規范疫苗臨床試驗嚴重不良事件報告,加強疫苗臨床試驗安全性信息監測,保障受試者安全,2014年1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的《疫苗臨床試驗嚴重不良事件報告管理規定(試行)》(食藥監藥化管〔2014〕6號)規定:申辦者應指定專職人員負責臨床試驗安全性信息監測與嚴重不良事件報告管理;疫苗臨床試驗機構應建立臨床試驗安全性信息報告制度;嚴重不良事件報告分為個案報告與定期安全性報告。同時規定了研究期間定期安全性報告內容,以及不同嚴重不良事件性質(類別)的報告時限要求。隨后,藥品審評中心制定了《疫苗SUSAR個案及定期安全性報告的接收和評價工作程序(試行)》,進一步對疫苗臨床試驗中注冊申請人/申辦者報送的可疑且非預期嚴重不良反應(suspected unex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USAR)個案和定期安全性報告的及時接收和評價進行規范。
4.疫苗臨床試驗機構認定
根據《疫苗臨床試驗質量管理指導原則(試行)》要求:通常應選擇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作為臨床試驗負責機構,選定主要研究者,并在負責機構的協助下,選擇一個或者多個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或醫療機構作為試驗現場。
2013年12月10日,CFDA發布并實施《一次性疫苗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管理規定》(食藥監藥化管〔2013〕248號),對擬開展疫苗臨床試驗的機構,進行一次性疫苗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此規定的頒布,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對疫苗臨床試驗機構的監督管理,規范了臨床試驗管理,提升了臨床研究的能力。隨著2019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布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管理規定》(簡稱《規定》)的施行,疫苗臨床試驗機構的管理同治療用藥物,采用備案制管理,取消一次性疫苗臨床試驗資格認定批件。
NMPA發布的《關于做好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備案工作的通知》(藥監綜藥注〔2019〕100號)中,明確為貫徹落實《藥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主席令30號)要求,充分認識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備案工作重要性。這一舉措有利于釋放臨床試驗資源,更好地滿足藥物研發對藥物臨床試驗的需求,對鼓勵藥物創新、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NMPA要求各省級藥品監督管理局要高度重視《規定》的實施,加強與同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的協調配合,推動《規定》的宣貫培訓和備案管理工作,加強監督指導,做好本行政區域內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備案管理工作。指導行政區域內擬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的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有關單位按照相關要求使用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備案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備案。
自2019年12月1日起,相關機構和單位可登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網址http://www.nmpa.gov.cn),點擊“藥物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備案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備案系統)”進行備案。備案系統向社會開放,藥物臨床試驗申辦者可以登錄備案系統選擇已經備案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開展臨床試驗;有關單位和個人可登錄備案系統查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備案信息。
同時強調各省級藥品監督管理局要加強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監督檢查,切實落實屬地監管責任,組織做好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日常監管。加強與同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及信息通報;督促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按要求定期填報年度藥物臨床試驗情況總結報告。組織制訂并落實監督檢查計劃,加強對行政區域內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按照《藥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及其他相關規定組織查處。
5.國家疫苗監管體系通過WHO評估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至2009年,我國已有疫苗生產企業36家,能夠生產預防27種疾病的49種疫苗,年生產能力逐年提高。但由于多年來,我國疫苗監管體系尚未經過國際標準的評估,國產疫苗并沒有真正走出國門,只有部分疫苗企業的單一品種,以合作的方式或者國家間單一貿易的方式出口,出口的數量和出口范圍都有限。
2010年12月13—17日,WHO啟動了對我國疫苗國家監管體系的7個板塊:國家監管體系、上市許可工作、上市后監管包括接種后異常反應監測、批簽發、實驗室管理、監管檢查、臨床試驗監管的正式評估。來自WHO總部、WHO駐華代表處、美國FDA、法國健康食品衛生局等機構的評估專家,經過深入、細致、嚴格的檢查后,2個板塊獲得滿分,加上另外5個板塊的成績高分通過,總體達到了WHO的監管體系評估標準。
2011年3月,WHO在北京宣布中國疫苗監管體系通過了評估。中國生產的疫苗質量可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國際標準的認可;中國生產的疫苗有資格申請WHO的資格預審(PQ),進入聯合國疫苗采購計劃,供應國際市場。
