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小兒常用麻醉方法

一、麻醉前準備及麻醉前用藥

【麻醉前訪視】

是指麻醉前麻醉醫生對患者全身及重要臟器生理功能作出評估,完善麻醉前各項準備,使患者體格和精神兩方面均處于最佳狀態,以增強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能力,提高患者在麻醉中的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或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麻醉后的并發癥。

1.了解患者情況

既往病史、手術麻醉史、治療用藥史、過敏史、家族遺傳病史、預防接種史、生長發育情況、必要化驗(血常規檢查、肝腎功檢查、心電圖、胸片、生化檢查)、體格檢查(張口度、牙齒活動情況、體溫、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

2.與外科醫生溝通

了解手術方案、體位、難易程度、手術時間、危險程度、是否需特殊麻醉處理(如控制性降壓、術中喚醒)。

3.與患者家長溝通

講解有關麻醉問題,消除患者家長緊張情緒,建立相互信任關系。

4.病情評估分級

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ASA分級),制訂相應麻醉方案。

【麻醉前特殊準備】

1.行局部阻滯麻醉患者的局部應做特殊擦洗。

2.消化道手術患者麻醉前應留置胃管,排出胃內容物。

3.擇期手術禁食禁水時間 清飲料或水2h;母乳4h;配方奶、牛奶等液體乳制品,淀粉類固體食物6h;油炸、脂肪及肉類食物8h。

4.擇期手術患者應體溫正常;急診手術高熱患者將體溫降至38.5℃以下,以防術中高熱驚厥。

【麻醉前用藥】

小兒麻醉前用藥目的是鎮靜、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抑制異常反射、減輕疼痛。咪達唑侖0.5mg/kg術前30min口服,或右美托咪定3~4μg/kg術前30min噴鼻,有良好的鎮靜效果。

二、局部麻醉

【常用局麻藥】

兒童常用局麻藥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羅哌卡因等。

【常用局麻方法】

1.表面麻醉

局麻藥與黏膜表面接觸獲得局部麻醉的方法。適用于咽喉部、氣管內、鼻腔內、眼部的麻醉及手術操作。缺點是麻醉效果弱,多為小兒全麻的輔助方法。小兒支氣管鏡檢查常選用支氣管表面麻醉,2%~4%利多卡因噴霧會厭及喉頭,通過一細管插入氣管注入利多卡因,逐漸擴散至支氣管,安全劑量5mg/kg。

2.局部浸潤麻醉

簡稱局麻,是將局麻藥分層注射到手術部位的組織內,阻滯神經末梢。適用于門診小手術。

3.區域阻滯麻醉

手術切口四周及底部注射麻醉藥,阻滯手術區內的神經干及神經末梢。適用于門診手術。

三、神經及神經叢阻滯

【臂叢阻滯麻醉】

1.組成及走行

臂神經主要由C5~C8及T1前支組成,有時C4及T2的小分支也參與,是支配整個手、臂運動和絕大部分手、臂感覺的混合神經。組成臂叢的各脊神經穿出椎間孔,在前、中斜角肌間形成臂神經叢,橫過肩胛舌骨肌后方,集中成束,先在鎖骨下動脈上方,再轉至外側,在斜角肌間隙與鎖骨下動脈并列于第一肋骨面上,經鎖骨中點下行至腋窩頂,轉向腋下與腋動脈包在同一血管神經鞘內。

2.操作步驟

(1)腋路臂叢阻滯:

患者仰臥,被阻滯的上肢外展90°,前臂外旋,呈行軍禮狀。左手在腋窩頂肱二頭肌與緣肱肌間摸到腋動脈搏動后,固定好腋動脈,右手持22#針沿動脈旁刺入,直到出現刺破鞘膜的落空感,針伴隨動脈而擺動,連接注射器,回抽無血即可緩慢注藥。注藥后可適當加壓按揉,可使藥液向上擴散增加阻滯范圍。此法易于阻滯,但局麻藥毒性反應較其他入路高。

(2)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仰臥位,頭偏向對側,暴露患側頸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可摸到一條肌肉即為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緣摸到一條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兩肌肉間的凹陷是前、中斜角肌的肌間溝。此法易于掌握,適用于小兒,不會引起氣胸,易阻滯膈神經、喉返神經、頸交感神經,可能出現霍納綜合征,但多自行恢復,不需處理。

(3)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鎖骨下血管旁臂叢神經阻滯:

