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內部矛盾這一最可怕的“敵人”也如暗潮涌動,再次洶涌襲來。這讓風雨中飄搖的元朝和忽必烈再次遭受這種內亂的考驗。
早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的過程中,帝國內部就出現了宗王勢力的分裂,本土的多數西道諸王紛紛選擇支持阿里不哥。
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并盡可能多的爭取到更多支持,忽必烈默許并賦予了幾位宗王對其封地的合法統治權。意思就是你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稱王稱霸,但不能明著對外說,對外的口徑一致是都歸朕忽必烈管。
被賦權的宗王,包括了術赤兀魯思的后王別兒哥、察合臺兀魯思的后王阿魯忽和八剌,以及他的六弟旭烈兀(后來統治了被稱為伊利汗國的地區)。
忽必烈的想法很簡單,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好處均沾,利益共享。妄圖誘使這些宗王們能夠來支持自己的統治,但他還是嚴重低估了人性的丑惡,欲求不滿是人的天性,一時的利益難以讓人保持長期的效忠。這些宗王們表面上是唯他是從,但背地里早已商量好怎么瓜分忽必烈的地盤了。畢竟,在權利斗爭中,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不會輕易被人所左右。
忽必烈自然也明白這一道理,但是沒辦法,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這些人不聽話要反抗,總不能全部干掉吧?!而且黃金部落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怎么能殺得完呢?!只能在表面上裝作不知道,暗地里多安排點暗哨盯著那幾個蠢蠢欲動的宗王。
然而,并非所有宗王都順從于忽必烈的統治。特別是窩闊臺兀魯思的海都,自恃祖父合失曾有承襲汗位的資格,對忽必烈心懷怨念。早在阿里不哥叛亂之時,就與察合臺汗國等勢力勾結在了一起,聯合了術赤系的諸王,長期盤踞西北,時不時地如蚊子般侵擾元朝邊境。短期上看是為了給忽必烈“添堵”以及搶奪食物等必要的生活資源,長期上看則是妄圖顛覆忽必烈政權。
這一招不可謂不毒,蒼蠅不咬人但惡心人。說反抗吧,每次來也只是以騷擾為主,搶奪為輔,搶完就跑,絕不戀戰。說不反抗吧,邊疆時不時傳來戰報,擾得人心煩。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被忽必烈提名的欽察汗國的忙哥帖木兒也是“墻頭草隨風倒”,看見眼前的局勢后也轉變立場,開始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
在無奈之下,忽必烈決定給他們一點教訓,希望他們能夠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王,守好自己的利。于是,他命令察合臺的八剌進攻海都。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這些極限拉扯和沖突,讓海都的野心更加大了,沖突升級導致了政治事件的發生, 1269年的塔刺思會議上,術赤系、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的諸王決定聯合起來反對忽必烈。
而身在東北的乃顏,身為鐵木真幼弟帖木格的后裔,一直以來擁兵自重,心中不滿忽必烈在遼東設立東京行省,這一舉動極大地消減了自己的權力。于是,在1287年悍然起兵反叛,與海都遙相呼應,一南一北,形成夾擊之勢,妄圖對大元朝構成威脅。
這一事件給元廷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因為可以視它為對年老忽必烈的試探,同時也提前暴露了元朝在邊疆地區統治脆弱性的問題。
但老虎老了,也是老老虎,并不會變成貓。年逾古稀的忽必烈面對內憂外患,想給鐵穆耳留一個風清氣正的好朝廷。不顧年邁體弱、痛風纏身,毅然決然地在1289年親率大軍北上,征討乃顏。
忽必烈作為一個軍旅出生的實戰派,本身就有著豐富的軍事素養,在帝位上又統治了這么多年,親自出征就已經顯示出了對這次叛亂和重視程度,同時也是一種震懾:他總是老了,并不是死了。
在遼河附近的會戰中,戰場上的忽必烈,如虎添翼、坐鎮中軍、指揮若定,連喘氣都勻了不少,將自己多年來已收入囊中的軍事經驗和技能充分地展現出來。當看見猶如小孩兒過家家般指揮的乃顏時,不禁暗笑:“就這么個水平,也敢跑來和朕玩兒。真是茅廁力點燈——純找死”。
就這樣,還沒過幾招癮,乃顏就兵敗被俘。忽必烈所統領的軍隊,尤其是其中的漢軍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死命力戰,幾乎以一“己”之力擊潰了叛軍,為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叛亂也隨之平息,東北局勢暫時穩定。忽必烈看著這一勝利,欣慰地笑了笑“自己的眼光果然沒錯”,漢人始終沒有辜負這位老帝王的心。
隨后,在玉昔帖木兒等人的指揮下,乃顏被擒殺,這標志著叛亂的直接參與者被清除。然而,乃顏的敗死,并沒有產生相應的震懾效果,東道的動蕩并沒有完全平息。就如蜻蜓點水般,大家該干啥還干啥,哈丹和其他東道叛王仍然不斷起兵作亂,他們甚至兩次進入高麗騷擾。
這些也表明了,元朝在忽必烈統治時期并沒有在遼東地區形成固的統治,只是草草地收尾,仍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乃顏雖然死了,但余部仍然在興風作浪,對此,忽必烈采取了長期而堅決的軍事行動。因為“現在的家里真的時不富裕了,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直到1292年才終于完全平息了這次叛亂,自此對遼東地區的統治由此獲得鞏固。
轉過頭來,為應對日益囂張、膨脹和強大的海都勢力,忽必烈潛心研究,因為乃顏和海都完全不同,一個是小孩過家家小打小鬧,一個卻是心頭大患。
1271年忽必烈命令北平王那木罕在阿力麻里建立幕府,將其作為遏制海都勢力的前沿陣地。阿力麻里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于中亞地區,是天山與伊犁河之間的戰略要地。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鍵樞紐節點,對于控制西部邊疆、抵御海都的進攻具有重要意義。
始終擔心此事,不放心的忽必烈,在1275年七月又派遣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安童增援阿力麻里,協助那木罕鎮守邊疆。
然而,就是在這種嚴防死守之下,問題還是出現了,內部叛亂來了。1276年,那木罕所部的脫帖木兒(拖雷之孫)首先發難,他誘引昔里吉(蒙哥之子)、藥木忽兒(阿里不哥之子)等人發動兵變,企圖和海都形成結盟關系,以圖徹底顛覆元朝政權。
這些叛軍在回到拖雷系諸王份地所在的嶺北地區的途中,還與另一支叛王撒里蠻(蒙哥之孫)的部眾合并,反叛勢頭正盛時勢力進一步壯大。折讓這群人更加“如有天助”,相信這次一定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