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不知道什么叫“飽”

  • 金花進城
  • 橡樹林
  • 2779字
  • 2025-02-23 08:00:00

東家李四婆,西家來乞火。

門外立少時,嗔他停滯我。

惡發走歸家,虛心屋里坐。

可憐群小兒,終日受饑餓。

有眼不點晴,空鎖髑髏破。

月玉的父親黃標瑞是黃家老大。他數兄弟中最矮,由于小時候缺乏營養,長得又很瘦弱。因此就有人給他起個外號叫“黑猴”,黑猴一九六七年就去當兵。

當了三年的鐵道兵,退伍后運氣很好,正趕上煤炭公司需要安裝工,他這一批的農村兵都被招去,進入煤炭公司工作。

他們主要工作是拉電纜、裝設備,也常常爬高桿,拉電線,干的是流汗的體力活。

二伯母陳玉香是海邊漁村人,是她早先就把堂妹陳銀鈴介紹給了大伯標瑞。

這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要想個個都能找到老婆,對這個有八個男兒的中農成份大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經濟負擔。因為每個兄弟光聘禮就要大幾百到上千元,所有兄弟加起來就是上萬。

不過,銀鈴覺得能嫁給工人是走好運了。陳家表面跟人說收了五百元聘金,實際上七除八扣沒有收黃家那么多錢。

所以,黑猴能找銀鈴當老婆,算是上天白送他一個仙女。有一次,跟同事喝酒,趁著酒興,他像詠詩一般,自吹道,我老婆:

身高一米五八不高也不矮;

臉蛋不長不扁有點像鴨蛋;

臉皮不黑不黃也不是太白;

講話聲音不大也不是很小;

家務手勤麻利又很講衛生;

洗衣做飯燒菜樣樣都精通。

的確,銀鈴每逢過年過節自己做的魚丸松軟香脆口感 Q。深秋釀出的米酒香而不酸是很醉人的。入夏腌制的酸菜色好味香、汁足可口。

能干的銀鈴還很尊重自己的老公,也喜歡他為人忠厚老實。

娘家雖然住在漁村,但卻不是漁民,主要是在山上種地瓜。

海邊的村莊平地很少,有也多是干旱不肥的沙土地,三分之二的糧食是在山地上生產出來的。山上九成是種地瓜,村里那一點點平地的水田里種的是水稻,交完國家公糧,就只剩幾十斤谷子,平時舍不得吃,也不夠吃,就留著過大年和正月吃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種大米的農民,全年基本吃的是洗去淀粉缺少熱能的酸味地瓜米,而不種地的城市居民大約每月有二三十斤的大米吃,雖然常常供應的是硬邦邦的、難吃的、從國家糧庫里換出來、至少五年前的戰備儲備陳舊大米。

銀鈴在老家的五六口人還分不到半畝水田來種水稻,只能到山上以種地瓜補充主糧。這在華東南的農村還是很普遍的的現象,怪不得外省人管華東南人叫“地瓜”,那也算是恰如其分的稱呼了。

結婚后,銀鈴就離開漁村跑到城里跟標瑞過了。農村姑娘嫁到城里那可是有福啦!

黑猴人天生老實本分,文化不高,對這么好的老婆,簡直愛的不行。

在和朋友喝酒的時候,乘著酒興出了真言:有老婆真好!

有一次他偷偷對好朋友講,有老婆多幸福:會做飯洗衣生孩子,晚上睡覺還暖被窩,還有的抱有的玩,真是爽歪歪!

還問朋友,你們一個月玩幾次?朋友說,有玩三四次吧!黑猴卻說:“我隔天沒玩都不行!最好天天玩!”

朋友笑道:你好騷喔!黑猴回道:“我一看到老婆就想上床和她——那多爽啊!我們要乘年輕啊!不玩白不玩!”

果真,黑猴和銀鈴結婚六年就連續生了三孩子。

就是說,結婚一年后生了一女叫黃月玉。過了兩年又生男孩叫黃福寧。

銀鈴的大女兒月玉長大后,十八歲在煤炭公司里找了做招待所衛生的工作,每月也有十幾塊工資。

煤炭公司是國營單位,福利待遇還不錯,但三十八塊半工資,加上大女兒月玉的十來塊,要養五口人,也只能應付一日三餐吃的上一小碗飯而已。標瑞是安裝工,國家供應給他的糧票最多,每月可領到四十五市斤,因為他是重體力工作,享受重體力勞動待遇,其他工種就只有三十斤。

如果全家都是居民戶口的話,十歲以上的孩子最多不到十五斤,更小的孩子才十斤。

可是銀鈴孩子的戶口是跟母親,就是農業戶,不能按居民得到定量的糧票供應。而是要另外用錢去老家,買到按農村定額分配的一年兩百斤的返銷糧,但這些用錢買的糧食常常也買不到主糧(就是曬干的谷米),只能轉換成買四百斤雜糧,比如地瓜米。

往往主糧不夠吃,怎么辦?就是要想辦法補點副食品。所謂副食品,主要就是曬干的地瓜絲,也叫地瓜米。那地瓜米的淀粉含量也是低的,因為是事先洗去大部分淀粉。為什么要洗去寶貴的淀粉呢?