小兒胸膜頂位置較成人高,上述兩種方法易引起氣胸,不宜應用于小兒。

3.局麻藥

0.25%~0.5%布比卡因2mg/kg單用或復合1%利多卡因5~7mg/kg,在藥液中加入1∶200 000腎上腺素,可延長作用時間。

4.并發癥

氣胸、出血及血腫、霍納綜合征、喉返神經麻痹、膈神經麻痹。

【指神經阻滯】

手指根部偏背側,穿刺針分別向指骨推進注射,至指骨兩側。適用于拔甲等指部小手術。局麻藥中不加腎上腺素。

【陰莖根部神經阻滯】

陰莖根部腹側,穿刺針分別從陰莖體正中向陰莖白膜快速穿入,回抽無血,注射藥液有較大阻力,即操作正確。陰莖背神經阻滯:穿刺針垂直方向從恥骨聯合下緣進針,刺向恥骨聯合弓下緣與陰莖根部之間,回抽無血將局麻藥注入。局麻藥中不加腎上腺素。適用于包莖等門診小手術。局麻藥可用0.5%普魯卡因或1%利多卡因5~10ml。

【髂腹下及髂腹股溝神經阻滯】

髂前上棘內上方1cm處進針,向腹股溝韌帶內下方,至腹外斜肌筋膜做扇形浸潤。局麻藥為1%利多卡因5~7mg/kg,亦可用0.5%普魯卡因或0.2%布比卡因。此神經阻滯用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術中術后鎮痛,操作簡單,但由于不能預防牽拉精索或疝囊引起的疼痛,術中需輔助基礎麻醉,或作為術后鎮痛的一種方法。

【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

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操作的準確性和成功率,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廣泛服務于臨床,受益于兒童。其優勢包括可直視需阻滯神經及局部解剖結構,避免血管損傷;注藥時可觀察局麻藥的分布,及時調整穿刺針位置,避免局麻藥誤注血管或神經內;可提高神經阻滯精準性,減少局麻藥的用量,起效時間更快,神經阻滯效果更佳。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包括外周神經阻滯及軀干阻滯(特點是不需要尋找神經和神經叢,局麻藥物直接注射于特定的肌間平面,在此平面內藥物擴散并浸潤目標神經)。目前已應用于臨床的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包括臂叢神經阻滯、下肢神經阻滯,軀干阻滯包括腹橫肌平面阻滯、腹直肌鞘阻滯、腰方肌阻滯、髂腹股溝神經及髂腹下神經阻滯、肋間神經阻滯、胸神經阻滯等。

四、椎管內麻醉

椎管內麻醉主要包括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滯麻醉、骶管阻滯麻醉。

【局麻藥的藥理學】

新生兒及3個月內的嬰兒肝臟功能發育不成熟,影響藥物的清除與排泄,嬰幼兒體內白蛋白與藥物結合低,體內缺乏降解酰胺類局麻藥的酶,故酰胺類局麻藥容易引起嬰幼兒全身毒性反應;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嬰兒體內假性膽堿酯酶只有成人的一半,因此脂類局麻藥的清除率降低。

局麻藥的中毒反應主要是單位時間內局麻藥用量過大所致,分為興奮型和抑制型。興奮型以中樞興奮為主,表現為煩躁不安、激動、抽搐甚至全身痙攣;抑制型以中樞抑制為主,出現神志消失和循環系統征象。應用鎮靜藥或全身麻醉藥可提高局麻藥中毒反應的閾值;加用腎上腺素減慢局麻藥的吸收,也可提高局麻藥的安全劑量范圍。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

1.小兒解剖生理特點

新生兒脊髓和蛛網膜終止于第三腰椎,隨年齡的增長,脊髓終止點逐漸上升,1歲后上升至第一腰椎,5~6歲時小兒脊髓位置和成人一致。新生兒脊柱幾乎平直,小兒抬頭后出現頸椎前彎,坐立后形成胸椎后彎,行走致使出現腰椎前彎,5~6歲后這些彎曲被韌帶固定,故嬰幼兒腰麻時麻醉平面不易控制。小兒蛛網膜下腔血管豐富,腦脊液循環快,易于麻醉藥排泄,麻醉阻滯時間相比成人短。

