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精神分析師的傾聽是一個五步走的過程

我們一步一步理解這個過程。傾聽是什么?傾聽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狀態,即便精神分析師帶著最大的善意對待來訪者,也不等同于他在傾聽。傾聽,是全神貫注于來訪者的語言和非語言表達,它與常被誤解為代表治療師注意力不集中的懸浮注意完全相反。

傾聽,其實是傾聽對方的心聲,積極關注他說的話,嘗試超越他的語言去理解他的內心。最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感受到對方有意識的情緒,甚至是對方的痛苦和無意識的情緒。

我想再闡述一下“聽見”和“傾聽”的區別。“聽見”是耳朵感知外界聲響的一種聽覺行為。“聽見”是“明白”的同義詞,是指給別人向我們傳達的詞句賦予特定的含義。通常,聽見別人對我們說的話的同時,我們也就接收到了這些話語,明白了其含義。這樣,我們可以說是聽見了。但傾聽完全是另一回事。當我們傾聽時,我們不再聽見其他任何東西;當我們傾聽時,我們超越聲音和語意,屏蔽所有擾亂我們的聲響和思緒。這樣才是在傾聽。

簡而言之,我們聽見的是話語,但傾聽的是無意識。

現在,我們來看看精神分析師如何傾聽并聚焦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我現在要說明的是,達到全神貫注的狀態(傾聽本身)是一系列連續步驟中的巔峰時刻。這一過程即傾聽的過程。因此傾聽不是一個瞬時動作,而是分五步走的完整過程。

在深入探究過程中的每一步前,我先概括一下傾聽的整個過程。第一步,精神分析師專注地觀察來訪者的行為和體態。即傾聽的“第一步”“觀察”。接下來,當來訪者開始說話,精神分析師試圖理解聽到的話語和觀察到的行為中潛藏的含義,即“第二步”“理解”“第三步”“傾聽本身”,這一步也是傾聽過程中的巔峰時刻,在這個時刻,精神分析師完全投入地傾聽。這也是精神分析過程中最令人著迷的一刻,因為此時精神分析師的“工具性無意識”和精神分析對象的無意識實現融合。我將這一刻視為決定性瞬間,因為只有這兩種無意識實現內在融合,來訪者才有可能治愈。換言之,如果沒有走到關鍵的第三步,精神分析師的咨詢對來訪者的治愈效果就會受到影響。這也可以反向推論:咨詢結束時,如果來訪者的狀態明顯得到改善,就能推斷出這兩種無意識曾經相互融合,即使咨訪雙方并不知情。說明一下,我剛剛提到的“兩種無意識的內在融合”有可能會讓你們想到常被提起的“無意識溝通”。但在下文,我不會重復“無意識溝通”這一司空見慣的用法,相反我會一根一根地盡力解開咨訪雙方纏繞在一起的無意識“絲線”。

接下來的一步是最難解釋的一步。

在來訪者感受不到他傾訴時的情緒,開始觸及兒時感受過之后又被壓抑的創傷性情緒時,精神分析師就進入了來訪者的無意識。這一步叫“認同”,在這一步,現在的精神分析師會去認同過去那個痛苦的孩子,認同小時候的來訪者。舉個例子,我面前坐著一位抑郁的女士,她很傷感,對我說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意義。她的哭泣與悲傷是我們見面時的主旋律。我能感受到她的悲傷,但我自己并不悲傷。如果來訪者感到焦慮,我能感受到他的焦慮,但我自己并不焦慮。對我來說,重要的并不是有人認同我富有同情心。我們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感受他人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分擔伴侶、姐妹、母親和孩子的痛苦與歡欣。但對精神分析師來說,情況是很不一樣的。精神分析師的特殊之處在于感受來訪者如今不再輕易感受到的過去的創傷性情緒,這種情緒始終存在于來訪者身上,躲在顯性情緒的后面。

誠然,我會去感受面前這位來訪者感受到的悲傷,但作為精神分析師,我還要感受這份悲傷背后的恨意,這是許久之前因極度失望引發的無聲的怨恨。更重要的是,我還要將自己視作從前那個受過傷的小女孩,去認同她。

