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全國名老中醫治驗集萃
- 丁霞主編
- 1140字
- 2025-03-10 19:19:12
三、臨床特色
(一)病證結合,藥少而精
劉教授嘗謂:“傷寒,重六經辨證,由表入里,應橫看。溫病,重三焦辨證,由上到下,應豎看。寒溫互究,終歸一統。求雜病于歷代各家學說,神游三代,心有古人,成竹在胸。四診觸機,暗合古法,這是辨證,這是繼承。再結合個性體征、病理改變、診斷標準進行辨病,這是發揚。以退為進,先退后進,辨證辨病相結合,辨證按中醫理論進行,搞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立法選方;再與西醫學對中醫藥的研究成果有機結合,加用專藥自能大大提高療效。”中醫學的核心是辨證。劉教授對中醫的“證”進行過多年的研究,他對“證”做了這樣的闡述:“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初期、中期、末期某一階段的本質反映,它以一些相關的脈癥,揭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從而立法遺方為治療提供依據。”并且強調辨證上一定要搞清楚“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對臨床辨治肺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腺體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惡性腫瘤,中醫古籍中無“原發性支氣管肺癌”這一病名,依據其臨床表現及發病特點可歸屬于“肺積”“息賁”“息積”“咳嗽”“咯血”“積聚”等范疇。如《難經·五十四難》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首載“肺積”病名。劉尚義教授認為肺癌病機為正虛邪實,正氣虛弱是其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條件。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加之受放射線之“火(熱)毒”、化療藥之“藥毒”及殘余癌毒侵襲,故虛往往偏重于氣陰兩虛。
在確定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借鑒西醫及其他自然科學方法對腫瘤的研究。注重西醫辨病、中醫辨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根據腫瘤患者的不同治療階段及不同部位所患腫瘤,劉教授治療惡性腫瘤的經驗:①手術后未放化療者,以扶正固本治療為主,善用補脾腎、養氣血之品。②手術并放化療后,多用益氣養陰、滋補肝腎、調和脾胃之品,以減輕放化療對機體的損傷,增強放化療效果,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③對無法手術及放化療者,選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扶正固本之品,以改善癥狀,減輕疼痛,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劉教授認為,處方遣藥關鍵在于辨證準確,投藥不在多而在精。用藥不宜雜亂而在功專力宏,所以劉教授的處方一般不超過9味藥。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等與外界相通的先發腫瘤若病機是痰熱互結,常選用小陷胸湯、冬凌草、貓爪草、葎草花等。乳腺癌、甲狀腺癌、肝癌等與情志因素有關的腫瘤常在疏肝理氣藥的基礎上選用鱉甲、莪術、三棱、穿山甲、黃藥子、夏枯草、佛手、郁金、生麥芽、皂角刺等。很少使用所謂抗癌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斑蝥、白英、喜樹、三尖彬,獼猴桃根、砒霜、青黛等。多用具有免疫增強作用的藥物如黃芪、白術、太子參、補骨脂、淫羊藿、豬苓、茯苓、炒谷芽、炒麥芽、神曲、百合、薏苡仁、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