2.麻醉操作

腰麻可在患者清醒下操作,以便調節麻醉平面?;颊邆扰P位,穿刺部位選擇腰3、4間隙,局麻完善是成功的關鍵,緩慢進針,避免患者扭動改變進針方向。當穿刺針穿過棘間韌帶,穿破硬脊膜蛛網膜時,突破感明顯,伴有腦脊液流出,繼續進針少許,使穿刺針頭斜面全部進入蛛網膜下腔,連接注射器回抽無血,為清亮腦脊液后注射藥液。注藥速度1ml用時1~4s,完畢后平臥3~5min,測麻醉平面,根據手術部位,升高或降低床頭調節麻醉平面。15~20min平面固定。快速注藥每1ml用時1s,平臥位麻醉平面多固定在胸6水平。

3.藥物及劑量

0.2%布比卡因輕比重藥液,最大用量6ml。

學齡前兒童藥量(ml)=體重(kg)×0.15

學齡兒童藥量(ml)=[體重(kg)×0.15+年齡(歲)×0.5]÷2

4.麻醉平面的調節

平臥位時容量和注藥速度是決定麻醉平面的主要因素。

5.禁忌證

穿刺部位感染,脊髓脊椎疾患,重度貧血,休克患者是絕對禁忌。6歲以下小兒,上腹部手術麻醉平面不宜調控,不宜施用腰麻。

6.并發癥

(1)血壓下降:

因麻醉平面上升過快過高,血管擴張所致,小兒多伴有術前輸液量不足。如肋間神經被阻滯,將出現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癥狀。加快輸液量,多數患者可維持正常血壓;當血壓下降超過基礎值的25%,需靜脈推注麻黃堿0.5mg/kg。

(2)腰背痛:

因穿刺損傷韌帶,術后長時間臥床腰肌勞損所致。適當理療熱敷,早日下地活動有助于緩解疼痛。

(3)頭痛:

小兒發生率低,可能與腦脊液外流導致顱內壓減低有關。治療措施包括增加輸液量,術后平臥休息至少6h,減少腦脊液外流。

(4)暫時性神經癥狀:

少見,原因不明。術后出現坐骨神經損傷癥狀,下肢神經段性感覺障礙,或伴有運動障礙。使用營養神經藥物、理療等方法,1周內多可恢復,偶有治療數月恢復者,無后遺癥狀。

(5)躁動、惡心嘔吐:

原因可能是麻醉平面上升過高造成肋間神經部分麻痹,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手術時間過長未給予基礎麻醉,術中患者不適;麻醉平面過低內臟牽拉痛;下肢感覺消失帶來的不適感。對癥處理,準確計算用藥量,防止麻醉平面過高或過低。

【硬膜外阻滯麻醉】

1.小兒解剖生理特點

新生兒硬脊膜外腔腔內間隙小,有疏松的脂肪組織、淋巴管和血管叢,頭尾上下之間通暢,使局麻藥易向兩端擴散,阻滯范圍廣。自皮膚至硬脊膜外腔距離:新生兒0.5~1.0cm,1歲內小兒0.8~1.4cm,1~3歲1.2~2.3cm,4~6歲 1.4~2.6cm,7~10歲 1.8~3cm,11~14歲2.2~3.5cm。有一簡易計算公式:皮膚至硬脊膜外腔的距離(mm)=年齡(歲)×2+10。小兒硬脊膜外腔較成人狹小,血管叢豐富,置管易導致硬脊膜外腔出血,故我院小兒硬膜外阻滯麻醉多采用單次法。

2.麻醉操作

小兒胸、腰、骶部均可進行硬膜外腔阻滯,由于腰部脊椎間隙相對寬直,易于操作,故腰部硬膜外阻滯較多應用。小兒脊柱平直,通過加快注藥速度或改變針口方向,腰部硬膜外阻滯范圍廣泛。小兒都采用直入法穿刺,22#針頭破皮,如應用硬膜外穿刺針直接穿刺,有把損傷皮膚帶入硬脊膜外腔的可能,曾有報道形成異物,壓迫脊髓。硬膜外穿刺針依次過皮膚、皮下組織,進入棘上、棘間韌帶,拔出針芯,將抽有少量生理鹽水的玻璃注射器連接硬膜外穿刺針,緩慢推進穿刺針,邊進入邊輕推注射器,此時注射器有較大的阻力,當針尖進入硬脊膜外腔時,阻力消失,98%有明顯落空感,回抽無出血,再次推注少量生理鹽水以確定穿刺針達到硬脊膜外腔。

