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

一、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任何政黨都是以一定的階級為基礎的,在政治上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以實現其階級統治和政治理想為目標,因而政黨都是階級的政黨,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政治組織。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以工人階級為基礎,主要是由工人階級的特點和歷史地位決定的。工人階級由于和社會大生產緊密相連,所以它是最先進、最有前途的階級,它具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團結精神,它還具有徹底的、堅決的戰斗精神,因而它是最革命的階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勞動方式的改變,中國工人階級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和內部結構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當中的一部分,在各類服務業中,就業的職工人數顯著增加,職工崗位的流動加快,部分職工自主擇業,部分職工出現下崗待業,等等。面對這些變化,有人就提出我國工人階級是否還具有先進性?事實上,上述變化并沒有改變我國工人階級和現代化大生產緊密相連的特征,也沒有改變工人階級和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的特征。所以,我國工人階級不僅繼續保持著原有的本質特征,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還不斷增加了新的內涵,成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

中國共產黨不是工人階級的一般組織,而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種界定從質的規定上,把共產黨和其他任何政黨和工人階級當中任何組織給顯著地區別開來。我們黨從一成立起就把自己定位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第一,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行動指南。理論上的先進是政治上和組織上先進的基礎,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發揮先鋒組織的作用。

第二,它是由工人階級中的先進分子所組織的。黨員是黨的細胞,黨的細胞健康強大,整個黨才能夠堅強有力。

第三,它是按照先進的組織制度建立起來的。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把分散的成員給組織起來,使眾多的先進分子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為民主集中制原則,既能保證充分發揮每個黨員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能保證黨的集中統一,從而形成一個強大的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整體。

(二)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1.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二者是統一的

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從它一誕生起就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時也始終代表著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肩負著階級和民族的雙重使命。中國共產黨只有代表全體人民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階段的共同利益,才有資格成為先鋒隊,而先鋒隊的存在,也正是為了挽救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強大。所以,兩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這種代表性,即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和黨的階級性及先進性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這種統一不是簡單的并立,因為任何政黨首先它都是階級的代表,都是一定的階級為基礎,在黨的性質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自己的階級性,始終以工人階級的使命為使命。所謂堅持階級性就是要堅持工人階級的使命,按照工人階級的特性來武裝自己,按照工人階級的使命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然而這一奮斗目標和特性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并不矛盾,與中華民族復興更是高度一致的。

2.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

政黨的基礎有兩個,一個是階級基礎,一個是群眾基礎,它是一個政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一個政黨能否奪取政權、鞏固政權,關鍵在于能否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于能否有穩固的階級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深刻的變化。而對社會結構的新變化,我們黨要鞏固其執政地位,就必須在不斷地增強原有階級基礎的同時,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也就是新的人群和新的階層,把堅持階級性和群眾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不注重工人階級會損害我們黨的階級基礎,忽略新的社會階層也同樣會削弱黨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黨的階級基礎是黨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決定一個政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的依據,是共產黨與其他政黨顯著區別的標志,而群眾基礎是黨所代表和依靠的廣泛的社會力量,是黨的力量源泉。“兩個先鋒隊”這種提法并不意味著我們黨就是全民黨,而是意味著執政黨必須正確處理好黨的階級性和群眾性的關系,必須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為的是最大限度地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3.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世紀,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世紀。兩個百年夢想要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是不難想象的,單靠一個階級的力量也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我們黨必須發揮全體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凝聚起整個民族的空前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所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黨的領導地位的確定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所決定的

工人階級是同社會大生產緊密相連的,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的最先進的階級,但它本身并不能自發地完成它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必須通過工人階級的政黨—共產黨的來領導才能實現。因為共產黨員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它集中了工人階級的優秀分子。因此,黨就能夠擺脫盲目性和自發性,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社會前進的方向,擺脫早期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些盲目性和局限性、分散性和無力性,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整體。所以,黨的先進性決定其比任何一個政治組織,包括工人組織,都能夠把握社會變革的方向,因而它能擔當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

