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興化醫學流派
  • 朱杰
  • 2831字
  • 2025-03-15 06:56:38

第三節 明代興化醫家與學者概覽

興化城東岳廟南,有一條南北向的“晝錦街”,后來也叫“利步街”或“東岳廟橋下街”,與東城內南崔家巷相交的四岔路口地面,有一方用于鎮邪的大石磨盤,老興化人都稱此地為“大磨子”。晝錦街世居沈姓,沈氏原籍杭州,元末戰亂遷至興化。“晝錦街”的得名,是因為街上有座明代為紀念湖廣按察僉事沈靖衣錦還鄉而建的“晝錦坊”。 興化沈家的堂號也就改成了“晝錦堂”。《漢書·項籍傳》曰:“富貴不歸鄉,如衣錦夜行。”“晝錦”即為顯貴而還故里的意思。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為宰相韓琦在故鄉相州修建“晝錦之堂于后圃”寫過一篇《相州晝錦堂記》,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引來很多書法家紛紛抄錄,尤其是極富盛名的蔡襄、趙孟頫、董其昌,他們分別以楷書、行書及米芾書風一揮而就,留下傳世名帖。

沈靖,字繼善,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為官黃州期間,曾于洗墨池畔重建東坡先生祠:“黃州黃岡縣學宮之前,有宋蘇長公洗墨池,而學宮即其故宅處也……天順五年辛巳,予按節來黃,因訪其實,傾俸資貿而得之,池洼然以方,上有古梅,相傳當時所植,雖株干欹橈,而生意隱然,若有待者。予亟命工疏其湮廢,構祠池畔,中塑長公遺像。尤懼久而褻且弊也,乃繚以周垣,辟徑于鄰之報恩寺,且俾寺僧昕夕奉祠事之,庶使瞻仰興起,而其跡終不至于泯也。”(《重修東坡洗墨池祠堂記》)沈靖還說過:“士之所以異于人者,以義理養心智;以學問養才能;以德養身;以名位養功業;以道養天下;以政養民;以著述養萬世。”(《養心齋集》)沈氏族裔多從醫。

沈辰,字用維,精于岐黃之道,與興化著名的“三相國”之一的“五朝元老”高穀(1391—1460年)是至交,相傳高穀在京為官時偶染微疾,苦于好友沈辰不在身邊,無法按脈診斷。當夜,高穀夢見與沈辰交談心事,醒來后病體竟獲痊愈,他大為欣喜,便作《夢思卷》一文寓藥名以寄沈辰,當時的名宦聽聞此事,都爭相題詠。

沈永,字南溪,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召為太醫院醫士,曾參修《永樂大典》。其子沈良清、孫沈鸞、沈鶴世承醫業,皆為一方名醫。沈鶴被稱為“杏莊先生”。沈鶴七十大壽時,李春芳、宗臣、徐大經等人都到場致賀。沈鶴之子沈露,字苓田,一字潤甫,與宗臣(1525—1560年,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人,明代文學家,“嘉靖七子”之一)幼年即為好友,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召為御醫,時世宗嘗感疾,經旬不食,諸醫束手不能治,召沈露,一藥而愈,擢為太醫院院判,主持校正醫典。沈露后裔沈日賁、沈煒父子皆為名醫。

明代有眾多興化醫家載于史料。竹泓鎮舒余舍(古名舒虞舍)舒氏骨傷,以自種之“接骨樹”鮮葉及虎杖、三七等鮮中草藥搗爛外敷,再覆蓋自制紅布膏藥,以收活血化瘀之功。至第9代舒漢鼎尤負盛名,至今已傳至第16代。

潘弼,字夢徵,號西泉居士,明代興化人。精醫學、易經及道家理論。朱彝尊《經義考》收錄有潘弼的《讀易管見》。潘弼著有《醫學運氣考正》《刪次內經》,為海內宗師。次子潘應奎,承家學,亦成名醫,并工詩。

解楨,明代興化人,著有《儒門醫學便覽》。書目見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揚州府志》卷二十四《文苑志·經籍之雜類》內。另外,明殷仲春《醫藏書目》“旁通函”云:“《醫學便覽》四卷,解楨。”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儒門醫學便覽》,興化解楨。”[1]此書國內未見,日本存有抄本。