3.藥物及劑量

利多卡因8~10mg/kg。濃度新生兒0.5%,1歲內嬰幼兒0.8%~1%,1~5歲1%~1.2%,5歲以上可增至1.2%~1.5%。麻醉維持時間1h內,肌松效果良好。布比卡因麻醉效能比利多卡因強4倍,麻醉阻滯時效4~5h,用量2~2.5mg/kg,濃度:未成熟兒0.2%,新生兒0.25%,幼兒0.375%~0.5%。我院多年來應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單次硬膜外阻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阻滯時效可達5~6h。其中利多卡因濃度0.5%~1%,劑量4~6mg/kg;布比卡因濃度0.2%~0.375%,劑量2~2.5mg/kg。如果使用合劑,其配制為:

2%利多卡因5ml+0.75%布比卡因5ml(配制濃度為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用量0.5~0.6ml/kg。適用學齡兒童及幼兒。

2%利多卡因5ml+0.75%布比卡因5ml+注射用水5ml(配制濃度為0.66%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用量0.7~0.8ml/kg。適用1歲以內嬰兒。

4.并發癥

(1)血壓下降:

一般多在用藥后15~30min出現,由于腹腔內臟和下肢的血管擴張所致。處理方法是加大輸液量,血壓低于基礎值25%時,適量靜脈注入麻黃堿。麻醉前充分補足小兒需要液量是有效的預防方法。

(2)暫時性神經癥狀:

是硬膜外阻滯麻醉后的一個少見但后果嚴重的并發癥。表現為麻醉后出現下肢或臀部的疼痛或感覺遲鈍,另外,患者還可伴有一些其他的神經癥狀,例如:下肢軟弱,麻木,感覺異?;虬螂啄蜾罅舳鑼?。與使用的局部麻醉藥物、患者的體位、穿刺技術、局麻藥中加入血管收縮藥等多種因素有關。90%的患者,麻醉后一星期內完全恢復,極少數需長期恢復鍛煉。營養神經的藥物、理療及積極的康復訓練有助于癥狀恢復。

(3)腰背痛:

穿刺損傷腰背部韌帶是原因之一,麻醉后肌肉松弛,患者長時間臥床,肌肉韌帶勞損及手術體位也易導致腰背痛。麻醉醫生穿刺操作應輕柔,切忌盲目穿刺。

(4)局麻藥中毒:

注藥過程中或注藥后數分鐘內,患者出現驚厥、抽搐、呼吸循環系統變化。局麻藥入血或進入骨髓腔,一次使用超出局麻藥的安全劑量是局麻藥中毒的主要原因。治療:維持血流動力學平衡和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氣管插管控制呼吸;控制驚厥,驚厥發生時一定要保護好患者,防止意外的損傷;靜脈注射地西泮0.2~0.3mg/kg;必要時使用肌松藥,機械通氣。預防:使用安全劑量內的局麻藥;注藥前回抽無血液回流,避免局麻藥誤入血液;局麻藥中加用腎上腺素,收縮硬脊膜外腔血管,減緩局麻藥吸收;小兒穿刺前輔用安定基礎麻醉,提高中毒反應閾值;單次硬膜外阻滯推藥先慢后快,了解毒性反應的先驅癥狀,如突然肌肉抽搐,呼吸變化不勻。如發生中毒反應,暫停注藥,面罩給氧,更換麻醉方法。

5.注意事項

(1)我院采用單次硬膜外穿刺法,要求穿刺操作謹慎,在確定穿刺成功且無硬脊膜外腔出血條件下方可推注局麻藥;如穿刺操作不順利,硬脊膜外腔確定有懷疑,必須放棄硬膜外阻滯麻醉,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2)穿刺操作宜輕柔,小兒棘上、棘間韌帶無鈣化,韌而不硬;幼兒椎骨骨質薄,穿刺針穿破骨質進入骨髓腔,也可產生推注少量液體無阻力,回抽無血的假象,但伴隨推注液體阻力升高。預防主要依靠操作者手感,進針細膩。

【骶管阻滯麻醉】

1.小兒解剖生理特點

小兒骶骨裂孔相對寬大,骶管阻滯操作方便,適用于下肢、會陰及下腹部手術。新生兒骶管阻滯可達T4~T6脊神經平面,可行上腹部手術。

2.麻醉操作

患者側臥位或上側下趴位。中指觸摸尾骨尖,拇指尖從尾骨沿中線向上摸,觸到骶骨末端呈V或U形的凹陷,即為骶骨裂孔。7#針頭垂直刺入皮膚,過骶尾韌帶時有阻力消失感,再稍進針達骶管前壁,放平針體與骶骨軸線一致,繼續進針1~2cm,回抽無血即可注藥。另外,在骶裂孔上緣下方凹陷處,平行骶骨軸線進針,有落空感即為針頭已過骶尾韌帶,稍進針回抽無血即可注藥。