2.黨的領導地位的確定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被實踐所檢驗、所證明的。它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是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回顧中國歷史,從鴉片戰爭開始,社會動亂、戰亂不斷,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饑寒交迫,中華民族在黑暗中煎熬、掙扎,人民看不到一點兒希望;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沖破了重重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得到了根本改變,中華民族擺脫了屈辱、貧困和落后,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大道。在鮮明的對比中,使中國人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是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程所得出的重要的結論,是歷史的鑒定和歷史的選擇。

3.黨的領導地位的確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回顧歷史,政權需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樣也需要黨的領導。我們今天搞的建設和改革是要把中國由一個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改革目標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夠實現。因為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更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投身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中,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大業,其困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這就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來團結、凝聚廣大群眾,來協調和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和人員,這個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夠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是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如果政局不穩、社會動蕩、人心渙散,是不可能干好任何事情的。我們當前是在國際國內復雜的環境中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改革工程,要實現改革的方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保持社會的穩定。

(四)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做到“三個代表”

1.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社會生產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不斷地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

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會形成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也就會建立什么樣的社會形態。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經驗也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違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的事業就會遇到坎坷和曲折。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緊緊地與先進生產力相聯系,與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人階級相聯系,并且成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進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斗。所以,我們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最終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的使命和生命力就在于此。

我們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只能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曲折經歷和親身感受,得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結論,首要的根據就在于,黨特別是在歷史大轉折時期,總是堅定地站在時代進步潮流的前列。不斷打破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障礙,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也促進了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整體變革。共產黨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帶來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2.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且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決定著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先進文化應該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而不是頹廢的、消極的、愚昧落后的、阻礙社會前進的文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從黨的十八大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出發,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特別是當今世界,文化已經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表現在經濟上,更表現為文化和人才的競爭上,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軟實力,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

3.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和唯一宗旨,也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綱領和政策,集中地反映和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的這種利益。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中國工人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在民主革命時期,黨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不僅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愿望和要求,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社會主義時期,黨致力于消滅剝削,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也是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利益、工人階級的利益、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通過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先進的制度、有效的機制,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集中起來,將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為自己的根本利益進行有效的斗爭。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代表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方面。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

宗旨就是目的和意圖,人的一切行為或是一個政黨、組織的一切行為都是以一定目的為出發點的。政黨的宗旨就是指黨的活動的根本目的和意圖。它既是一個政黨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黨組織和每個黨員一切言論和行動所遵循的準則。

(一)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人民服務

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充分表明群眾觀點是我黨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執政理念,一是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二是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三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人民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最高的檢驗標準。

(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

第一,這是黨的性質決定的。黨的性質是一個政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本質特征,而黨的宗旨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工人階級的政黨就不是代表少數人利益的黨,而是完全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黨。我們黨必須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在黨的歷史發展中,黨的任務和活動方式可以改變,但黨的宗旨卻始終不變,宗旨變了,性質就要改變。

第二,這是黨的無產階級世界觀所要求的。我們黨是無產階級政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黨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現階段,我們黨擔負著領導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同樣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成功。基于這一點,我們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

第三,這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所證明的。歷史表明,我們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能夠戰勝千難萬險,取得民主革命勝利,是因為我們取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系密切,我們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我們的事業就遭受挫折。這個歷史性的經驗總結說明,離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就一事無成。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是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史,是勞動者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共產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沒有對人民群眾實施恩賜、包辦和發號施令的權力,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作威作福的權力,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義務。黨只有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群眾服務,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才能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果脫離群眾、欺壓群眾,置群眾利益于不顧,黨就會失去民心,黨的事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因此,只有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體現在我們黨的一切工作中,作為我們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克服建設、改革、發展中的種種困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些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必須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路線和政策是黨的生命,是實現黨的綱領,是踐行黨的宗旨的最重要的內容。黨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領導核心,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路,而革命不失敗的,就是你的路線方針政策錯了,革命不會成功。要制定正確反映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就必須從一開始就要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要以是否維護了人民的利益為根本標準。