李齊芳(1523—1592年),字子蕃、子繁,號壒村,又號青霞外史,附監生,任鴻臚寺序班,升詹事府主簿,歷升南京中軍都督府都事。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之胞弟。著有《壒村詩集》,編刻唐李白《李翰林分類詩》8卷賦1卷、唐杜甫《杜工部分類詩》11卷賦1卷(二種合稱《李杜詩合刊》)、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8卷、《讀南華真經雜說》1卷、宋郭忠恕《佩觿》3卷,還有《韻略類繹》4卷(李齊芳類編、沈沾注釋,刻于隆慶二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本),以及醫著《宦邸便方》(明錢后崖輯、李齊芳增輯)、《幼科圖訣藥方》2卷和《辨證》1卷附1卷[2]。其中的《幼科圖訣藥方》,上卷治小兒雜癥,下卷專治痘疹。提出的育兒觀“飲食必節,寒熱相均,毋愛惜太過”被后世公認。

陳沄,字丹宇。明代興化人。10歲熟讀《本草綱目》。《江蘇歷代醫人志》載:“遇奇疾,諸醫束手,沄一言剖決,病立起。尤能診脈知休咎。”識證準,判斷明,精通《易經》,設“丹宇精舍”于城內馬橋,兩個兒子陳守一、陳雋皆工醫。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居住在金家花園巷中的王繼美“以疾不赴公車,陳沄診之曰:‘趣北上,公名成矣。’信以兼程往,果登第。”(咸豐《重修興化縣志》卷十《方伎》)這一個“趣”字,真是神來之筆!趣,從走從取,古同“促”,有催促、趕緊的意思,快步趨之,必有所取。果然,在陳沄鼓勵下,克服了怯場心理,王繼美與同里魏應嘉成了同科進士。王繼美,字元玉,官山東布政使參議,咸豐《重修興化縣志》卷八《列傳》有記:“幼慧,經史一讀輒不忘,文不依傍時藝,惟從靜悟中得之。”王繼美提掖孟津王鐸,賞識同鄉吳甡,王、吳后來均入閣拜相,王繼美的兩個女兒則分別嫁給了陳雋和吳甡。

吳甡(1589—1670年),字鹿友,號耑愚,晚號柴庵。明代興化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晉江及山東濰縣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升為御史。后因反對閹黨魏忠賢被削籍革職,罷官歸里。崇禎皇帝即位后,吳甡官復原職。后出任河南、陜西巡按。崇禎七年任山西巡撫,曾上書言晉民三苦:一苦饑荒無計糊口,二苦無力交租,三苦社會動亂無以自保。懇求免去最貧窮十州縣租稅,深得民心,在晉四年“軍民戴若慈母”。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內閣次輔。四牌樓“平章綸閣”匾是為吳甡所立,取位高職重之意。著有《安危注》《柴庵疏稿》等。精醫,編撰脈學著作《脈訣筌蹄》,成書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現存清初可繼堂刻本,以王叔和《脈訣》為藍本,刪去其中七表八里,增入李時珍二十七脈及四言舉要、奇經八脈等。《脈訣筌蹄·自序》云:“夫醫之為道,上可事親,下可濟人,中可保身,豈可視為微末也哉。”醫學精微,不可以小道視之。如論沉脈,謂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如石投水,必極其底。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其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又謂之石,亦曰營。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虛微,去如數者,病在中也。描述精詳,易于體悟學習。末附望、聞、問及小兒色診。采用歌訣體裁,加以少量注釋,使之通俗易懂,便于記憶。吳甡的字號“鹿友”“柴庵”,寄托了其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吳甡《脈訣筌蹄》書名是出自《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為捕魚的竹器,蹄是捕兔的器具。以“脈訣筌蹄”作為書名,意即讀之可以掌握診脈技巧。

興化市博物館藏吳甡手札255mm×460mm(紙本)

興化文化名人陸滄浪、陸西星、李長科、李清也為醫學研究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東方.《千頃堂書目·醫家類》辨證[J].中華醫史雜志,2009,39(3):182-186.

[2]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3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垫江县| 兴业县| 禄劝| 肃南| 永平县| 巨鹿县| 全南县| 寻乌县| 安溪县| 罗田县| 大同市| 泉州市| 梓潼县| 榆树市| 扬州市| 怀仁县| 高青县| 清水河县| 军事| 广东省| 呼图壁县| 嘉义县| 灵寿县| 平湖市| 美姑县| 孟州市| 曲沃县| 永年县| 宜川县| 晋州市| 浮梁县| 新昌县| 东阳市| 肥乡县| 文登市| 富阳市| 伽师县| 定陶县| 青州市| 阜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