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崇教殿。
馮孝約步至殿內,面露喜意,手捧絹帛包裹之物,見李承乾于寶座上,速上前行禮。
“殿下,成了!”
李承乾一喜,急忙示意其呈上來。
馮孝約小心翼翼打開絹帛,儼然是兩本書。
李承乾翻看幾頁,甚是滿意,問道:“可有校對?”
“臣與數人親自多番校對,并無錯漏!”
“叔儉,此事辦得甚合孤心意,雕板于何處?”
“臣使人封存于箱中,現于殿外。彼匠人,臣均禁于一處院內,由察事司負責看守,其家眷均安排妥當,定不會走漏風聲,壞殿下大事?!?
李承乾輕拍馮孝約肩膀,人總是會成長的。現已不需多加囑咐,便能辦事滴水不漏,孤便喜歡這般天選打工人。
隨手召來內侍,道:“速請李詹事,孤有要事相商!”
內侍離去,馮孝約道:“殿下,北張村已建造紙坊,臣令察事司兩人于附近執守,但恐需數月方能獻上紙。”
李承乾聞言,微頷首,造紙過程太漫長,這也是無奈之處。
“殿下,還有一事。御史大夫那日回府之后,便閉門不出,有工部韋郎中與御史劉洎拜訪?!?
“孤知曉,有異常之處,需即刻告知孤?!?
那日韋挺于朝廷失盡顏面,只能怪李百藥其戰斗力太兇殘,殺人誅心。
此舉基本斷絕韋挺于貞觀一朝上進之路,除非另換新君,否則去大唐各州旅游之計應提上日程。即便韋挺再大度亦不能咽下此等窩囊氣,故不得不防。
“喏!”
李承乾思慮片刻,突想起一事,道:“另需替孤需一處酒樓,大一些,地段稍好,將其買下,不可逞兇,需以理服人?!?
察事司無品無級,總不能讓一眾僚屬為愛發電,盡管不少人是樂意至極,但總歸是沒錢干活不得勁,也是時候添加一些進項了。
“喏!”
馮孝約領令,隨之頗為遲疑,似乎欲言又止。
好在李承乾注意其舉動,問道:“有難處?”
“無難處,臣定能辦妥?!瘪T孝約瞬息之間便下定決心,讓其阿耶獻上家財。
阿耶,你也不想斷了兒上進之路吧?
李承乾反應過來,道:“少頃,你再持孤之令,取五百貫,切記以理服人,不可妄為。若是被狀告府衙,你自行領罰?!?
……
李百藥得知太子急召,問內侍問不出個所以然,以為東宮出大事,匆忙而至。
一入殿,便見詭異一幕,幾只箱子并排于殿內,李承乾翻看書籍,馮孝約似木雕于身旁,一動不動。
李百藥正欲行禮。
李承乾合上書籍,速上前阻止,隨之將手中之書遞予李百藥,道:“李師傅,無需多禮,請觀此書?!?
李百藥接過,頓感莫名,莫不是太子急召只為觀書,斷不可能。遲疑片刻,便看向手中之書,名曰《貞觀農書》,分為上下兩冊,一冊百余頁。
大殿只有些許翻書之聲,李百藥眼神漸閃現幾分神異,書中上冊乃以往農書梳理而成,下冊著重介紹農具制作及使用之法,并圖文并茂般描繪貞觀犁與筒車。
許久,李百藥方略顯不舍放下,道:“殿下,此舉大善!段尚書尚在為貞觀犁與筒車撰文,不料殿下已然成書?!?
李承乾心頭大樂,楊思齊此人自那日見李承乾之后,隨之開竅,謹記李承乾一月之期。
明明數日便可功成,但其總能挑出些許瑕疵,工部諸臣對楊思齊既煩又欽佩之至,無他,其乃匠人天才爾,總能點出尋常人不能及之處。至于其為何不能一下子指出,就不得而知。
工部諸臣本欲呵斥,奈何東宮屬官于其旁,實屬沒轍。
“叔儉,開封箱子,讓李師傅過目?!?
李百藥甚喜,一入殿門,早已對這幾箱子燃起濃郁興致,此時欲一觀是何物。
隨之上前,見一塊塊木板整齊疊放于箱內,頗為疑惑拿起一塊木板,漸發現其不同尋常,上面有雕刻字樣,此乃雕刻之術。其字樣反向,細看幾字,頗感熟悉,急翻書,一一印證,臉上狂喜。
左手持書,右手持板,一張一合,道:“殿下,此書可是這般刊印而來?”
李承乾不由感慨,好睿智的老頭,一看便通。
“然也,李師傅可曾見過此物?”
李百藥搖頭,再細細撫摸起來,感受那柔美觸感。
“不曾,秘書省倒是有刀刻于竹簡之上案牘。此物殿下何處尋得,此物若是讓秘書省得知,定會欣喜若狂,彼校書郎再亦不用抄書至天明。”
李承乾清晰記得雕版印刷術便是在初唐開始出現,莫非不是在貞觀年間,那群和尚還沒搗鼓出來?罷了,多思無用,且再坑工部一筆。
“寺院僧人所創,其用此法刊印佛經,孤偶爾得之,覺此法甚好,便召匠人試用之,不料一舉功成。”
“李師傅,若是將此書交由段尚書,其欲出價幾何?”
李百藥一愣,隨之竟露出詭異一笑,太子莫不是忘了某兼工部尚書,如此計賺工部,當真無絲毫愧疚嗎?
隨之,神色一斂,心中默念自己是個臨時工,道:“哦,殿下有何計議?”
“此書,孤可使匠人一日可刊印兩百本?!?
李承乾心中盤算,以目前匠人,預估兩百本較為保守,刊印雖是技術活,但其上手不難,大不了培養一些匠人上崗,一人持一塊板,拼命刊印。
雕刻匠人才是稀缺資源,長安善于雕刻匠人,馮孝約都將其請來了,且用了貼身服務。
“多少?兩百本。”李百藥伸出兩根手指,滿臉不可置信,驚喝一聲,“殿下,此言當真?”
“孤豈會妄言。”
李百藥沉吟片刻,心中急算,道:“此書欲作價兩貫(注1),不知可否?”
此價格倒是適中,李承乾頷首,以示同意。
“殿下,欲送段尚書幾本?”李百藥問道,“送”字顯得尤為有靈性。
李承乾略作思考,緩緩道:“大唐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縣,各州府一本,各縣一本,孤約莫估計段尚書至少亦需兩千本。”
李百藥眼神一亮,望李承乾一眼,莫非太子亦有范蠡之才。此乃一舉兩得,錢名均有,利于大唐,功在千秋。
不由驚嘆道:“妙,妙,妙!”
少頃,李百藥腦中靈光乍現,頗為神秘道:“殿下,何不亦施恩于勛貴士族,便作價三貫,彼田地甚多,三貫如九牛一毛爾,其必不會吝嗇,樂意之至?!?
終究是姜還是老的辣,瞧瞧這想法,這語言藝術。施恩,兩字,孤便甚喜。
“哈哈……”
兩人相視一笑,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