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突破傳統,適應需要,創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編者按
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1993年率先開辦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創建“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一套適應新的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首編中西醫結合臨床主體課程系列教材,在教學實踐中創建適應新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創新思維培養方法,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造就了一批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隊伍。“兩個基礎,一個臨床”培養模式的實踐產生了顯著的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
湖南中醫學院在40多年的高等中醫藥教育辦學過程中,先后開辦了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等多個中醫藥類本科專業,培養出了一大批中醫藥學專門人才。1993年,通過廣泛調研,根據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國家的有關法規政策及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和學科發展的現狀以及中西醫結合教育的現實,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中西醫結合復合型人才,在原中醫學專業的基礎上,萌發出新的辦學思路,在全國率先開辦了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并成立中西醫結合系,開辟了中西醫結合人才本科教育的先河。
(一)創建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兩個基礎,一個臨床”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門學科,它是建立在中國傳統醫學與西醫學的基礎上,且在兩者之間相互兼容、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后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在40余年的研究與探索過程中,中西醫結合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臨床上對許多的常見病、多發病和部分疑難急雜癥,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取得較好的療效,如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骨折、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皮膚病、肛腸病、眼底病等,均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充分肯定。同時,也形成了中西醫結合本身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論體系,使中西醫結合學科不斷發展,逐漸走向成熟。
從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的現狀看,中西醫結合臨床體系相對較成熟,已有一套主導臨床的思維方法—病證結合,積累了大量各科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也出版了各種中西醫結合臨床學術專著,為中、西醫相互結合形成一體化的臨床奠定了基礎,顯示出中西醫結合學科本身內在的特點和特色。故我們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教育的“一個主體”是中西醫結合臨床,而不是中醫臨床與西醫臨床之間的簡單相加。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現階段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經絡實質、針刺鎮痛、治則治法、中藥方劑等。但這些成就主要還是利用現代科學包括西醫的技術與方法對中醫藥的基礎理論進行研究與闡釋,其研究的成果學術界還存在較大爭議,且成就相對零散,中西醫的基礎之間還未達到交融狀態,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作為本科教學,還無法支撐中西醫結合臨床主體。為了保持中醫、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性,為中西醫結合臨床主體教育打好基礎,我們根據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特點和發展現狀,確立了“兩個基礎”,即中醫基礎和西醫基礎。
(二)創建一套適應新的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
為了使培養模式得到實現,我們成立了該專業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組織專家反復研討,創建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的課程體系,并制訂出詳細的教學計劃。其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5個課程模塊:①公共課:哲學、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學基礎、體育、計算機、大學英語;②中醫基礎課:中外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③西醫基礎課: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與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用生物學;④臨床基礎課: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方法學、西醫診斷學、局部解剖學、醫學統計學、科研基本功、護理技能訓練;⑤專業課: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西醫結合五官科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與中醫學專業比較,其特點如下:①中、西醫臨床合二為一;②中醫主體基礎課程與中醫學專業一致;③加重西醫基礎;④增加中外醫學史、中西醫結合方法學等橋梁課;⑤基礎課先西后中。
(三)首編中西醫結合臨床主體課程系列教材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最大特色和亮點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這個主體。主體的各門課程雖然有部分學術專著出版,但無正式的教材出版,作為教學的載體,教材建設成為學校辦好該專業的當務之急。學院在1995年組織近100名專家、教師率先編寫并出版了我國第一套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臨床系列教材共5本,即中西醫結合臨床系列《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五官科學》。填補了中西醫結合教材建設的空白,既滿足了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的教學需要,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又為1999年在我國首次實施的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奠定了基礎。2001年,根據學科的發展,七年制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的需要和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再次組織省內外專家、教師協編出版了第1套五年制和七年制共用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系列教材共9本,即《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眼科學》《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學》《中西醫結合口腔科學》《中西醫結合傳染病學》。新版教材在知識的深度、廣度及反映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與新成就方面又有所突破,配套教材的成功建設為培養模式的實現提供了充分保障。
