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的世界里,資質與悟性宛如兩條交織的命運絲線,決定了一個人武學之路的上限與下限。
有些人窮盡一生,在武學的漫漫長路上艱難跋涉,卻始終難以觸及那遙不可及的巔峰境界;
而另一些人,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天賦,輕輕松松便能跨越他人難以逾越的鴻溝。
上天似乎在這場武學的角逐中,早早地就為每個人定下了起點,而人們,對此卻往往無可奈何。
資質,可理解為身體的接受能力,它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初始“裝備”。
擁有良好資質的人,身體協調性、柔韌性、力量以及耐力等方面都更為出色,經脈也比一般人更加寬廣,所能承受的真氣量也更強。
就如同一塊優質的璞玉,稍加雕琢,便能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而悟性,則是精神上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認知越清晰,悟性自然就越好。
它關乎一個人對武學原理、招式精髓的理解深度與速度。
悟性高的人,能夠透過表面的招式,洞察到背后蘊含的武學至理,舉一反三,將所學融會貫通。
他們仿佛擁有一雙慧眼,能在武學的迷霧中,找到那通往巔峰的隱秘路徑。
武俠世界中,各大門派收弟子時,一般首先看重的便是資質。
因為資質這個東西,雖然可以依靠一些天材地寶進行提升,但是這些珍貴的寶物卻非常難以獲得,往往需要各種機緣巧合。
所以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沒有什么奇遇,那么在他出生時,就基本決定了他習武的上限。
而悟性,則更多地受到后天的影響。
一個人悟性的強弱,取決于他對事物真實的認知程度,如何透過表象看到內在,能看到什么,這就取決于悟性的強弱。
它就像一顆種子,需要在不斷的學習、思考與實踐中,慢慢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姜楠,曾經作為一個現代社畜,在她前世二十六年的人生中,所接受到的教育都告訴她,武功、飛檐走壁這些都是虛構的,是特效。
這一根深蒂固的認知,對如今身處武俠世界的她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導致她對于“武功”這一產物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
以往,姜楠習武是身體帶動大腦,依托于身體逆天的資質,即使她的意識不是很理解這種行為,可是依然讓她在習武時能如魚得水。
然而當遇到需要依靠悟性來修煉的功法時,她的問題便暴露無疑。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精準的導航,只能在茫茫波濤中盲目漂泊。
當姜楠找上張三豐請教自己在天罡氣訣修煉上的困境以及無法使用大地之力的問題時,張三豐在仔細詢問了姜楠修煉時的細節后,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張三豐初見姜楠之時,當時的姜楠悟性其實非常差,完全配不上她三花聚頂的資質。
對此,當時的張三豐還感到十分奇怪。
因為黃庭經的內容其實并不復雜,武當隨便一個弟子,快則十來天,慢則月余,就能領悟經文中的意思,然而姜楠卻用了足足三個月。
對此,姜楠則是嘴硬地表示不相信,自己才不會那么笨。
而張三豐的處理方法很簡單:“楠丫頭,你有沒有讀過道德經,既然你不信,那我們不妨試試,就試試你的記憶力。”
“道德經呀,知道幾句,沒讀過全文。”姜楠回答。
“行,你稍等,老道去找一本道德經過來。”說著,張三豐就起身離開,片刻后,拿著一本書和筆墨紙硯回來。
“這本道德經一共 5162字,老道只給你一盞茶的時間(一盞茶大約在 15分鐘左右),你看一遍,然后試試能不能全部寫出來。”
姜楠聽到只有這么點時間,表示:“不可能吧,我可不記得我記憶力有這么好。”
“試試不就知道了。”張三豐將書遞給姜楠后,神秘地笑了笑說。
試試就試試唄,于是姜楠就開始翻閱起道德經,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姜楠就放下了書。然后拿起桌上的筆開始寫了起來。
等姜楠寫完后,張三豐拿起姜楠寫的道德經看了起來:“嗯,這么多年的臨摹沒有白費,你的字寫得倒是越來越好了。”
張三豐邊看邊說,看完后,將紙放在了桌子上說道:“只有幾個位置錯了,你現在的記憶力雖然還沒有達到過目不忘,但是也離過目不忘不遠了。”
此時的姜楠才后知后覺地反應過來,是呀,前世的自己可沒有這種記憶力,如果前世自己有這記憶力,也就不會只是艱難地考入了一所三流大學了。
這種記憶力的飛躍,讓姜楠自己都感到無比震驚。
“你的這種變化,應該就是你的身體造成的。畢竟決定記憶力的不僅是人的意識,更重要的還是大腦。”張三豐看向驚訝的姜楠說道。
這一變化,正是她悟性提升的有力證明。
簡單來說,就是姜楠的意識已經在適應這個身體的變化了。
按照現代的理解方法就是,最初在處理一些武功上的問題時,姜楠是身體帶動意識,可以說是意識還沒有做出命令,身體就先一步處理命令了。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意識的認知和思維方式逐漸開始適應身體的本能反應,這也迫使意識為了跟上身體的節奏而產生進化。
如果按照玄幻修仙的概念來理解,姜楠重生的情況算是奪舍,身體和靈魂應該會有排斥的現象才對。
可是姜楠似乎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仿佛姜楠的靈魂本來就屬于這個身體,而且靈魂為了適應身體,還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如此更讓姜楠懷疑這個身體的來源了。
經過張三豐的分析之后,姜楠也知道了,自己在天罡氣訣修煉上的困境,根源在于自身悟性的不足。
同時自己無法使用大地之力,估計也是因為悟性的原因,因為姜楠并不理解大地之力。
悟性,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在武學修煉中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一個人對武學原理的理解深度,以及對新功法的掌握速度。
而對于悟性這個問題,張三豐語重心長地說道:“楠丫頭,悟性并非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東西,它與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緊密相連。你對世界的認知越深刻、越全面,你的悟性也就越高。”
張三豐接著解釋道:“你前世二十六年的認知,至今仍在影響著現在的你。
在你前世的認知里,許多事物都超出了你的理解范圍,這就如同給你的思維戴上了枷鎖,限制了你的悟性。
就好比一只被困在籠子里的鳥,它的視野被局限在籠子之內,無法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姜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道:“那我該如何突破前世認知的束縛,提升自己的悟性呢?畢竟有些東西已經被刻進了骨子里,想要改變太難了。”
“老道剛遇到你時,你對黃庭經的領悟極為緩慢。黃庭經不過短短 4403個字,你卻花了三個月才領悟。
這并非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當時你的認知有限,難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在這個世界生活了五年后,不僅經歷了許多事情,還學習了各種武功和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悟性在慢慢提升。就拿十強武道來說,這些門武功繁雜無比,可你卻能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將其練成。
這其中雖然有你資質的原因,但是同時也是你的認知在提升、悟性在增強的體現。”
同時,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接受自己。
由于以前姜楠還是心存僥幸,想著變回男人,所以導致這些年,姜楠的靈魂和身體的匹配度沒有絲毫進展。
不過只要姜楠正視自己的內心,徹底接受這個身份,那么這種現象,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最終徹底融合,達到身心合一的程度。
在張三豐的悉心指導下,姜楠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也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