3.藥物及劑量

1%利多卡因5~7mg/kg,0.2%~0.375%布比卡因2mg/kg混合液,加1~2ml生理鹽水,混合藥液注射量0.5ml/kg可擴散至腰2~腰3,長時間手術加1∶200 000腎上腺素,單次注射。

4.并發癥

(1)穿刺出血:小兒骶管血管叢豐富,熟練的麻醉操作亦有可能刺破血管出血。

(2)局麻藥中毒:多為穿刺出血未發現,局麻藥進入血液所致。

(3)小兒蛛網膜下腔可低至S2,增加穿破硬脊膜的機會,導致全脊麻。

(4)小兒骨組織柔軟,尖銳的針頭易誤入骨髓腔,產生局麻藥中毒。

5.注意事項

(1)髂后上棘連線相對于第二骶椎,硬脊膜囊終止于此,穿刺針的深度不得超過此連線,否則有誤入蛛網膜下腔發生全脊麻的危險。

(2)骶骨裂孔解剖變異較多,如穿刺困難應改用其他麻醉方法。20%左右兒童合并有骶骨裂,不宜使用骶管阻滯麻醉。

(3)出血性疾病、局部神經疾病的患者不宜應用。

五、全身麻醉

【靜脈全麻】

任何一種麻醉藥很難滿足全身麻醉的基本要求,達到鎮痛鎮靜良好、肌肉松弛、神經反射抑制,故臨床上常多種麻醉藥復合使用,取長補短,相互作用減少各自的劑量,達到麻醉的平衡。

我院曾用靜脈麻醉藥配方:

氯利合劑

氯胺酮2ml(100mg)+2%利多卡因 5ml(100mg)+ 東莨菪堿 1ml(0.3mg),共 8ml。靜脈每次推注0.05~0.1ml/kg,或0.3~0.4ml/kg肌內注射。術中可靜脈推注丙泊酚1~3mg/kg加深麻醉。適用于短小手術,如疝氣、鞘膜積液、換藥、小外傷等,禁用于喉頭、肛門等正中線的手術。

氟芬合劑

氟呱利多2ml(5mg)+芬太尼2ml(0.1mg),共 4ml。按 0.05~0.1ml/kg靜脈推注,1h 后可追加芬太尼1μg/kg。使小兒平穩入睡,適用于各種檢查。

氯安合劑

氯胺酮2ml(100mg)+咪達唑侖2ml(10mg),共 4ml。 按 0.05~0.1ml/kg 靜 脈 推 注,或0.2ml/kg肌內注射,作為基礎麻醉輔助椎管內麻醉使用。

【吸入全麻】

開放及半開放的吸入麻醉由于麻醉藥浪費量大,手術室空氣污染嚴重,臨床已很少使用。目前使用緊閉式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有蘇醒快、肌松效果良好、維持平穩、誘導時無需靜脈通路的優點,適用于嬰幼兒靜脈通路建立前的鎮靜、換藥、拆線、石膏固定、疝氣等短小手術。現常用吸入麻醉藥是七氟烷,七氟烷無刺激性氣味,吸入后肺泡濃度升高快,停藥后蘇醒迅速,對心血管功能影響小。

1.操作方法

(1)潮氣量法誘導:

本方法適合于所有年齡的小兒,尤其適用于嬰幼兒和不合作的學齡前兒童,是小兒吸入麻醉誘導最常用方法。連接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血壓等必要監測。面罩輕扣嬰幼兒口鼻部,小流量吸氧,逐漸打開七氟烷揮發罐,從1%到6%加深麻醉,待小兒呼吸平穩,對托下頜刺激無反應,麻醉成功即可進行其他操作。麻醉維持可持續面罩呼吸,亦可置入喉罩通氣,維持用1%~3%濃度。

(2)肺活量法誘導:

