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杜尹這么說,只見司馬澤這才挺起身子,神情端正,恭恭敬敬的向杜尹行了一禮。
而杜尹也躬身回敬。
禮畢。
司馬澤這才開口道:“澤年幼,不過七齒,卻在總角之齡,突登大位,故心中惶恐,吾年幼不能治理國家,若因此而致使百姓生活困苦,真乃是澤之過也!故治國之道,乃還望先生以蒼生之念不吝賜教,以解澤之疑惑,助澤治國安邦。”
“吾乃是內吏,本就是輔佐殿下,治理郡國!”
杜尹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贊許之色,開口說道:“殿下毋須惶恐,自古英雄出少年,前漢文帝亦是在七歲之齡,繼代國王之位,故而殿下也毋須妄自菲薄,畢竟已有前人之師。”
再而言之,殿下既已登大位,便是要肩負起了天下蒼生之責。而這治理國家,殿下需要遵從天道,順天時,應地利,與民生息?!?
司馬澤認真聆聽,眼神中神采奕奕,看來這杜尹肚子有點貨,于是又問道:“先生所言遵從天道,順天時應地利,具體該如何施行呢?”
杜尹微微一笑,說道:“殿下,天道乃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如這四季的更替、日月的運行、萬物的生長與衰敗,這些都是天道的體現。天道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就像一條無形的軌道,萬物都在這條軌道上按照既定的規律運行。
治理國家之時,需得順應這天道以及天地規定的時間來運行。如春季萬物萌發,乃是春耕之季,此時就當鼓勵百姓開墾農田,提供農具與種子,開始播種五谷;夏日多暴雨洪澇,此時就得需防旱澇,殿下就得興修水利;秋收之際,保障糧食歸倉;冬日則儲備物資,休養生息,此乃順天時?!?
“至于應地利,殿下需了解郡國各地土壤、氣候,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如土地肥沃之地多植五谷,靠近山林之處可發展狩獵、伐木,臨近江河則可捕魚、航運?!?
司馬澤聽后,頻頻點頭,若有所思道:“先生所言極是,澤明白了,定當以百姓福祉為重,依此治理郡國?!?
杜尹見司馬澤如此聰慧且有擔當,心中欣慰,便又開道:“殿下治理國家要以民為本,察百姓之疾苦,解百姓之憂愁,若是實在不知道若何去做,那殿下只要不奪民時,施行無為而治,即便無功,也不會有什么大錯?!彼抉R澤認真聆聽,不時點頭。
杜尹接著道:“再者,用人之道也極為重要,需廣納賢才,任人唯賢,如此方能讓國家繁榮昌盛。這些都是前漢文帝在為代王時所施行的政策,至今來看殿下亦可借鑒!”
司馬澤若有所思,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只是澤不知如何辨別賢才與庸才。”杜尹微微一笑,道:“賢才者,心懷天下,有濟世之才,更會為此而堅持行動;庸才者,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得失,縱然一時不查,也毋須擔心。殿下只需觀其言行,長久察其品性,不被蒙蔽便可。俗話說日久見人心,時間一長自能后分辨?!?
司馬澤聽后,再次向杜尹行禮道:“多謝先生教誨,澤定當銘記于心。”
司馬澤說完后,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后接著說道:“先生您所說的確實是治理天下的良策??!然而,我濮陽國不過是一個僅有四個縣、一個郡的小國家,無法用治理天下的方法來管理。我所需要的,是能夠在郡縣層面推行廉潔奉公、能力出眾的官吏,而不是那種能夠治理天下萬民的三公式的政治。那么,具體的治國之策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杜尹聽后,沉思了片刻,他深知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回答得格外慎重:“古之能吏在治理地方之時時,無外乎做是:興修水利,勸課農桑,懲治奸吏,巡查地方罷了。如果殿下能夠長期堅持這樣去做,我相信濮陽國一定會大治!”
說到這兒,杜尹一臉嚴肅,對著司馬澤行禮,然后很是鄭重的囑咐道:“殿下!治國之道,切不可急功近利??!”
司馬澤見狀,深知杜尹所言非虛,連忙應道:“嗯!”他明白,對于一個統治者來說,急功近利的確是一個致命的弱點,是上位者最大的敵人。
歷史上有兩個最為強大的統一帝國——秦朝和隋朝,它們都曾輝煌一時,然而卻都在短短兩代之后便走向覆滅,而這其中,急功近利這個詞可謂是罪魁禍首。
先看隋煬帝楊廣,他可謂是允文允武,才華橫溢。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急功近利,急于開疆拓土,頻繁地發動對外戰爭,三次征討高句麗,修建大運河,這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民怨沸騰,最終導致朝政動蕩不安。
再看秦始皇,他統一六國之后,急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修建萬里長城、阿房宮等規模宏大的工程。雖然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秦朝的統治,但也過度地消耗了國家的資源,使得百姓們疲憊不堪,苦不堪言。最終,這也引發了秦末的農民起義,秦朝的統治也在這場起義中土崩瓦解。
看著臉上露出沉思的司馬澤,杜尹頗為欣慰,于是他繼續說道:“殿下!百姓愚昧,其多為私戶計。故而殿下即便頒布有利于國家政策的時候,也要三思而后行,看看是否符合眼下百姓的利益!同時多以百姓的角度來考慮政策,萬事以民為本?!?
“多謝先生的建議!”
聽到杜尹一口氣說了這么多建議,司馬澤很是高興。古人治理地方,自然有古人的方法,要是按現代的想法治理國家的話,可能就是第二個隋煬帝,畢竟古代的生產力,不能和現代相比。
就比如說以修建一條道路來說吧,現在挖掘機、推土機、炸藥,各種機器在一塊也許就是十幾個人,幾個月就完工了。
在古代,道路的修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可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其重要程度足以登上朝堂,成為眾臣們熱議的話題。
要知道,古代的農業生產占據著國家經濟的主導地位,因此,在道路修建時,首要的原則就是不能耽誤農時。畢竟,農民們需要在特定的季節里耕種、收割,如果因為修路而讓他們錯過了農時,那后果可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一年之中能夠用來修路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往往只有短短一兩個月而已。
接下來,就是征集道路兩側的數千農夫了。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為了避免引起百姓的反抗,官府不能強行從村里征走所有的壯丁。因為農夫們不僅要自備糧食,還得自己準備挖掘工具,所以每個村子只能征發幾個人。這樣一來,光是征發民夫這一項工作,就需要地方官吏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去協調和組織。
等到民夫們都召集齊了,在官吏的帶領下,他們才能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修路工作。首先是挖地,這是一項極其辛苦的體力活,需要農夫們揮舞著鋤頭,一鋤一鋤地把土地挖開。然后是篩土,將挖出來的泥土過篩,去除其中的石塊和雜物。接著是填石,把篩選好的石塊填入挖好的溝渠中,以增加道路的穩定性。再然后是平溝,將填好石頭的溝渠平整,使其表面光滑。最后一步則是夯筑地面,用特制的工具將地面夯實,使其更加堅固。
然而,即使經過了如此繁復的工序,這樣修建出來的道路往往也并不牢固。一場大雨過后,道路可能就會被沖垮,需要重新修繕。所以,通常情況下,修建一條道路需要耗費數年的時間,這無疑是對民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遠非小說中所描述的那般輕松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