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目標即人生
- 禮物
- (希臘)斯特凡諾斯·克塞納基斯
- 1018字
- 2025-02-21 17:44:11
一直以來,認路都不是我的強項。我開車很容易迷路。前不久,我在手機上裝了一個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每次出發(fā)前,我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假如我不知道開車怎么走,我就打開手機上的GPS。有時,就算我知道開車路線,還是會打開GPS,因為它能提供更好的路線。在尋找新路線的過程中,我也會有所收獲。
可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目的地依然是個未知數(shù)。他們的人生沒有目標。有人以為自己有,但認真思索一番之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沒有。
一位演講者問觀眾,“你們的目標是什么”。一位觀眾舉手說,自己的目標是賺錢。于是,演講者給了他1美元,笑著問道:“你現(xiàn)在開心嗎?”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量化的。比如,年底之前將體重減到70公斤以下;每周全家要一起出游1次;5年之內(nèi)年薪要達到10萬歐元;每年4月都要做一次體檢,諸如此類。
幾十年前,哈佛大學曾經(jīng)做過一次調研,調查哈佛的學生中有多少人制定了人生目標。結果,僅有3%的學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標。30年后,研究人員又對當年的受訪者做了回訪,了解他們的近況。以經(jīng)濟成就衡量,當年就有人生目標的那3%的學生,如今取得的成就相當于其他97%受訪者的總和。
可見,對未來的目標越具體,實現(xiàn)的概率就越大。有目標,就能將未來融入當下,讓不可見的方向變得清晰。如果選擇聽天由命,日子只會過得漫無目的。假如你不設定一個坐標,生活的方向就無跡可尋。等到人到暮年,回首往事之時,你可別怪生活對你不公。其實是你對生活不公,也對自己不公。
你把周末旅行安排得井井有條,坐哪家航空公司的航班,住哪家酒店,去哪些景點參觀;而對待自己的生活,卻像對待一張沒鋪好的床,每次看到都覺得心煩,卻又不去把它鋪好。要知道,床是沒法兒自己變整齊的。
每個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一開始就樹立了人生目標的,而且是很大的目標。他們想要改變世界,必須很清楚自己具體要做什么才能實現(xiàn)目標。他們早已畫好了坐標,然后只管努力。他們胸有成竹,在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他們的夢想就已經(jīng)成真了。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約翰·肯尼迪(J.F.Kennedy)、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他們的夢想就是他們?nèi)松闹改厢槨K麄儺斨?,有許多人甚至愿意為了理想犧牲自己的生命。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是美國殘疾人權利倡導者。一次,有人問她“失明是一種什么體驗”。
她的答案是:
“失明固然很糟糕,但更糟的是,視力健全卻沒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