適合于合作的小兒(一般大于6歲)。讓小兒用力呼出肺內殘余氣體后,將面罩蓋于小兒口鼻處并密閉之,囑咐其用力吸氣并屏氣,當小兒最大限度屏氣后再呼氣,可能此時小兒意識已經消失。否則,令小兒再深吸氣、屏氣和呼氣,絕大多數小兒在兩次呼吸循環后意識消失。小兒意識消失后,將七氟烷的揮發罐濃度調至3%~4%,新鮮氣流調整至1~2L/min。維持自主呼吸,必要時輔助呼吸。

(3)濃度遞增法誘導:

適于合作及危重小兒。開啟七氟烷揮發罐,起始刻度為0.5%,小兒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入濃度0.5%(如果希望加快速度每次可增加1%~1.5%),直至達到6%。如果在遞增法誘導期間,小兒躁動明顯,可立即將吸入濃度提高到6%~8%,新鮮氣流量增至5~6L/min(改為潮氣量法)。小兒意識消失后,立即將七氟烷的揮發罐調至3%~4%,新鮮氣流調整至1~2L/min。維持自主呼吸,必要時輔助呼吸。

2.注意事項

(1)吸入麻醉藥不可開始時即用高濃度,其對呼吸道的刺激使小兒反抗麻醉醫師的操作,容易發生屏氣,導致喉痙攣缺氧發生。

(2)小兒易哭鬧,分泌物較多,麻醉操作宜輕柔,面罩給氧順應小兒,使其逐漸麻醉加深,以防嘔吐反流發生。必要時清理口腔及呼吸道,以防舌后墜及呼吸道梗阻。

(3)哭鬧小兒如誘導時快速加深麻醉,或淺麻醉時給予強烈的手術刺激,膈肌會發生不自主的陣發性收縮,影響患者通氣和手術操作。出現膈肌痙攣時,減淺麻醉如停止吸入麻醉藥,吸痰管刺激鼻黏膜常可有效;加深麻醉也可使呃逆消失。

(4)吸入麻醉誘導成功后,應立即建立靜脈通路,輔助其他鎮靜鎮痛藥物及肌肉松弛藥物完成喉罩放置或者氣管插管。

(5)小兒吸入麻醉誘導早期可能出現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一般持續時間很短。誘導期間低血壓罕見,但在術前存在明顯血容量不足或并存循環功能障礙的小兒可能發生,尤其是早產新生兒,必要時降低吸入濃度并使用血管活性藥物。

(6)切忌高濃度吸入。誘導時在小兒入睡后立即降低七氟烷吸入濃度。如果忘記調整,高濃度七氟烷可能導致嚴重循環抑制,甚至心搏驟停。

【靜吸復合麻醉】

靜吸復合麻醉是現在小兒麻醉的主要方法,由于短時效的靜脈麻醉藥丙泊酚,吸入藥七氟烷,肌松藥羅庫溴銨,鎮痛藥瑞芬太尼等的臨床使用,使靜脈麻醉與吸入麻醉相輔相成,使小兒麻醉的時間、麻醉的深度、鎮痛的深淺完全被麻醉醫師全程控制,減少了麻醉的不確定性,適用于所有手術。復合麻醉對麻醉醫師的要求高。麻醉醫師不僅要熟練使用麻醉機,了解各種使用藥物的特性,而且應該了解各種手術操作,使麻醉的時間、深淺與手術操作步調一致,更重要的是,對術中意外情況的及時發現,正確地判斷和處理。

六、氣管插管術及氣管拔管術

【氣管導管的選擇】

2歲以上小兒導管內徑ID(mm)=年齡/4+4

2歲以上小兒經口導管插入的深度(至門齒)(cm)=年齡/2+12或ID×3;

2歲以上小兒經鼻導管插入的深度(至外鼻孔)(cm)=年齡/2+14或ID×3+2。

小兒個體差異大,氣管插管前在計算的插管型號基礎上,應再準備相差半號的氣管插管各一根。

【經口氣管插管術】

在麻醉護士輔助下使患者頭約30°后仰,口張開,此時口、咽、喉軸線重疊。面罩輕度加壓給氧,胸腹均勻起伏。下頜松弛后,麻醉醫師左手持喉鏡從口正中沿舌體表面推向會厭,彎喉鏡置于腭垂底部,會厭與舌根交界處即舌會厭正中裂,上提喉鏡即可顯露聲門裂。新生兒舌體大,聲門位置高,宜采用直喉鏡片。直喉鏡片沿著右側口角置入口腔,將舌體推向左側,喉鏡片頭部插過腭垂,挑起會厭,接觸聲門裂上部。暴露聲門后,右手持氣管導管隨導管弧度插入氣管。小兒氣道最窄處是聲帶,氣管插管通過聲門裂而過不了聲帶時,切不可粗暴插入,以免聲帶損傷。插管成功,連接麻醉機,聽雙肺通氣情況,防止插管過深和氣道阻塞。如氣道漏氣,氣囊內注氣1~2ml。確定插管成功,妥善固定好氣管導管和牙墊,連接好麻醉回路。

