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火力全開的宋太宗
- 興宋從祖宗附體開始
- 拂影星河
- 2164字
- 2025-03-04 00:03:43
趙諶見二人已到,緩緩起身,眼神變得迷離而深邃,仿佛靈魂已被太宗趙光義所占據(jù)。
他用一種低沉而威嚴(yán),帶著幾分滄桑與厚重的聲音說道:“吾乃太宗皇帝是也,今日借當(dāng)今太子之身,特來教訓(xùn)汝等。”
徽宗趙佶和官家趙桓聽聞此言,頓時大驚失色,連忙跪地叩拜。
“趙佶!汝為趙氏子孫,承祖宗基業(yè),肩負(fù)天下萬民之托,卻貪圖享樂,荒廢朝政!
吾在位之時,日夜勤政,不敢有絲毫懈怠,唯恐辜負(fù)太祖之托、百姓之望。
汝卻以天子之尊,縱情聲色,疏于國事,致使奸佞當(dāng)?shù)溃癫涣纳?
朕常告誡子孫,為君者當(dāng)以天下為己任,勤政愛民,節(jié)儉自律。
汝卻反其道而行之,奢侈無度,耗費(fèi)民力,興建園林,搜羅奇珍,致使國庫空虛,百姓困苦。
汝可知,天下之財,皆民之血汗?汝如此揮霍,豈不愧對祖宗,愧對黎民!
更令吾痛心者,汝疏于武備,怠于邊防,致使金兵南下,國勢日衰。
吾當(dāng)年北伐契丹,雖未全功,亦知外患之重,時刻不敢忘懷。
汝卻一味求和,不思進(jìn)取,終致山河破碎,社稷危亡!
趙佶,汝之才情,吾不否認(rèn),書畫金石,汝確有天賦。然汝為一國之君,豈可因私廢公?
汝之職責(zé),在于治國安邦,而非沉溺藝事。汝之過失,非但害己,更害天下蒼生,害我趙氏江山!
吾今訓(xùn)汝,望汝幡然悔悟,放權(quán)子孫,以挽狂瀾于既倒。
若再執(zhí)迷不悟,恐吾大宋江山,將毀于汝手,屆時汝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
又是火力全開,還是指責(zé)太上官家,趙桓聽了心中竊喜,老祖宗都是公允的,自己過錯不大。
徽宗趙佶伏地痛哭,“太宗在上,罪臣知罪,罪臣愿以死謝罪。”
趙諶又將目光轉(zhuǎn)向官家趙桓,繼續(xù)模仿太宗的口吻說道:“趙桓,汝繼位之后,面對虜賊壓境,猶豫不決,在主戰(zhàn)與主和之間搖擺不定,錯失諸多戰(zhàn)機(jī)。
如今,金兵圍城,局勢危急,汝卻仍無破敵之決心,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吾大宋江山毀于一旦?”
官家趙桓渾身顫抖,“太宗,臣桓有罪,定當(dāng)改過自新,不負(fù)祖宗期望。”
趙諶微微點(diǎn)頭,語氣稍緩,“如今,太子趙諶受吾與太祖所托,一心抗金,欲提拔忠義之士,壯大抗金力量,此乃明智之舉。汝應(yīng)全力支持,不可退縮。”
徽宗趙佶和官家趙桓連忙應(yīng)道:“謹(jǐn)遵太宗旨意。”
趙諶繼續(xù)說道:“汝等切不可目光短淺,只圖一時之安,卻不知虜賊之野心永無止境。
若一味求和,吾大宋遲早會淪為虜賊的附庸,百姓將永無寧日。唯有堅定抗敵,方能保吾大宋江山,護(hù)吾子民周全。”
官家趙桓抬起頭,眼神中透露出堅定之色,“太宗放心,臣桓定當(dāng)堅持抗金不在動搖,全力支持太子。”
趙諶看著官家趙桓,滿意地點(diǎn)點(diǎn)頭,“汝等二人應(yīng)父子一心,共渡難關(guān)。若有違背,祖宗在天之靈,定不輕饒!”