(四)創建適應新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創新思維培養方法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立足于“臨床”,實踐教學是專業教學的重中之重。湖南中醫學院除在前期基礎課程中增加基礎實驗課時外,部分課程還增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部分優秀學生可實行導師指導制,科研實驗室對本科生進行開放。基礎課程實驗教學大綱進行規范化建設,加強基礎教學實驗室的建設。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夯實基礎、突出臨床和強調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臨床實踐實行三段式教學方法,即教學見習、強化訓練和臨床實習循序漸進,強調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在充分利用省內現有臨床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擴大視野,在醫療較發達的省市建立本專業的教學基地,近3年先后在深圳、江門、廣州等地建立了10余所教學醫院,基本滿足了本專業的教學需要。學生動手機會增多,視野開闊,綜合能力也得到較大發展,并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針對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臨床基本技能較缺乏的現實,我們增設強化訓練計劃,并在全國率先創建了“模擬醫院”,使學生得以掌握臨床的基本技能,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為后期的臨床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為了保證臨床實習目標的實現,我們率先制訂了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的實習大綱和實習計劃。根據中西醫結合醫療的現狀,強調規范實習與實習基地具體情況具體安排的辯證統一,既要保證學生學習的基本質量,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
中西醫結合是一種創舉,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更應該注意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除在課程設置上增設科研基本功、中西醫結合方法學等選修課程外,還強調專業教師本身的獨創思維與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潛移默化與影響滲透。提倡、鼓勵和支持本專業學生開設第二課堂,成立科技小組,創建“中西論壇”,組織社會實踐(如“三下鄉”活動),重視科技競賽,出版科技論文,在學生中培養出濃厚的創新空間與氛圍。
(五)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造就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為了保證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的實現,確保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質量,培養優質師資隊伍是辦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中西醫結合臨床課程是本專業教學的難點所在,臨床課程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中西兼通,知識面廣,有一定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經驗。根據具體情況,實行中西醫結合專職教師為主、附屬醫院或外單位教師為輔的教師管理方式,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全面實施教學計劃。由于中西醫結合臨床課程教學的難度較大,對教師本身素質、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度較高,教師壓力大,教與學相長,教學與科研、臨床相互促進,在教學的實踐中,激發和促進專業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專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批熱愛專業、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中西醫結合系的13名專職教師中,有3名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名為博士生導師,7名為碩士生導師;其中包括教授7名、副教授4名、講師2名;8名有博士學位,2名有碩士學位;現承擔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和1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成為學校各學科隊伍中學歷、職稱最高的專業團體。
(六)“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培養模式取得了明顯的辦學效益與社會影響
1.社會反響
五年制本科至2004年已畢業6屆學生共475名,總就業率達95%以上,特別是近兩年就業率幾乎達100%;為社會培養了一批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教學和管理的專業后備人才和生力軍,緩解了湖南省中西醫結合人才青黃不接的矛盾。2004年本專業在校學生1 055名,其中五年制845名,七年制210名。畢業學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較高,2003屆學生考取研究生率達25%;通過10年的辦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已成為湖南省的“熱門專業”。近幾年的招生過程中,在學費高于其他專業30%的情況下,仍難以完全滿足考生對本專業就讀的要求,生源來自于全國26個省市。
2.行業影響
“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培養模式經過教學實踐不斷完善,所形成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方法、實踐體系和人才質量標準等,在許多院校得到推廣應用。現全國有20余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和高等醫藥院校開辦了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大部分實施的是“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湖南中醫學院1995年編寫出版的第1版中西醫結合臨床系列教材被指定為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藍本教材,2001年編寫出版的第2版中西醫結合臨床系列教材被指定為中西醫結合類中級技術資格考試藍本教材,湖南中醫學院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指定為《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南》和《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指南》主編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在前期教材建設的基礎上,促進了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國家規劃教材(第1版)的建設。2003年正式啟動的規劃教材首批16本,湖南中醫學院主編5本,副主編8本,并被指定為牽頭學校,標志著湖南中醫學院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的領先地位。
3.專業輻射
全日制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開辦也輻射和影響到湖南中醫學院其他辦學形式和層次。2000年湖南中醫學院正式開辦七年制本科中醫學專業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現在校學生4屆210人);1999年開辦全日制自考五年制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3屆6班近400人);2002年開辦湘杏二級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2屆6班近400人);2002年開辦成人教育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本科(2屆2班100余人);2002年接受郴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升本學員進入五年制本科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專業的輻射層面較大也較快,既可培養社會所需求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又為學院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4.學科發展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的創辦帶來了中西醫結合系的成立,為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建立了很好的平臺。本科教學過程也促進了教師素質、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湖南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快速發展。2002年中西醫結合臨床被批準為湖南省省級重點學科;2003年中西醫結合臨床被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中西醫結合基礎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共建單位。
總之,“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中醫學傳統的辦學理念,填補了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的空白,培養了一批社會急需的復合型中西醫結合應用型專業人才,提高了湖南中醫學院的辦學聲譽,促進了湖南中醫學院的改革和發展,也必將造就一批大師級的中西醫結合專家、學者。
(來源:何清湖.突破傳統 適應需要 創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醫教育,2004年第2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