【經鼻氣管插管術】

多用于口腔內手術操作的小兒。操作前需準備氣管插管鉗,潤滑劑。患者平臥,頭后仰,氣管導管外涂潤滑劑,沿鼻腔緩慢下滑,如遇阻塞,旋轉氣管導管,調整方向,切不可粗暴用力,以免鼻腔黏膜損傷出血,必要時更換氣管導管。左手持喉鏡置入口腔,直視下插管。插管鉗夾住氣管導管前部,協助調整導管方向。

【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氣管插管術】

患者張口困難、小頜畸形、顏面瘢痕、聲門極高等困難插管時需用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插管。纖維支氣管鏡外徑最小可通過5.0mm的氣管導管,限制了其在嬰幼兒的應用?;A和表面麻醉后,置入牙墊,纖維支氣管鏡套入氣管導管一同置入口腔,纖維支氣管鏡下尋視會厭,深入聲門,氣管導管沿纖維支氣管鏡導入氣管,拔出纖維支氣管鏡。分泌物過多影響操作視野,需要隨時清理;纖維支氣管鏡須置于正中位,以免誤將梨狀窩當作聲門;小兒纖維支氣管鏡與氣管導管間隙狹小,一旦導入氣管導管后應快速拔出纖維支氣管鏡,以免氣道阻塞,發生缺氧。

【氣管插管注意點】

小兒的氧儲備少,耐受缺氧的能力更差,故氣管插管前面罩下純氧通氣1min,且迅速完成氣管插管。插管時操作手法應輕柔,切忌導管過粗、用暴力插入導管,否則極易造成氣管損傷和術后喉水腫。氣管插管后一定要聽診雙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尤其新生兒,以防氣管插管過深,妨礙通氣。

【氣管拔管術】

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吞咽反射恢復,呼吸均勻,潮氣量充足,即可拔管。拔管前要吸凈氣管內及口腔分泌物,充分給氧膨肺后,抽出氣囊內氣體,頭轉向右側拔管。吸痰管不應大于氣管導管內徑的1/3,氣管內吸痰時間應在15s內,越小的患者吸痰時間越短,以免缺氧發生。拔管時吸痰管應置于口咽部,防止拔管刺激氣道,引發嘔吐,口腔分泌物流入氣道。拔管后,觀察患者呼吸均勻,無呼吸道梗阻癥狀,吸入空氣5min內無缺氧發生,即為拔管成功。

七、喉罩的應用

【喉罩的選擇】

在不插管的情況下喉罩通氣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可進行控制呼吸,廣泛應用于小兒全麻手術,喉罩型號及適用范圍(表4-2)。

表4-2 喉罩型號及適用范圍

【喉罩的優點】

絕大多數門診手術可在喉罩麻醉下進行,操作簡單,不需要肌松藥,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對氣管無機械性刺激,具有面罩和氣管插管的共同優點。對聲門高會厭暴露困難的小兒尤其適用。

【置入方法】

1.直視置入

使用喉鏡,直視下將喉罩順舌正中置入喉部。

2.盲探置入

(1)正入法:

抽盡喉罩內氣體,在喉罩背側涂少量生理鹽水作為潤滑劑。患者頭頸部輕度后仰,左手將患者口打開,舌上提,右手持喉罩置其背尖部于硬腭前側門齒的后部,用示指輔助喉罩沿硬腭軟腭順序進入,持續沿頭顱方向壓至下咽腔部位,直到感覺有特征型阻力(提示達到上食管括約肌)為止。移開示指前用另一手輕壓住氣道導管,以防喉罩移位。向氣囊內充氣,置入牙墊,固定位置,保持通氣。

(2)反轉法:

患者體位與正入法相同,右手持喉罩順舌正中沿舌體表面插至咽喉部,翻轉喉罩,調整位置即可。

喉罩置入后,不宜做托下頜等操作,有將喉罩壓向喉頭可能,導致位置變化。

【麻醉誘導及維持】

兒童使用喉罩時無需使用肌松藥,下頜松弛,無保護性反射下即可進行操作。術中維持可機械通氣,亦可自主呼吸?;颊哝偼闯浞?,淺麻醉下喉罩仍可耐受。自主呼吸時應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以防二氧化碳蓄積。