因為沉淀后的淀粉,撈起來曬干,形成的淀粉叫“地瓜粉”,那可是比同樣重量的地瓜米要值錢好幾十倍呢。所以不能把它當做普通糧食,而是高級食品。

物質供應總體上來講,是十分緊張的。糧食夠不夠吃是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糧食,其他必需品也是供應不上,都要發票證來限制購買。

比如買糖要糖票,吃豆腐要豆腐票,吃魚要發水產票,一般不供應糖,只有醫生證明得了肝病,才能特批一斤白糖。對于吃肉,每月按職工每人發給一斤肉票。

自己做衣服,比去商店買成衣便宜多了,可是每個職工一年只發五尺布票,大人有單位發的工作服,也舍不得換新衣,那就讓小孩新年做一件新衣服。所以小孩,尤其是愛美的女孩,都盼過新年,因為新年才有新衣穿呢。平常大人小孩都只能講究勤儉節約,穿經過多次縫縫補補的舊衣服。

這時的社會,總體來講,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消費”,知道的人也很少說這個詞,可能“消費”就等于“奢侈”。有勉強吃飽肚子的粗糧,并不奢求天天吃到香噴噴的大米飯或白花花大饅頭及順滑溜香的面條,加上柴油鹽醬醋,就是叫滿足了人民群眾基本生活了。

就是說,沒有多余的錢“消費”,只能買那些能維持最起碼的、能活下去的必需物品,包括能填飽穿暖的東西。

比如買個電風扇,算高“消費”吧?一般人夏天搖搖紙扇或棕葉扇子便可以了。

由于大部分人沒有錢,不管城里還是鄉下,在多數的日子里每天吃到肚子里的主要是淀粉類食物,沒法天天吃到魚肉蛋菜,也沒有油吃。因為正式職工每人每月也只有供應一斤油,肚里沒進什么油水。

如果能吃到大肥肉,那就會是“大補”身體。所以養豬就要養大肥豬,長大膘。

好多年來,人們有“進補”的概念,就是營養不良的人,有錢時可以“吃補”。實際上,主要就是吃肉類,如豬肉、牛羊肉、雞鴨肉、魚肉類等高蛋白食品。因為多數人沒營養,就是缺乏蛋白質。

骨瘦如柴的人絕對多于大腹便便的胖子的,如果見到一個大肚腩,多是既有錢又吃得多的人。當然,在多年以后,一般人會知道,大腹便便不是好事,而是有毛病的、得了肥胖癥的肚子。

成年人一天吃一斤米或地瓜絲,還總覺得三餐的飯沒吃飽,更談不上吃蔬菜水果魚肉蛋,平衡飲食之類的。

多數人并不太講究“好吃不好吃”,只求有沒有吃飽。所以跟人見面打招呼,最關心和暖心的問候便是:“你吃了嗎?”

這也是最最普通、幾乎天天時時能聽到的客套話。實際上,就是關心對方有吃飽沒有?

在北方很多農村,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一年種和收才一次,也就是一季糧。農忙時體力消耗大,體力勞動的人一天有的吃三餐;而農閑時,或不干體力活的人,基本上習慣一日兩餐。華東南人基本有三餐,就是數量和質量對于多數人在很多時候總是不足。

農業生產力低下,良種技術和化肥生產跟不上,糧食產量就上不去。

小孩就不用說了,天天不是嘴饞就是肚子餓,常常大人管孩子叫作“吃不飽”。

本來就是,吃不飽啊!吃不飽。那還真是這個年代真實的寫照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屏东市| 太湖县| 安仁县| 石楼县| 海林市| 廊坊市| 留坝县| 墨竹工卡县| 江川县| 洪湖市| 百色市| 密云县| 平顶山市| 那坡县| 于田县| 蒲城县| 阿克苏市| 武邑县| 绩溪县| 渝北区| 谢通门县| 吴忠市| 且末县| 望都县| 苗栗县| 南平市| 沾化县| 神木县| 东港市| 周至县| 鄂温| 理塘县| 东莞市| 鄂托克旗| 嘉峪关市| 当涂县| 易门县| 鸡泽县| 沂南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