第二,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利益的需求,戰爭年代我們黨提出來這樣一個口號,叫“打土豪,分田地”“提高勞工工資”等,這些理念是區別于國民黨的,以此我們就贏得了工人和農民的擁護和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又提出要把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制定了實現溫飽的初步小康目標,當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后,黨又順應人民過上全面小康生活的新期待,制定了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其目標之一,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括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人人享有現代化教育、享有基本醫療衛生和住房,還有社會保障全面覆蓋、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社會和諧穩定等等,這些都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或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文化需要。由此可見,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是一步一步從解決溫飽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到人的全面需求發展,就是讓人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第三,必須要求每個黨員干部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廣大黨員干部是黨的執政骨干,是制定和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的主體,也是實踐黨的宗旨的最直接的落實者。群眾看得見、接觸到的就是身邊的黨員和干部,因此,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在群眾中影響極大。現實中,一些黨員和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有人信權力而淡薄理想,信金錢而不講道德,重自我而忘記群眾,成為權力和金錢的俘虜。一些黨員和干部嚴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置群眾生命、安全于不顧。這些問題盡管不是黨員和干部隊伍的主流,但嚴重削弱了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嚴重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我們要堅決反對和及時糾正的。踐行黨的宗旨,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必須按照黨章規定的黨員義務要求去做,每一個干部也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很好地反映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內容,必須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健全服務群眾制度、聯系群眾制度、民意表達制度和維護群眾權益制度。如果我們每一位黨員、每一位干部都按此去做,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會落到實處。

(四)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我們每個黨員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還要努力去實踐它。人民群眾往往是從周圍黨員的行動和作用來看我們黨的,因此每個黨員能否在生產、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能否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一流的成績,直接關系到我們黨的形象和威望,關系到黨的宗旨的落實。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黨員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而且要求黨員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法律和業務知識,要把握與自己的工作相適應本領和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先鋒帶頭作用。

第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點就是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所以它是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是真理性和價值觀的統一。忠于馬克思主義,就是忠于人民、忠于科學。現實中有些黨員干部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感興趣,不夠重視,存在著輕視理論學習,鉆研理論自覺性不高的現象,認為學習理論既沒用又耽誤時間,完全憑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辦事。共產黨員必須懂得,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政治上的清醒來源于理論上的堅定。一個黨員特別是干部,要增強政治上的敏銳性和鑒別力,要有全局觀念,就必須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望遠鏡和顯微鏡。只有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使自己具有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我們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環境當中看清方向,堅定立場,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第二,要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黨員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僅要掌握理論,同時還需要具有科學、文化、法律和業務知識,這是因為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黨員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天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深入發展,并且向生產力迅速轉化。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天我們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把以往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資源和資金的消耗,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上來。對此,共產黨員必須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清醒地認識到科學技術落后我們就會被動挨打,一個黨員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業務知識,就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很難在群眾中有威信。所以,共產黨員要把學習科技文化、業務知識提高到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來認識,增強學習科學文化、法律和業務知識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這是由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的。

第三,向實踐和群眾學習。學習理論和知識目的在于提高本領,在于應用。只有經過長期的實踐磨煉,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工作的經驗和能力,這個經驗和能力不是靠背書就能得來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的磨煉,才能把抽象的原則變成具體的本領。所謂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才干,越是基層、越是問題成堆的地方越能培養人、鍛煉人和提高人。越是信息時代、越是網絡時代,我們越不能忘了實踐第一和拜群眾為師的道理,不能放棄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科學方法。只有堅持到實踐中去,到群眾中去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才能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材。

總之,全體黨員只有按照黨章的規定和要求,認真學習理論,深入實踐,我們才能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苍南县| 六安市| 固镇县| 双鸭山市| 鄂尔多斯市| 惠来县| 北川| 永昌县| 嘉祥县| 当雄县| 吐鲁番市| 修水县| 襄城县| 罗江县| 梁山县| 金坛市| 灵丘县| 万载县| 海门市| 米易县| 宁化县| 馆陶县| 美姑县| 黑河市| 红桥区| 南雄市| 平原县| 元阳县| 济南市| 大同县| 钦州市| 磐安县| 太仓市| 噶尔县| 乌拉特后旗| 白银市| 连云港市| 开江县| 三都|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