在這個例子里,我作為精神分析師,能感知來訪者悲傷、抑郁的面具下的怨恨,我由此想起自己年輕時在精神病院當實習醫生的經歷,我的科室主任對我說:“納索,以后你負責女性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接診工作。”之后我每天早晨8點穿著白大褂穿梭在候診室,里面擠滿了年邁而悲傷的女士。患抑郁癥的這些女士每天早上醒得很早,通常凌晨5點就醒了,她們的腦子里只有一件事——去看醫生。當時我整個早晨都在咨詢室里不停地接診這些女士們。不明白為什么,我感覺她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充滿怨恨。

誠然,她們是悲傷、抑郁的,但她們的悲傷是帶著怨氣的。那時的我只是觀察到了這一點,并沒多想。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怨恨是抑郁的基本要素。為治療抑郁,我需要讓來訪者認識到他對于他自己或他人的絕望下潛藏的恨意。

如果我們回到傾聽過程的第四步,我現在會說精神分析師走這一步時運用的不只是共情,還有“雙共情”。他不僅要認同面前的來訪者感受到的情緒,還要認同隱藏在來訪者身體里的、來訪者在兒時受傷時經歷過的創傷性情緒。因此,準確來說,“第四步”“精神分析師認同幻想中孩子的情緒”

之后,我們終于走到了傾聽過程的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此刻,精神分析師向來訪者分享他在第四步經歷的創傷性情緒。這種對壓抑機制的語言化能減輕來訪者的痛苦,并將其引向治愈。因此“第五步”被稱為“解釋”。精神分析師通過簡潔明了且富有啟發性的語句,向來訪者闡述在將自己認同為對方那個壓抑的孩子時感受到的情緒。在第二章,我會進一步區分我在實踐中慣用的解釋的四個新變體:通過“黑衣人案例”可以看到的“敘述性解釋”“擬人性解釋”“動作性解釋”“主觀性糾正”,這些少有人聽說過的新變體能讓來訪者承認自己經歷過的那些從內里蠶食自己的創傷性情緒。

我們現在可以總結一下傾聽的過程:精神分析師進行“觀察”,試著“理解”“傾聽本身”,將自己“認同”為來訪者,最后向來訪者“解釋”

當然,這幾個步驟是連續的而不是分開的,也并不總是按照順序實施,有時它們會濃縮為一個瞬間,那就是解釋。但在詳細研究每一步之前,我想先指出傾聽過程的“兩大前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是,精神分析師清楚,為了傾聽過程順利開展,自己必須具備進入來訪者沉默的內心世界的意愿,就像了解自己一樣,從里面了解來訪者。什么是“從里面了解一個人”?就是以他本人認識自己的方式認識對方,你會發現,對方有時篤定,有時脆弱;有時自負,有時自卑;有時神采奕奕,有時孤單寂寞。總之,在咨詢時的傾聽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真誠地想要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無論對方是男人、女人或孩童。

如果精神分析師沒有進入來訪者內心世界的強烈意愿,覺得“我比他更了解他自己”,或者精神分析師沒有了解來訪者的強烈意愿,那么咨詢不會有任何效果。反之,如果精神分析師有這種意愿,并且這種意愿已相當成熟,我們就能確信來訪者在感受到精神分析師這種意愿后會降低防備心,變得更容易接受精神分析師。

第二個前提則是傾聽的體驗。我將為你們詳細說明這一前提,這是我經常擁有的理想體驗,但你要知道,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產生傾聽的體驗,也不是在和所有來訪者進行咨詢時,或同一個來訪者在所有咨詢時間內,都會產生這種體驗。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我用得越來越多的體驗讓我有了持續細膩感知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我相信許多精神分析師都獲得了不斷累加的經驗和感知力,無論出自哪所院校,他們都能充分參與傾聽過程,直到來訪者痊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萝北县| 台前县| 巴彦淖尔市| 漾濞| 新民市| 奇台县| 黔东| 屯留县| 成安县| 共和县| 青海省| 民权县| 芜湖市| 安新县| 福贡县| 休宁县| 德钦县| 宁海县| 昌黎县| 宜宾县| 兴业县| 汤原县| 班玛县| 漳州市| 英吉沙县| 横峰县| 社会| 连江县| 九龙县| 手机| 苏尼特左旗| 资源县| 崇礼县| 额济纳旗| 湖南省| 西城区| 朝阳县| 连云港市| 蒲江县| 独山县|