說罷,趙諶緩緩閉上雙眼,片刻后,再次睜開,眼中已恢復(fù)了往日的清明。
他看著跪地的徽宗趙佶和官家趙桓,裝作茫然地問道:“父皇,皇爺爺,這是怎么回事?”
做戲自然要做全套,趙諶的忽悠功夫又有精進(jìn),可謂是輕車熟路,輕松駕馭。
徽宗趙佶和官家趙桓對視一眼,將剛才“太宗附體”之事簡要告知了趙諶。
趙諶佯裝震驚,隨后跪地叩拜,“感謝太宗庇佑,趙諶定當(dāng)不負(fù)期望,為保衛(wèi)大宋江山,竭盡全力。”
官家趙桓扶起趙諶,說道:“諶哥,有太祖和太宗的指引,我們定要堅定抗金。”
趙諶心中大喜,“父皇英明,有父皇支持,我大宋抗金大業(yè),必能成功。”
第二日早朝,朝堂之上氣氛凝重。
當(dāng)趙諶向官家趙桓提出提拔李若水與曹輔時,主和派大臣們果然紛紛反對。
唐恪站出來,拱手說道:“陛下,曹輔資歷尚淺,驟然提拔至高位,恐難以服眾。況且如今局勢復(fù)雜,朝堂需穩(wěn)定為宜。”
他沒有反對李若水,知道反對也沒有。李若水的資歷足以擔(dān)任一部尚書。
之前趙桓要提拔李若水就是他自謙才便宜了王時雍。
所以唐恪把矛頭指向了曹輔,一個七品小官而已。
趙諶心中暗怒,反駁道:“唐大人,如今金兵圍城,國難當(dāng)頭,正是用人之際。
資歷之說,此刻并非首要考量。若因循守舊,錯過良才,何以退敵?”
孫傅也上前一步,說道:“官家,太子殿下所言有理。曹輔監(jiān)察百官,公正嚴(yán)明,不畏強(qiáng)權(quán),正是我大宋抗金所需的棟梁之才。”
吏部尚書王時雍冷笑道:“孫相,話雖如此,但提拔官員關(guān)乎朝廷大局,不可僅憑太子殿下與孫相的一面之詞。”
官家趙桓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似乎有些猶豫。
尚書右丞陳過庭終于表態(tài),“李侍郎曾多次提出破虜良策,曹御史也熟悉秘書省之事。此等忠義良才,在此危難之際理當(dāng)重用。”
主和派看到這位大佬也下場支持太子,頓時偃旗息鼓。
看了一眼太子趙諶的官家趙桓,這個時候終于下定決心,開口將昨晚“太宗附體”之事告知了眾臣。
眾臣聽聞,皆驚訝不已,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官家趙桓威嚴(yán)地掃視著群臣,說道:“太宗皇帝旨意,吾等自當(dāng)遵從。李若水與曹輔皆忠義可嘉,朕決定擢李若水為吏部尚書,曹輔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王時雍遷禮部尚書。”
主和派大臣們雖心有不甘,但聽聞太宗皇帝“顯靈”,也不敢公然反對。
隨著官家趙桓金口一開,李若水和曹輔順利得到提拔,順帶著還把王時雍從吏部踢到了禮部。
朝堂之上,主戰(zhàn)派的力量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壯大。
不出趙諶所料,主和派終于按耐不住,把金國使者的和談要求搬到了朝堂之上。
太宗附體雖說不讓和談,但是如今是金人點(diǎn)名讓太子出城,他們的想法還是能不打還是以和為貴。
耿南仲在朝堂上率先發(fā)難,“若能通過和談解避免大戰(zhàn),實(shí)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唐恪這次請出了前任少宰何栗出面,“請官家答應(yīng)金使要求,讓太子親自前往城外與兩位元帥面談。”
唐恪也緊隨其后,“請?zhí)拥钕虏灰桥鹑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