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上躺下閉上眼睛得時候,腦中的情緒紛亂又難以控制,淚水突然從眼眶里爭先恐后得涌出,仿佛回到了兩年前那種“生病”的狀態,非常湊巧的是手機里播放的還是兩年前喜歡聽的那本小說,雖然情節已經熟悉,但是再聽到高潮迭起處依然會心緒激蕩,也許這就是充滿情緒的好的作品的力量,每次重溫的時候就像初見,就像一段好的經歷,每次回憶都是一段溫暖的力量,當然反之亦然。
以前聽說“推諉扯皮”,想著不過也是推來推去,多打幾個電話的事情,最后總能把這個事情找到一個合適的歸處,今天重新審視這個詞,才發現還是自己不夠理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當我再次坐到辦公室里見到嚴陣以待的M先生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將會是一次艱難的談話,因為他的狀態已經告訴我,處理的基本思路不會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那個人”。不得不說,他成長了,相比去年那漏洞百出的措辭和閃爍其詞的態度,今年的他明顯是有備而來,懂得了上綱上線,迷戀上搶占道德的制高點,并且用以前你說過的話反復攻擊你,明明是一種斷章取義,但是似乎又不能否認那些自己說出口的真實想法。在曾經還存在信任的時候,那些“掏心掏肺”的表達,如今都成了這場有所預謀“背刺”理所當然得借口。只是這一切我已經熟悉了,相同的話術和套路我已經經歷過一次,只是那個人比他更嫻熟、更高級,可能在這個“墨守成規”的職場鏈條上,真的有程咬金的“三板斧”。不知道這樣的話術是如何口口相傳的,但是一場熱血上頭是真的會被這場言語邏輯自洽的詭辯消弭,不是問題解決了,也不是情緒解決了,而是你似乎在這場言語交鋒中似乎沒法“自證清白”,沒有魚死網破的想法就只能捏著鼻子咽下,至于其他,并不是上位者要考慮的問題,因為他只想解決你。
原來有那么一類人,真的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別人,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是通過不停得偷梁換柱讓你反復解釋甚至“自我懷疑”,更時髦得講法叫“PUA”,亦或者苦口婆心勸你“做人要有韌性”“不能操之過急”。只要不按他得劇本表演下去,一切就會突然變得不那么體面,或者是猝不及防得聲嘶力竭“你這個人也就這樣了”“再這樣不知好歹你一輩子也就這點出息了”,明明在你傾聽得上一個分鐘里他還在開場白“你一直工作非常優秀……”。共事將近10年,過程中為了平衡關系犧牲了自己的很多利益,我以為那是為了一份共同的事業,時至今日才明白,只是因為自己是那個最好搞定的人,自然也是如今那個最容易被一腳踢開的人。不禁想起那句網絡名言,男人的謊言,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我最大得錯誤可能就是,信了第一次,竟然又信了第二次。
當他看似充滿關切的建議多看幾本溝通學書籍,試圖以勝利者的姿態解決這一場對話的時候,我還掙扎一下說“好吧,作為上司你是對得,也許你只是想考驗我,對我的困境選擇了袖手旁觀,”,M先生依然在說“我沒有,我在盡心盡力解決你的問題”。面對這份“倔強”,真的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在短劇里,這個時候應該奮起反擊,但是現在得我只想想辦法遠離這個泥潭,10年的青春已經喂了狗,我不想再跟狗繼續撕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