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痛證

腰部拘急疼痛一月,五劑中藥緩解如常

病情介紹

患者閆某,男,50歲,就診日期:2012年8月30日。

主訴:持續腰痛1個月余。

現病史:患者為校車司機,平時無出車任務即在車庫休息待命。2012年7月車庫裝修后陰冷潮濕,患者在車庫休息居住半月余,又因搬舉電動自行車電瓶,用力不當,閃挫扭傷,遂出現右側腰部掣痛,放射至下肢(右下肢為重),每日上下車需要借助方向盤或者車門的支撐力方能緩慢起身。近1個月經過針灸、理療、膏藥等外用治療未見明顯減輕,疼痛劇烈已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遂來教研室找我治療。

此刻腰痛,右側為甚,不能俯仰,伴下肢拘急抽掣,遇風寒疼痛明顯加重,平時喜熱畏寒,便溏,納可,眠可。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緊,右脈略緩弱。

辨證論治

老師:哲學上有一句話,“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該患者的腰痛看上去是搬舉重物導致,但實際上這只是誘因。首先,車庫陰冷,被褥皆潮濕,相當于久居陰寒之地,損傷陽氣;其次,疼痛遇風寒明顯加重,平素患者喜熱食,便溏,脈弦緊,這些均提示其患者體質為脾腎陽虛。此外,腰部閃挫往往會導致氣血凝滯。因此,總體來看其病機為脾腎陽虛、寒濕痹著、氣血凝滯。

病機:脾腎陽虛、寒濕痹著、氣血凝滯。

治法:溫陽通絡,祛寒除濕,活血止痛。

方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芍藥湯、活絡效靈丹加減。

處方:

炮附子50g(先煎) 桂枝30g 生白芍60g 炙甘草15g

乳香12g 沒藥12g 炒白術20g 懷牛膝30g

川芎12g 當歸15g

5劑,水煎服,日1劑。

復診(2012年9月20日):

服藥1劑半,患者驚喜反饋,腰痛明顯緩解,上下車的時候無須借助方向盤的支撐力,起身自如,俯仰屈伸活動靈活,疼痛基本緩解,唯感右側環跳穴處略有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胖,苔白膩,脈弦稍緊。

病機及治法基本同前,原方酌加溫經祛濕之品。

處方:

炮附子30g(先煎) 桂 枝20g 蒼白術各15g 懷牛膝30g

川芎12g 生白芍20g 細辛10g 乳香10g

生薏苡仁20g 丹參15g。

5劑,水煎服,日1劑。

5劑藥后,再次見面正值下班,他遠遠看到我過來打招呼,旋即下車,輕松矯健,與常人無異,疼痛完全消失。

問題解答

學生:老師,這位患者經過近1個月的外用治療,腰痛并沒有明顯緩解,您的方子他服用1劑半癥狀就改善了,方子里哪味藥是專門緩解腰痛的呢?處方中的附子和白芍用量都很大,是否大劑量的附子和白芍對疼痛的緩解有很好的效果?附子在用法用量上應該如何把握?

老師:剛才我們提到這位患者是內外合邪,在內脾腎陽虛,宜溫補脾腎。炮附子、炙甘草、白術和桂枝,這是甘草附子湯。桂枝溫經通陽,附子散寒止痛,白術健脾除濕,桂枝、白術、附子同用,兼走表里,溫陽祛濕,通利關節;甘草和中緩急,使峻烈之藥,緩緩發揮作用。

但是在局部用藥上,我喜歡重用白芍。白芍味酸,得木氣最純,甘草味甘,得土氣最厚,二者配伍,酸甘養陰,緩急止痛,若兼有陽虛,可以合用附子,如《傷寒論》第68條:“發汗后,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除了主邪氣腹痛,其養陰補血之功效不容忽略,白芍補血斂陰,守而不走,濡養筋脈,緩解急迫。此外,桂枝配白芍作為一對經驗用藥,我廣泛應用于各種疼痛,如腰痛、腹痛,以及癌癥疼痛等。