按照WHO對疫苗國家監管體系評估的要求,國家疫苗監管機構應該在首次通過評估后的2~3年接受WHO的再次評估。我國于2014年接受WHO專家組對疫苗監管體系的再評估,再次高分通過,標志著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達到國際標準,且具有持續提升監管水平的能力。
自2013年開始,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流感疫苗、甲型肝炎滅活疫苗、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二價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等多款產品先后通過WHO產品資格預審,我國疫苗已走出國門,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陸續采購。
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全部免疫規劃疫苗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國內共有47家疫苗生產企業,可生產超過60種疫苗,有效預防34+種傳染病,生產的疫苗基本涵蓋歐美等發達國家上市的疫苗品種。多年來,我國疫苗生產企業總產能達到每年10億劑次,國產疫苗占實際接種量的95%以上,基本能夠滿足預防接種的需求,為防治重大傳染性疾病和積極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我國已有多個疫苗通過WHO的資格預審,疫苗產品陸續走出國門,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充分發揮了全球公共產品的作用。
(五)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及首部《疫苗管理法》頒布
2015年以前,因藥品審評審批工作存在審評資源不足的問題,審評任務積壓嚴重,導致出現新藥上市滯后和臨床急需醫藥產品可及性的問題。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提出了12項改革任務,全面推動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審評審批質量、解決注冊申請積壓、提高仿制藥質量、提高審評審批透明度。為進一步促進藥品醫療器械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滿足公眾臨床需要,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廳字〔2017〕42號),提出鼓勵藥品創新36條意見,涉及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上市審評審批、促進藥品創新和仿制藥發展、加強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強組織實施六個方面。
2018年7月15日,NMPA發布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存在記錄造假等行為的通告,該疫苗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也暴露出我國疫苗立法執法存在的不足。為此,迫切需要將分散在多部法律法規中的疫苗研制、生產、流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保障措施、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規定進行全鏈條統籌整合,系統謀劃思考,提升法律層級,強化法律措施,增強疫苗立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為鞏固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強疫苗管理,保證疫苗質量和供應,規范預防接種,促進疫苗行業發展,保障公眾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2019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簡稱《疫苗管理法》),于2019年12月1日實施。
《疫苗管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關于疫苗監管的國家立法;其頒布實施體現了國家對疫苗實行“四個最嚴”的管理制度,堅持安全第一、風險管理、全程管控、科學監管、社會共治,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體現了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戰略性和公益性。
(六)《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更新
200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施行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CP),對推動我國臨床試驗規范研究和提升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我國藥品研發的快速發展和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GCP中一些規定內容已經不再適用;隨著藥物臨床試驗領域新概念的產生和新技術的應用,如基于風險的質量管理、電子數據等,并未納入GCP中;近年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中發現比較集中的問題,如申辦者、研究者、倫理委員會等各方的責任理解不清晰,臨床試驗操作不夠規范,對于受試者的權益和安全保障不足,需要在GCP中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要求;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加入ICH并成為管委會成員,應當遵循和實施相關指導原則,此版GCP與ICH GCP在內容和要求上存在一定差異,有必要要對GCP做出相應的修改和增補,以適應藥品監管工作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新修訂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2020年第57號)于2020年4月23日發布,自7月1日起施行。新版GCP的修訂體現了國際臨床監管經驗,并兼顧國內衛生健康主管部門醫療管理的要求,主要修訂內容涉及:細化明確各參與方責任、強化受試者保護、強調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優化安全性信息報告、規范新技術的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