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似是故鄉來
- 梟漢
- 枕金刀
- 2152字
- 2025-04-07 21:40:08
“撞殺老夫也!”
高淵和劉備也聽到動靜,走出大帳,就見到張飛在原地愣神,一位老者癱倒在地,使勁揉著自己的老腰。
二人面面相覷,還是劉備出言問道:
“翼德,發生了何事?此為何人?”
“兄長...俺也不清楚怎么回事,剛出大帳,就撞上了這老...”略微撇了一眼,改變稱呼,“這位長者。”
然后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將蔡邕扶起身來。極為恭謹地行了個禮:
“小子無狀,沖撞長者,還請長者恕罪。”
“主公。”
糜芳趕上前來,為之介紹,“此乃蔡伯喈蔡議郎。”
“蔡伯喈?蔡大家!”
劉備神情一凜,對于蔡邕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此人不但精通術數、天文、文學、音樂,還是有名的直言進諫之臣。
光和元年因為建議靈帝疏遠宦官,又彈劾了數人貪贓枉法,因此得罪諸多權臣,獲罪流放,至今已經有十一年之久。
只不過因為蔡邕收了顧雍為弟子,與吳郡士族交從過厚,又兼柴桑事務繁雜,實在沒有時間登門拜訪。
最主要的,還是蔡邕也是個耿直性子,很多朝廷內部的陰暗面,的確不適合說與他聽。
就如同陸康一樣,二人都和吳郡三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吳郡三姓受迫袁隗勢大,不敢或者也不愿與劉備有所接觸。
倘若二人得知袁隗有意連結吳郡士族,合力打壓劉備,肯定第一時間就會上表彈劾,誰都攔不住。
真到那個時候,袁隗固然會損失顏面。
隱情公開,同樣會引得劉備與吳郡士族徹底走向對立面,再無轉圜余地,連最起碼的“互不打擾”都無法保持。
政治向來如此,有些時候,并不是損人就能利己的。
關于周氏也同樣如此。
周家想要在仕途有所寸進,就不敢得罪袁隗這位天下第一名門的族長。
周瑜除非開了天眼,否則也無法像高淵一樣,能夠準確預見到袁隗身死。
更何況如今明面上來看,看似何進大權獨攬,實則袁隗已然不在棋局之中,反而身處局外,早已立于不敗之地。
只不過周瑜思考的要比吳郡三姓更高一層。
在他看來,袁隗的輸贏只能決定中樞朝堂歸屬,改變不了天下即將崩亂的大勢。
深交劉備不可取,會受到袁隗的定向打擊。
倘若借助家族與袁氏的交情,趕走劉備,接收揚州,不但不會遭遇打擊,反而可以借袁家之勢,迅速穩固揚州,以為日后基業,然后再窺勢而動。
主擇臣,臣擇主。
對于世家大族而言,最看重的便是己方利弊,其次才是能力。
陳宮棄曹操,陳登先迎呂布又歸曹操,大抵也都是這個道理。
劉備趕忙以晚輩禮相執,“涿郡劉備,見過蔡議郎。”
“劉使君客氣,老夫早就不是議郎了,如今不過是一介白身,當不起使君如此大禮。”
蔡邕嘴上這么說,身子卻不偏不倚,生受了劉備這一禮。身為名士,且年長一輩,這一禮受得也是無可厚非。
然后看向張飛,笑斥道:
“你這粗漢,便是喚作張翼德,怎得這般莽撞?若非老夫筋骨尚算強健,只恐老命都要被你撞沒了!”
高淵與劉備相對苦笑,看這模樣,三人方才在帳內的談話,早就被這老頭聽了個清清楚楚。
張飛最敬名士,一聽到對方是蔡邕,一肚子火氣早就泄了干凈,忙不迭地陪起笑臉,連連作揖:
“蔡夫子教訓的是,小子往日過于魯莽,方才還被兄長教訓來著。今后一定改,一定改!”
說著,眼神一陣亂飄,大半卻不曾停留在蔡邕身上。
“娘的,張翼德這老小子不會盯上蔡貞姬了吧...”
高淵站在一側,將一切看在眼里。蔡邕身旁稍微大一些的那個,十有八九就是名傳于后的大才女蔡昭姬。另外稍小的那個還梳著羊角辮的,應該就是次女蔡貞姬。
暗自嘀咕一聲,連忙出言提醒:
“翼德,莫要忘記今日誓言,還不快去抄錄書籍!”
張飛這才想起來自己還有正事要辦,雖然很不舍得蔡邕這位夫子,以及...但是才剛剛發過誓,總不能翻過臉就不認賬了,這不是他的為人。
于是嘿嘿一笑,再次朝著蔡邕以及兩位小娘子施了個禮,急匆匆地去尋魯肅了。各種檔案、機密文書,都在后者手里保存。
蔡邕看著張飛走遠,回過頭來,一張老臉燦若桃花:
“劉皇叔,老夫素來見獵心喜。方才你等在帳中所談《紀效新書》,是為何物,可否容老夫一觀?”
“.....”
高淵一臉無語,心知這便是思維方式的差別了。
所謂“耕讀傳家”,珍貴書籍都是各家寶貝,輕易不外傳。
譬如諸葛亮所作《兵法二十四篇》等,只傳給了姜維這位弟子。曹操《孟德新書》,只在曹氏帝王之間流傳,即便親如夏侯氏,也沒資格碰觸。
可能在蔡邕看來,這本《紀效新書》,劉備看過,高淵提過,又能夠拿出來供張飛抄錄,顯然不是家傳級別的寶貝。便是拿來讓他看上幾眼,也是無傷大雅。
見到劉備眼神投來,高淵必須有所表示,“還請蔡公諒解,此書乃是在下所作,不過是些兵法要義,并非經學戒訓。于蔡公而言,并無半點用處。”
這話算是比較直接了,蔡邕難免一臉失望,再聽到這本兵法書竟然是眼前這位年不過二十的小郎所作,表情轉為驚奇:
“老夫觀小郎年不及弱冠,竟能著作兵法要義,莫非如霍驃騎一般,乃是天生之才?”
高淵頭皮一麻,這老頭還真看得起我,拿我和霍去病比肩。
“非也,不過是家師口述,再加拾取先賢牙慧罷了。”
“拾人牙慧?詞雖好,未免有過謙之嫌。”
蔡邕先是點點頭,又搖搖頭,“老夫觀小郎談吐不凡,必有傳承,也不知出自何門何氏?”
“小子姓高,名淵,表字子玄...”
“姓高,可是出自陳留高氏?”
蔡邕本就是陳留圉縣人,巧合的是,陳留圉縣也有一個高氏,便是后來出了高柔、高干的那個高氏。
流落江東十一載,好不容易見到一個“老鄉”,一時間倒有些心情激動。
“...淵并非出自陳留高氏。”
高淵想了想,終究沒有詳細解釋。
“可惜,老夫還以為,竟在這大江以南,遇到了鄉中故人。”
說話間,蔡邕已經濕紅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