臨床應用,桂枝與白芍的比例一般是1∶2,比如桂枝三兩,白芍六兩,根據病情需要,白芍用量可增加到3~5倍,如桂枝15g,白芍可用到50~75g,大劑量白芍,其止痛效果明顯增強。白芍最大的弊端就是腹瀉,但只要配伍得當,就能夠避免這一點。比如針對中焦虛寒,配伍干姜、炒白術健運脾胃;針對下焦虛寒,配伍炮附子等補火助陽。總之整體藥物偏溫,不顯其寒,即便有些患者吃中藥后出現輕度腹瀉也不必驚慌,隨著繼續服用,腹瀉會逐漸停止,這是疾病好轉甚或向愈的正常反應,是驅邪外出的表現。

就這個方子而言,白芍和附子是用量最大的兩味藥,二者相配,散寒除濕,緩急止痛。另外桂枝、細辛以枝入藥,細長調達,取類比象,善于溫通經脈,散寒止痛。需要指出的是,全方白芍和附子、桂枝的應用比例并非半斤八兩,而是在重用附子、桂枝的基礎上加上大劑量白芍,白芍酸寒陰柔,與大劑量溫陽之品配合運用,不僅不顯其寒,反而能起到滋補陰血、緩急止痛之功,所謂“去性存用”是也,也是其發揮“主邪氣腹痛(《神農本草經》)”作用的具體體現。

這個案例我還添加了活絡效靈丹,其中當歸和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乳香和沒藥活血行氣,消腫定痛。幾個方子合用,溫陽、祛濕、逐瘀,扶正祛邪。所以止痛是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非單純一方一藥之效。

有關附子應用經驗。建議從小量開始,10g~15g,如需加量,一次增加5g~10g。可以不先煎,但一定要泡透,一定要久煎。當用量30g或以上的時候,一定要先泡兩個小時以上,只有泡透才能煎透。大火燒開,小火再煎50分鐘到1小時,煎出來之后先嘗一下是否麻口,如果有口麻感,再煎半個小時。如恐劑量不好把握,可先囑患者口服常規劑量的一半(100mL),讓患者感受一下,觀察20~30分鐘,如無不良反應,說明此劑量安全,根據需要還可酌情再加量。附子也會有蓄積中毒,但是從小量開始,密切觀察,可避免此類問題。李可老中醫的經驗是,方中加入防風、黑料豆,甘草等,解附子之毒性。我們自己應用時,預先準備好甘草水、綠豆水、淘米水等,以備不時之需。

學生:老師強調重視脾腎,該患者平時喜熱畏寒,便溏,應該是脾陽不足,如何看出腎陽不足?

老師:患者平素體質是明顯的脾陽不足,長期脾陽虧虛,運化不健,水谷精微不能滋養腎精,就會導致腎陽虛的發生。此外,病位在腰,腰為腎之府。腎與脾,是先天與后天的關系,相互資生、相互影響。《醫宗必讀·虛勞》:“……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兩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則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夾肝上泛而凌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

《傷寒論》第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此條治療太陰中焦虛寒下利,預見性地提出了如果脾陽虛衰日久會逐漸發展成脾腎兩臟陽氣虛衰,因此在治療上予四逆輩。這些均提示脾腎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治療上宜同時兼顧。這個患者急性期疼痛緩解以后,后續也應該針對脾腎陽虛的問題進行治療。正所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以防后患。

總之,我治療慢性病的時候,著眼點在脾和腎,用藥偏于甘溫,也是受《金匱要略》的影響。《金匱要略》特別重視脾腎,因為疾病發展到嚴重程度的時候,一定會影響到脾和腎。五臟之病,窮必及腎。慢性消耗性疾病,脾失健運,一則導致氣血化生無源,正氣虧耗,無力抗邪;再者消化吸收能力虛弱,亦影響藥效發揮。

學生:老師,《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關于風濕病治療的幾個常用方子,在臨床應用上有何異同?

老師:風濕病,《黃帝內經》稱之為痹證、痹病,“風濕”病名首見于《金匱要略》。在“痙濕暍病”篇及“中風歷節病”篇對風濕病的理、法、方、藥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

首先濕邪在表,有兩個方劑:麻黃加術湯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加術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白術)治療寒濕在表,痛在肌腠、皮膚,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身煩疼”而重。方用麻黃湯辛溫發汗散寒,用白術以除濕,仲景那個年代,白術、蒼術不分,也可以用蒼術代白術,健脾燥濕。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治療風濕在表有化熱趨勢,日晡之時人體陽氣最旺,濕邪容易化燥化熱,此時用麻杏苡甘湯,其特點是疼痛在關節。麻杏苡甘湯證的病情要比麻黃加術湯證輕。其中甘草一兩,用量最大,麻黃和薏苡仁用了半兩,而杏仁只用了十枚。杏仁在此宣利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通暢則全身氣機通暢。