【拔除喉罩】

患者保護性嗆咳、吞咽反射恢復,放掉氣囊內氣體,吸凈口腔內分泌物,可將喉罩拔除。

【適應證】

1.無嘔吐反流危險的手術,適用于不需要肌肉松弛的體表、四肢短小全麻手術。

2.困難氣道的患者,當氣管插管困難而使用喉罩以后,喉罩還可導引完成氣管內插管。

3.通過喉罩可施行纖維支氣管鏡激光治療聲帶、氣管或支氣管內小腫瘤手術。

4.對頸椎不穩定的患者施行氣管插管需移動頭部有較大顧慮時,可使用喉罩。

5.因氣管導管會使狹窄氣管內徑進一步減少,因此喉罩對氣管狹窄的嬰幼兒具有優勢。

6.急救復蘇時可置入喉罩,如操作熟練可迅速建立有效通氣,及時復蘇。

【禁忌證】

1.對上消化道反流、嘔吐者,喉罩無防止誤吸作用,故飽胃、腸梗阻、腸麻痹等胃內容物排泄延遲、插胃管患者禁用。

2.經喉罩不易吸出口腔氣道分泌物,故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多的患者禁用。

3.扁桃體Ⅱ度以上患者,插入操作較困難,且氣囊不易密閉咽喉部,慎用喉罩。

4.嚴重肥胖及肺順應性低的患者,有氣體入胃可能,禁用喉罩,哮喘、肺出血患者禁用。

5.小兒腺體分泌物旺盛,長時間手術(超過2h以上)患者,因氣道分泌物無法吸出,氣道阻力增加,不宜應用喉罩。

6.俯臥位、術中需變換體位患者,不宜應用喉罩。

【并發癥】

1.喉痙攣

喉罩置入和拔出時麻醉過淺,操作刺激引發。按正確的方法使用喉罩,置入時患者麻醉深度應達到下頜松弛、嗆咳反射消失。如發生喉痙攣,應加深麻醉,充分供氧,清除口腔氣道分泌物。

2.呼吸道梗阻

因喉罩使用時無法吸出氣道分泌物,導致氣道梗阻,故喉罩不宜應用在長時間手術、呼吸道分泌物多的小兒。麻醉誘導時給予阿托品減少分泌物,麻醉維持階段監測PETCO2,如出現呼吸道梗阻現象應更改麻醉方法。

3.反流誤吸

機械通氣應用不當時,如正壓通氣,潮氣量過大可將氣體吹入胃中,導致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入氣道。圍麻醉期仔細觀察,如出現胃脹、腹壓增加等情況,需及時吸出胃內容物,必要時更改麻醉方法。

4.術后咽喉疼痛、局部組織損傷

與喉罩壓迫、操作不當有關。

【注意事項】

1.不能完全按體重選擇喉罩,應根據小兒的發育情況參考標準體重,選擇大小合適的喉罩。

2.維持足夠的麻醉深度,盡管喉罩的刺激遠小于氣管導管,但麻醉過淺、吞咽、咳嗽等可能導致喉罩移位,嚴重時可導致喉痙攣。

3.麻醉期間應特別注意呼吸道的阻力和通氣情況,如果吸入峰壓大于15cmH2O,就可能漏氣至食管,導致胃脹氣、反流和誤吸,一旦發生氣道壓過高或者漏氣嚴重時,要及時調整喉罩位置,必要時應立即拔出喉罩行面罩通氣或者改為氣管插管。

4.氣道密封性不如氣管內插管,嘔吐和反流發生時對氣道不能起保護作用。

(辛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榕江县| 林口县| 罗源县| 六枝特区| 通榆县| 兴安县| 时尚| 济宁市| 南皮县| 泗阳县| 汉阴县| 仁化县| 汾西县| 香格里拉县| 齐齐哈尔市| 九江县| 康乐县| 乐都县| 新巴尔虎左旗| 平度市| 达日县| 海安县| 海南省| 金乡县| 松原市| 双城市| 白水县| 四子王旗| 嘉义市| 湟源县| 孟州市| 卓尼县| 方山县| 峡江县| 新河县| 从江县| 东莞市| 调兵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