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因相關:論盆骶源性病癥診治
- 范炳華
- 628字
- 2025-03-10 19:32:17
三、骶髂關節錯縫的發病機理
(一)內分泌因素
婦女在經期、懷孕、分娩和產后,由于內分泌環境的變化,可使包括骶髂關節周圍韌帶在內的骨盆韌帶松弛,造成骶髂關節不穩。在分娩過程中,胎兒擠壓骨性產道,腹直肌及腹外斜肌強力收縮并牽拉恥骨上的附著點,都可通過暴力傳達,使骶髂關節錯位。嬰兒娩出后產婦的腹壓驟降,骶髂關節瞬間對合,關節面對合欠佳可形成錯位。產婦分娩后,松弛的韌帶未完全恢復,此時若勞累、輕度扭傷或碰撞受傷等,也可發生骶髂關節錯位。
(二)外力因素
骶髂關節面有軟骨存在,且有滑膜附著,可有少許旋轉、上下、前后的活動。當姿勢不當,或遭受扭轉外力時,即可導致骶髂關節扭挫,使關節結構紊亂,此時關節內負壓又可將滑膜吸入關節腔而發生嵌頓,從而出現一系列典型癥狀和體征。骶髂關節是聯系人體軀干與下肢的橋梁,是重力傳遞的環節之一,體重的壓力和外來的沖擊力多集中于此部位,因而受傷的機會較多。當旋轉范圍超過生理活動范圍時,骶髂關節嵴樣隆起與凹陷過度移位,使骶髂關節固定于某一位置,不能自行恢復至正常解剖狀態而出現關節半脫位。駕車時,座椅與油門、剎車的距離太遠,或右足動作變換頻繁、用勁過大,也可導致骶髂關節錯縫。
(三)年齡因素
中老年人骶髂關節錯位,可能是由慢性勞損或退行性變所致。內分泌失調、韌帶松弛、關節退行性變可使關節松弛進而引起本病。年老、體弱多病、活動量少或長期久坐,使骶髂關節負重增加,肌張力下降,牽拉應力下降,導致骶髂關節穩定性異常,是導致骶髂關節錯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