除了這兩個方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治療風濕病的方子,如桂枝附子湯、桂枝去桂加白術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都是從正邪兩方面立論,以扶正祛邪為主要治則。桂枝附子湯祛風溫經,助陽化濕。重用附子溫壯陽氣,驅逐寒濕,治療風濕留著于肌表。白術附子湯是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術,癥見大便硬、小便自利,為風去濕存,陽氣尚通,故去掉化氣達表的桂枝,加上健脾燥濕的白術,亦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針對風寒濕痹,病情比桂枝附子湯證更深了一層,治療風濕在骨節,痛劇。本方附子用量較桂枝附子湯為輕,其原因是桂枝附子湯證是風濕留著于肌表,利于速去,故附子用量較大。本證是風濕流注于關節,病情更深一層,難于速去,故減附子用量,意在緩行。正如周揚俊在《金匱玉函經二注》所云:“風濕半入里,入里者妙在緩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則性猛且急,骨節之竅未必驟開,風濕之邪豈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盡爾。君甘草者,欲其緩也,和中之力短,戀藥之用長也。”

另有桂枝芍藥知母湯,主治寒熱錯雜之歷節病,其中寒熱錯雜,寒多熱少是其病機特征,以關節腫大疼痛、痛處觸之覺熱為主要表現。而烏頭湯主治為寒濕歷節,以關節劇痛、不得屈伸、痛處發涼為主要特征。此外防己黃芪湯健脾利水,主治風濕屬于表虛者,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以上每方各有側重,應區別應用。風濕病初期,多因外感風寒濕邪,困于肌表,陽氣被遏,不通則痛。此需發汗解表,開腠宣痹,用藥以麻黃為主,如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若寒凝痛劇,則需用附子、烏頭振奮陽氣,用烏頭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等溫經散寒、除濕止痛。正虛邪實是風濕病的特點,《金匱要略》治療風濕病重視脾腎二臟,或以姜、棗、草甘溫護脾,或以白術、茯苓、薏苡仁祛濕健脾。寒濕傷陽,脾虛日久及腎,治療上常用炮附子、烏頭溫腎助陽,逐寒除濕止痛。

學生:脈緩弱提示氣虛,弦脈主肝膽、疼痛、痰飲等病,此患者是單手弦脈還是雙手弦脈?緊脈多見于因寒而致的疼痛,浮緊主表,沉緊主里,此患者脈象存在“弦”“緊”“緩”“弱”,您如何看待脈診在該患者診療方面的作用?

老師:一般來說,雜病重脈,時病重舌。比如ICU搶救患者,患者不能交流,也看不了舌象,因此脈診顯得尤其重要。弦脈,一般主寒,主痛,主肝膽病,主痰飲。比如太陽傷寒表實證,脈浮弦緊;里寒實證,脈多沉弦而緊;如《傷寒論》第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少陰陽氣不足,以寒為主,沉緊主里實寒、浮緊主表實寒。但是臨床上,往往多見相間脈,像這個患者,他是一側的脈稍微弦緊,另一側的脈有些緩弱。這個緩弱,可以代表正虛,也表示有濕。脈象只是反映病情的一個側面,實際上還要四診合參,綜合分析,從整體上把握病情。

《難經》有云:“望而知之者謂之神,聞而知之者謂之圣,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切而至之者謂之巧。”很多人把望診描述得出神入化,其實這是個排比句,互文現義。四診都很重要,脈診也是同樣,一定要結合整體。其實我在臨床上除了重視望診、脈診之外,更重視問診,通過詳細問診可以了解對辨證有意義的隱曲之情,如此,才能對病情做出準確的判斷,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泸水县| 靖远县| 仁化县| 深州市| 名山县| 玛曲县| 长宁县| 正宁县| 新乡县| 华容县| 千阳县| 辉县市| 溧水县| 新宾| 阿巴嘎旗| 徐州市| 兴海县| 麻城市| 买车| 灵山县| 界首市| 宁波市| 深州市| 双流县| 雷州市| 武义县| 彭州市| 平潭县| 安陆市| 道孚县| 朝阳市| 平阴县| 墨江| 汤阴县| 夏河县| 孝昌县| 铁岭市| 永修县| 老河口市|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