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木真的四個嫡子之中,最喜愛當屬幼子托雷,他在軍事上早早地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戰功卓著,為蒙古帝國的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在蒙古帝國初具規模時,深沉大略、有智慧的鐵木真認識到自己需要一位政治家來鞏固和發展所創立起的龐大帝國,以完成他的未竟之業,而不光是需要一位攻城略地的軍事家。
因此,在對比托雷和窩闊臺的綜合能力時,鐵木真發現窩闊臺足智多謀,治國才能較托雷更為全面,他不僅具備相應的軍事才能,還擅長利用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來解決困難和矛盾。
因此,本著壯大帝國的目標,從帝國發展的前途命運處出發,鐵木真做出了英明的決定,那就是克制對托雷的寵愛之情,量才用人,打破蒙古的舊傳統,擢升窩闊臺為繼承人。
1219年,為肅清乃蠻部的殘余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時揮師西征,鐵木真選擇了忽蘭皇后隨行,本待離別之時,也遂皇后卻含淚走上前來,顫聲說道:“大汗,臣妾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鐵木真回答道:“說。”
也遂隨即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原來眾皇后都在擔心皇室血脈由誰繼承之事,尤其是在征戰這種危險的舉動之下,更應該早日定下來由誰來繼承和引領帝國,以安人心。
鐵木真淚眼婆娑的也遂皇后,沉默片刻后,嘆氣說道:“你說得對,我此次西征,不知歸期,確實到了該確定后嗣的時候了。不論是我的弟弟們,還是兒孫們,甚至是孛兒出、木華黎這樣的忠臣,都未曾向我提出這樣的建議。你提醒了我,這世上沒有長生不老之人,我必須為蒙古的未來做好打算。”
當即,鐵木真就召見諸子及胞弟,議定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當聽到這個決定時,眾人都表示詫異,連窩闊臺自己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明白父汗怎么會有這樣的決定。但父命不可違,有疑慮也只能放在心里了。
“這次西征,你隨我出征”,鐵木真隨即對窩闊臺安頓道。此行大軍共分四路:一路由窩闊臺、察合臺指揮進攻訛答剌;一路由術赤指揮沿忽章河而下取氈的;一路由阿剌黑那顏率領南下取別納客忒(前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南,錫爾河北岸)、忽氈(前蘇聯列寧納巴德)等地;鐵木真和托雷則統領主力越過沙漠,直趨不花剌。
訛答剌(位于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城市奇姆肯特市西北的齊穆耳,這里在古代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作為花剌子模國的重要城市,防御工事堅固,糧食儲備充足,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然而,士氣正濃的窩闊臺和察合臺并沒有因困難而退縮,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經過數月的圍困后,城內的糧食儲備已經耗盡,而外部援軍受到其他三路隊伍的牽制,遲遲不來救援。
陷入絕境,生存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的守軍,決定冒險突圍一試,他們計劃趁著夜色尋找一線生機,在慎重地挑選了一批士兵后,準備趁著夜幕的掩護,悄然向城門口移動。
然而,他們的行動并沒有逃過窩闊臺一方的眼睛,經過商議后,決定布下了天羅地網,等待著敵軍的“自投羅網”,當這股士兵沖出城門時,立刻遭到了埋伏在四周蒙古騎兵的猛烈攻擊。
在夜色中,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突圍的士兵雖然勇猛,但是由于長時間的饑餓、疲憊的干擾,他們的戰斗力已經大打折扣。而窩闊臺這邊則是士氣高昂,以“圍而不打”的戰術拖了數月,無論是糧食方面,還是休息方面都得到了根本的保證,時不時向城里發動猛攻。
結果可想而知,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優的突圍,最終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全部圍殲,無一幸免。
看到此情此景的窩闊臺,與察合臺對視后,彼此都深知,城中已經糧盡援絕,正是攻城的最佳時機。于是,在隆隆的戰鼓聲中,蒙古大軍開始了猛烈的攻城,兩人率領精銳騎兵,身先士卒,沖在最前線,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
守軍雖然仍在拼死抵抗,但在蒙古大軍的猛攻下,漸漸顯露出疲態。蒙古軍隊利用云梯、攻城車等器械,不斷向城頭攀爬。經過連續數日的激戰,蒙古大軍終于攻破了城堞。
這一刻,整個戰場都沸騰了,蒙古士兵們歡呼著,吶喊著,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攻破城堞后,蒙古大軍迅速涌入城中,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而窩闊臺與察合臺則繼續督軍,確保戰斗的勝利果實不會被敵軍奪回。
守將亦難出深知自己與蒙古軍隊結下的血仇難以化解,他明白自己面臨的處境極為嚴峻,幾乎無法逃脫。然而,他并未選擇投降或逃避,而是決定率領殘部進行最后的抵抗。
亦難出聚集了城中尚存的士兵,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是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勇士。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狹窄的街道和巷弄中,他們利用地形優勢,與蒙古大軍展開了殊死搏斗。然而,蒙古大軍實力強大,武器精良,守軍逐漸不支,傷亡慘重。最終,亦難出也只能吞下巷戰失利的苦果。
在巷戰中失利后,亦難出果斷地指揮殘部退守內堡。內堡是城中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他們最后的希望所在。他一邊鼓舞防守士兵是士氣,一邊游走在不同的防守位置上,確保每一處都能夠萬無一失。亦難出深知結局,但總要心懷希望“萬一有援軍呢”,依托內堡的堅固城墻和防御設施,雙方展開了長時間的相持。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防守方的劣勢逐漸被擴大了,內城的糧食和水源逐漸耗盡。堅持了一個月后,他們已經食盡力乏,一半人因饑餓而餓死,一半人則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盡管如此,亦難出并未放棄抵抗。到最后,僅剩的兩個兵卒仍然堅守在屋頂上,他們利用屋瓦作為武器,向蒙古大軍不停地投擲,以期能夠阻擋前進的步伐。雖然他們的抵抗已經無濟于事,但他們的勇敢和堅定仍然令人敬佩。
最終,窩闊臺和察合臺并馬突入內堡,將亦難出團團圍住。他揮舞著手中的兵器,與蒙古將領展開了最后的決斗。兇悍的亦難出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在最后的關頭他仍然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垂死掙扎,試圖掙脫蒙古兵的圍攻。
然而,面對蒙古鐵騎的沖擊,個體的作用是可忽略不計的。他最終仍被射倒,被擒入囚籠之中,押送到鐵木真在撒麻耳干的大營,等待他的將是嚴厲的懲罰。
鐵木真對于這次商隊被襲事件極為憤怒,他決定以嚴厲的手段來震懾那些敢于挑釁蒙古帝國的人。于是,亦難出被處以極刑,銀液灌注他的口耳中,處死。鐵木真用這種殘酷的刑罰不僅是對亦難出個人貪戀財物的懲罰,更是對整個花剌子模帝國的警告。
蒙古軍在攻下訛答刺后,并未停止他們的腳步。他們大肆殺掠,將城中的財物洗劫一空。為了徹底摧毀這座曾經抵抗他們的城市,蒙古軍甚至將其城堡夷為平地。
這場戰爭對于花剌子模帝國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們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城市,還損失了大量的士兵和財物。
歷史總是充滿了殘酷、無情和不確定性,就像那句話“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說得一樣,要是不貪圖蒙古商隊的財物,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了。
但這一切都只是主觀假設,歷史的發生是不允許假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